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八

2. 外科總論

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粱厚味,熱毒內積,其變多生大疽。其受毒部分,則毒從虛處受之,大疔、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內也。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夫瘡瘍之證,初成之時,當察經之傳變,病之表裡,人之虛實,受之淺深而攻補之。如腫病熱渴,大便閉結,邪在裡也,疏通之。

腫焮赤痛,寒熱頭疼,邪在表也,發散之。焮腫痛甚者,邪在經絡也,和解之。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氣血虛甚也,峻補之。色黯而微覺腫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潰者,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泥於未潰,而概用敗毒之藥,復損脾胃,不惟腫者亦不能成膿,而潰者也難收斂。

七惡之候蜂起,多致不救,此其大略而已。

白話文:

[外科總論]

有古籍提到,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會導致腳部產生嚴重的疔瘡,其影響如同身體某部位的防禦能力減弱。常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容易在體內積累熱毒,進而可能引發嚴重的膿瘡。這種由毒素引起的疾病,通常發生在身體防禦力較弱的地方,像是嚴重的疔瘡或是膿瘡,因為其根源深藏於體內。

另外,如果營養無法正常運行,反而滯留在肌肉組織中,就可能導致膿腫的形成。對於瘡瘍這類疾病,在初期階段,應詳細觀察病情的轉變,判斷病症的表裡、患者體質的虛實,以及毒素侵入的深淺程度,再決定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出現腫脹、發燒、口渴,且大便不通暢,這是體內有邪氣,需進行疏通。

若是紅腫疼痛,同時伴有發燒和頭痛,這表示邪氣在皮表,需使用發汗法。

若是紅腫疼痛非常嚴重,這表示邪氣在經絡中,需進行調和。

如果腫脹輕微、疼痛不劇烈且未形成膿包,這表示氣血不足,需進行補充與提升。

若是腫脹範圍廣泛但無疼痛感,或者沒有形成膿包,或者膿包已形成卻不破潰,這表示氣血極度虛弱,需進行強力補充。

如果膚色暗沉,輕微感覺到腫脹和疼痛,或者膿包已形成卻無法排出,或者腐肉不破潰,這表示體內陽氣虛弱,需進行溫補。

如果固執於尚未潰爛的情況下,一概使用敗毒藥物,可能會進一步傷害脾胃,不僅腫脹部位難以形成膿包,已潰爛的部位也難以恢復。

當七種惡性徵兆一併出現,往往難以救治,這只是大略的概念而已。

3. 論陰陽

癰疽之證有二十餘種,最切要者,分別陰陽是也。發於陽者,屬六腑,為表為火為實;發於陰者,屬五臟,為里為郁為虛。故陽發則大而高起,皮薄色赤,發有椒眼數十,輕按即痛,形大而淺為癰。故陰發則平而內作,皮厚色淡,腫硬不起,狀如頑膚,重按隱木而痛,形小而深為疽。

又有陽中之陰,似熱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躁,雖痛而無膿,即浮而復隱,外盛而內腐;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有陰中之陽,似冷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躁,有膿而痛,形雖不盛,而內實煩悶,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有陽變為陰者,病發於陽而極熱,則當順氣勻血。

因有赤腫發熱,便閉躁渴之熱證,脈洪數而實,雖嚴冬,惟當暫用苦寒之藥以瀉熱毒。如過用寒涼,或誤草藥性冷,則氣滯血凝而危,急用溫熱藥,使氣行血和,乃可成膿。有陰變為陽者,病發於陰而極冷,則當內用平補,兼以宣氣滋血助陽,健脾進食。或不腫不赤,皮寒肢冷,瀉利腸鳴,飲食不入,不時嘔逆等冷證,脈微弱而遲,雖盛暑,亦當暫用辛溫之藥以助陽氣。倘又誤涼藥,急用大熱之劑回陽,不回者死。

蓋陽者,氣也;陰者,血也。陰不足,陽有餘。血澀氣滯,榮衛不行,而邪熱相搏則患成。數日後漸宜溫和氣血,使陽動而陰隨,氣運而血行,則出膿而收斂。若專於清涼,氣血凝結則血死,血死則肌死而斃矣。

白話文:

關於陰陽理論的部分,大約有二十多種的瘍疽病症,但最重要的是分辨陰性和陽性。在陽性反應的情況下,通常與六腑相關,表現為表症、火熱和實證;而在陰性反應下,通常與五臟相關,表現為裏症、鬱結和虛證。因此,陽性反應的瘍疽通常會呈現為大且突起,皮膚薄且紅,有數十個像胡椒籽一樣的小點,輕輕一按就會感到疼痛,形狀大但較淺,稱為癰。

相反的,陰性反應的瘍疽通常會平緩地在內部形成,皮膚厚且顏色淡,腫脹堅硬但不會突出,看起來就像粗糙的皮膚,用力按壓才會感到隱隱的疼痛,形狀小且深入皮膚,這稱為疽。

再者,存在一種陽中有陰的狀況,看似發熱但實際上是虛熱,雖然腫脹但實際上是虛弱。如果皮膚紅但不燥熱,雖然有痛感但沒有膿,即使表面看起來嚴重但實際上內部已經腐爛;這種情況下的人通常體型肥胖,肌肉緊繃但實際上是虛弱的。另外,也存在陰中有陽的狀況,看似冰冷但實際上是實證,不會腫脹但實際上是實證,皮膚微紅且燥熱,有膿且疼痛,外表看起來並不算嚴重,但實際上內心煩悶,這種情況下的人通常體型消瘦,肌肉鬆弛但實際上是實證。

