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百病」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中醫證候是指人體在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徵象和體征,包括主觀症狀和客觀體征。主觀症狀是指患者自覺的不適,如頭痛、胸悶、腹脹等;客觀體征是指醫生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觀察到的異常表現,如舌苔白厚、脈象弦滑等。
中醫將疾病的證候分為六大類:
- 表證:是指病邪在表,即在人體的肌表和皮膚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常見的症狀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
- 里證:是指病邪在里,即在人體的臟腑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常見的症狀有胸悶、腹脹、嘔吐、腹瀉等。
- 寒證:是指由於寒邪侵襲人體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常見的症狀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舌苔白等。
- 熱證:是指由於熱邪侵襲人體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常見的症狀有發熱、口渴、咽痛、尿黃、大便乾燥等。
- 虛證:是指由於人體正氣不足,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常見的症狀有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
- 實證:是指由於人體內有實邪,或臟腑功能亢進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常見的症狀有胸悶、腹脹、嘔吐、腹瀉等。
中醫證候是辨證論治的基礎,通過對證候的分析,可以確定疾病的類型和病位,進而制定治療方案。因此,對中醫證候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習中醫的重要內容。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白虎湯
- 1.《經方實驗錄》:「前案消渴是為上消,本案消食是為中消。上中不同,一湯愈之,所謂通仲聖方能治百病者此也。」
桂枝湯
- 1.《古今名醫方論》:「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後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無下手處,豈不陋哉!」
小柴胡湯
- 1.《湯頭歌訣》:「(仲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薑棗,少陽百病此為宗。(柴胡八兩,半夏半升,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一切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口苦耳聾,咳渴悸利,半表半裡之證。屬少陽經者,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膽府清淨,無出無入,經在半表半裡,法宜和解。」
- 2.《目經大成》:「詩曰:小柴胡湯參居最,草夏黃芩功少退,但有生薑棗作煎,少陽百病成和解。」
- 3.《秘珍濟陰》:「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薑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 4.《陳莘田外科方案》:「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姜與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小建中湯
四物湯
- 1.《醫學三字經》:「_四物湯_,統治婦人百病。」
- 2.《醫學綱目》:「凡婦人百病,只四物湯加吳茱萸煎。若陽藏少使茱萸,陰藏多使茱萸,無不效者。」
- 3.《重訂囊秘喉書》:「通治血家百病。」
- 4.《濟陰綱目》:「_八珍湯_,治脾胃虧損,氣血俱傷。蓋人之生,以脾胃為主,脾胃一虛,諸臟失所,百病生焉,即四君子合四物湯,加薑棗煎服。」
- 5.《濟陽綱目》:「膕血,十全大補湯。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通用四物湯加減。如涼血,加芩、連、山梔之類,各隨經絡清之。瘀血,加紅花、桃仁、韭汁、童便以行之。血來暴者,加薄荷、元參以散之。血不止者,加蒲黃、京墨、茅根。久不止者,加升麻引血歸經。血止後,加炒黑乾薑引血歸元。」
▼ 展開更多
當歸散
- 1.《祖劑》:「即前方去茯苓、澤瀉,加黃芩,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之,易產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
- 2.《金匱方歌括》:「上五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歌曰,(妊娠常服之劑。當以補脾陰為主。)萬物原來自土生。土中涵濕遂生生。(不窮。)一斤芎芍歸滋血。(血為濕化。胎尤賴之。)八(兩)術(一)斤芩(術本脾藥。今協血藥而入脾土。」
- 3.《醫方集解》:「婦人妊娠,宜常服之(婦人血少有熱,胎動不安,及數半產難產者,並宜服之。胎無疾苦,臨盆易產,產後百病,悉皆主之)。」
- 4.《成方切用》:「(金匱),妊娠有宜常服者。(婦人血少有熱,胎動不安,及數半產難產者,並宜服之。胎無疾苦,臨盆易產,產後百病,悉皆主之。)」
芍藥甘草湯
- 1.《長沙方歌括》:「蔚按。芍藥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參之氣味。所以大補陰血。血得補則筋有所養而舒。安有拘攣之患哉。時醫不知此理。謂為戊己湯。以治腹痛。有時生熟並用。且雲中和之劑。可治百病。凡病人素溏與中虛者。服之無不增劇。誠可痛恨。」
參苓白朮散
- 1.《馮氏錦囊秘錄》:「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不喜燥,故用白朮、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於地道而無痞塞之憂也。」
黃耆建中湯
歸脾湯
- 1.《濟陰綱目》:「一產婦患瘧久不愈,百病蜂起,其脈或洪大,或微細,或弦緊,或沉伏,難以名狀,用六君加炮姜二十餘劑,脈證稍得,又用參朮煎膏,佐以歸脾湯,百餘劑而瘥。(以一瘧而用百餘劑,真為可笑,然病有如是者,不得不然也,幸勿以迂而勿信,蓋目擊時事,故敢贅及)」
甘草湯
- 1.《產孕集》:「凡嬰兒甫出,先以綿裹指拭口中及舌上惡血。若啼聲發,便入腹中,以成百病,斷臍後宜與甘草湯。」
- 2.《產孕集》:「凡嬰兒甫出,先以綿裹指拭口中及舌上惡血。若啼聲發,便入腹中,以成百病,斷臍後宜與甘草湯。」
三物備急丸
- 1.《外臺秘要》:「仲景三物備急丸,司空裴秀為散,用療心腹諸猝暴百病方。」
- 2.《方劑辭典》:「三物備急丸,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禁。傳屍卒死者。以緩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禁。亦須折齒灌之。(金匱)」
- 3.《救急選方》:「三物備急丸(金匱),主心腹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
- 4.《備急千金要方》:「司空裴秀為散用治心腹卒暴百病方。」
- 5.《祖劑》:「用巴豆去皮心,熬另研如脂。大黃、乾薑(各一兩),三物須精新者,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蜜丸,密器貯之,莫令泄氣。主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咳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濟世全書》:「_補中益氣丸_,功同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元氣虛弱,脾胃虧損,諸虛百病。」
生化湯
- 1.《醫粹精言》:「時醫相傳生化湯加減,治產後百病,若非由於停瘀而誤用之,則外邪反入於血室,中氣反因以受傷,危症蜂起矣,可不慎乎?」
- 2.《胎產指南》:「產兒下地,即服生化湯二帖,共三煎,去百病。」
- 3.《醫學三字經》:「_產後病,生化將_,時醫相傳云,生化湯加減,治產後百病。若非由於停瘀而誤用之,則外邪反入於血室,中氣反因以受傷,危症蜂起矣。慎之,慎之!」
- 4.《奇方類編》:「治婦人產後百病。臨產時預煎一劑,候兒一產即與母服,以免月內諸疾。」
斑龍丸
- 1.《簡明醫彀》:「_仙傳斑龍丸_,壯精神,除百病,養氣血,補虛損奇效。衰弱常服,延年遐壽。昔蜀中道人酣歌酒肆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金丹都慢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血(真人仲源索方傳世。)」
- 2.《古今醫統大全》:「(《青囊》)_仙傳斑龍丸_,壯精神,除百病,養氣血,補百損,大有奇效。老人、虛人常服,延年益壽。昔蜀中有道人,酣歌酒肆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金丹都慢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血。真人仲源索方傳世。」
六一散
- 1.《經驗良方全集》:「用絲瓜葉一片,白梅一枚並仁,同研爛,水調服,立效。夏暑百病,俱用六一散,紫金錠更妙,萬無一失。」
- 2.《經驗丹方彙編》:「凡手足厥冷、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轉筋入腹、汗出氣冷欲絕,用炒鹽一兩、牙皂一錢,水煎服。取吐,胃氣一回即愈。吳茱萸三、四兩,用鹽數兩,炒熱熨臍下亦效。鹽二匙,熬黃,童便沖服效。伏暑吐瀉用絲瓜葉一片、白梅一枚,並仁同研爛,水調服效。夏暑百病,俱用六一散,紫金錠更妙,萬無一失。」
- 3.《經驗丹方匯編》:「凡手足厥冷、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轉筋入腹、汗出氣冷欲絕,用炒鹽一兩、牙皂一錢,水煎服。取吐,胃氣一回即愈。吳茱萸三、四兩,用鹽數兩,炒熱熨臍下亦效。鹽二匙,熬黃,童便沖服效。伏暑吐瀉用絲瓜葉一片、白梅一枚,並仁同研爛,水調服效。夏暑百病,俱用六一散,紫金錠更妙,萬無一失。」
六味地黃丸
- 1.《濟世全書》:「_六味地黃丸_,治虛勞百病,滋陰降火,補腎生精,潤肺寧嗽,退熱定喘,止汗,立效。」
還少丹
- 1.《醫學實在易》:「_還少丹_(脾腎雙補之方),治虛弱百病,為時常調養之良劑也。」
六君子湯
- 1.《醫學三字經》:「_六君子湯_,此方為補脾健胃、祛痰進食之通劑,百病皆以此方收功。」
十棗湯
- 1.《本草從新》:「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並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
四神丸
五積散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_五積散_(又名百病無憂散,又名調中健胃湯)」
四君子湯
- 1.《痘疹心法》:「痘疹發未透,宜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紫草煎。方醫云:百病不可損其胃氣,故多用四君子湯及糯米等,助其胃氣。」
- 2.《証治準繩‧幼科》:「彭氏云:疹痘發未透,宜四君子湯加黃耆、紫草、糯米煎,凡醫百病,不可損胃氣,故用四君子及糯米等助其胃氣。服此藥後,若患者身全不熱,又以菟絲子醋製為末(方在後),大人一錢,小兒七分或三分托之,則痘疏疏出矣。此藥大補助火,不可多,多則托出太多矣。」
內補丸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內補丸_,治婦女五勞七傷,子息斷緒,服一月當妊娠,百病皆愈。」
芍藥湯
- 1.《婦人大全良方》:「上為細末,溫酒調服方寸匕,日二服,產後百病,悉皆主之,常服則易產無疾苦。(王子亨為產後常服之藥)」
肥兒丸
- 1.《惠直堂經驗方》:「(治小兒面黃飲食不進四肢倦惰冷汗夜熱腹大肚痛等症時時服之百病皆愈)」
滾痰丸
- 1.《本草害利》:「〔害〕其功消積滯,墜痰涎,誠為要藥。然攻擊太過,性復沉墜,凡積滯癥結,脾胃壯實者可用。如虛弱者忌用。小兒驚痰,食積實熱,初發者可用,虛寒久病者忌之。王隱君制滾痰丸法,謂百病皆生於痰,虛實寒熱概用,殊為未妥。」
- 2.《銀海指南》:「_滾痰丸_(王隱君),治實熱老痰怪症百病。」
- 3.《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滾痰丸_,此藥常服,則活新痰逐舊痰,痰去百病不生。水瀉、雙身勿服。」
- 4.《神農本草經疏》:「王隱君《養生論》滾痰丸:通治痰為百病,惟水瀉,娠婦不可服。礞石、焰硝各二兩,煅過研飛曬乾,一兩,大黃酒蒸八兩,前胡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欲利大便則服一二百丸,溫水下。」
- 5.《本草正》:「」而王隱君謂:「痰為百病母,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是以實痰堅積乃其所宜,然久病痰多者,必因脾虛,人但知滾痰丸可以治痰,而不知虛痰服此則百無一生矣。」
▼ 展開更多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因確知其為大氣下陷,遂放膽投以生箭耆一兩,柴胡、升麻、淨萸肉各二錢。煎服片時,腹中大響一陣,有似昏憒,蘇息片時,恍然醒悟。自此呼吸復常,可以安臥,轉側輕鬆。其六脈皆見,仍有雀啄之象。自言百病皆除,惟覺胸中煩熱,遂將方中升麻、柴胡皆改用錢半,又加知母、玄參各六錢,服後脈遂復常。」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張友見其參附,似有疑懼,余曰:凡人氣血旺而精神強,氣血衰而精神弱,強則百體康泰,弱則骨腠空虛,火在下而水在上,則循環轉運,百病懼無,生之兆壽之徵也。火在上而水在下,則機關絕滅,百病踵起,死之由夭之象也。大人之虛,或由研喪,小兒之虛,稟之先天,乃真虛也。」
生脈散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令人夏月常服生脈散,則百病不生,東垣云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
吹喉散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真吹喉散_,治咽喉百病。(劉自有方)」
讀書丸
- 1.《古今醫統大全》:「_讀書丸_,治健忘,能除百病,日記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