還有一種情況是從陽性轉變為陰性,疾病在陽性反應下爆發,且非常熱,應該順應氣血,調節血氣。如果出現皮膚紅腫、發熱、便祕、焦躁和口渴的熱證,脈象洪大、頻率快且實,即使是在嚴冬,也只能暫時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排除熱毒。但如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或是錯誤地使用了性質寒涼的草藥,就會導致氣血阻滯,病情危急,此時必須立即使用溫熱的藥物,讓氣血流通,才能形成膿液。

另一種情況是從陰性轉變為陽性,疾病在陰性反應下爆發,且非常冷,應該內服平補的藥物,同時宣導氣血,滋養血液,增強陽氣,健脾開胃,促進飲食。如果皮膚不腫脹,不紅,皮膚和四肢冰冷,腹瀉腸鳴,飲食不下,偶爾會嘔吐,這些都是冷證,脈象微弱且遲緩,即使在酷暑,也應該暫時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增強陽氣。如果再次誤用涼藥,必須立即使用大熱的藥物來回陽,如果無法回陽,病人就會死亡。

因為陽性代表氣,陰性代表血。當陰性不足,陽性過剩,血滯氣滯,營衛功能失調,邪熱相搏,就會形成疾病。幾天後,應逐漸溫和調理氣血,讓陽性活動,陰性隨之,氣運血行,就能排出膿液並收斂傷口。如果只專注於清涼治療,氣血凝結,血液就會失去活力,血液失去活力,肌肉就會失去活力,最終導致死亡。

4. 論虛實

寒熱作痛,皮膚壯熱,口渴煩躁,飲食如常,大便秘硬,小便赤澀,膿出稠黏,膿盡收斂,為實證易治。氣血虛弱者,塌而不起,雖腫不赤而軟慢,肌寒肢冷,自汗色脫,食少懶言,小便自利,大便滑泄,不起不腐,膿少而清,極難收斂。切忌攻伐,專宜溫補,此虛寒證難治。

小按即痛者,膿淺為實;重按乃痛者,膿深為虛。按之不復起者無膿,乃清水也。按之即復者,有膿也。膿出反痛者,虛也,宜補。有膿多者,亦氣血虛而不能禁固也。有腫高而軟者,此膀胱經絡從背起也。豈可概以為熱而用涼藥?潰後脈澀遲緩者易愈,細而沉、時直者裡虛。

若痛尚未痊,脈洪滑粗散者難治,以正虛邪實也。發熱而渴,脈虛而大,乃真氣虛、邪氣盛,不治。凡腫堅硬而無光澤,皮厚瘡頭如粟,脈洪大,按之澀,此精氣已絕,不治。如未穿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傷,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可用。此亦言其常也,變者又宜斟酌。

如毒成膿管寸長深滿,膿血膠黏易治,臭穢清水,血敗氣衰,陽絕陰盛不治。

白話文:

【討論虛實】

如果出現寒熱交加的疼痛,皮膚發燒,口渴且煩躁,但飲食正常,大便乾硬,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排出的膿液濃稠黏稠,一旦膿液排盡就能快速收斂,這是實證的情況,相對容易治療。

對於氣血虛弱的人,病癥往往會陷下去無法恢復,即使有腫脹也不會泛紅而是軟綿綿的,肌膚和四肢冰冷,自發性出汗且面色蒼白,食慾不振且說話無力,小便頻繁,大便滑瀉,病癥久久無法改善,排出的膿液稀少且清澈,非常難以收斂。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使用強烈的藥物攻擊病情,而應該專門使用溫和滋補的藥物,這就是虛寒證,較難以治療。

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表示膿包位置較淺,屬於實證;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表示膿包位置較深,屬於虛證。如果按下去後不會立刻彈回,表示裡面是清水,不是膿;如果按下去能迅速彈回,則表示有膿。如果排出膿液後反而更痛,這是虛證,應進行滋補。即使排出大量膿液,也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固守導致。有腫脹部位高聳但質地柔軟,可能是膀胱經絡從背部開始的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熱症就使用涼性藥物。潰瘍後脈搏遲緩者容易康復,但如果脈象細微且深沉,或是脈象偶爾直跳,表示體內虛弱。

如果疼痛尚未完全消失,脈象卻已經洪大、滑數、粗大或散亂,難以治療,因為這是正氣虛弱,邪氣旺盛的表現。如果發燒並口渴,脈象虛弱且大,代表真氣虛弱、邪氣旺盛,病情嚴重。凡是腫塊堅硬無光澤,皮膚厚,瘡頭如粟粒大小,脈象洪大,但按下去卻感覺阻滯,這是精氣已經耗盡,病情無法治療。如果病癥尚未穿破,毒素侵襲臟腑,絕對不能使用一丁點的熱性藥物;如果已經破潰,臟腑受到損傷,飲食減少,也不能使用一丁點的寒性藥物。這只是常見的處理方式,特殊情況還需個別考量。

如果膿管形成,深度達到一寸,且充滿膿血,粘稠易治;如果排出的是臭穢的清水,代表血液敗壞,氣息衰弱,陽氣消亡,陰氣過盛,病情無法治療。

5. 論感受

夫人之一身,本於五臟,五臟皆本於胃氣。邪氣鬱於胃中,胃氣盛而體實,則邪氣相搏而流注於經絡。澀於所滯,血脈會聚,結而為癰。胃氣弱而體虛,則邪氣盛而宿於經絡,阻於所行,血脈凝留,結而為疽。故曰:外如粟,內如榖;外如錢,內著拳。雖因榮衛不調,經絡凝滯,致病之由,非止於此。

究其源有五:一、天行時氣。二、七情氣鬱。三、體虛外感。四、蘊熱搏於風冷。五、食膏粱厚味,腥膻熱毒。又云:一、天行。二、疲弱氣滯。三、怒氣。四、腎經虛,五、服法酒,服丹藥,食炙爆物,及大怒鬱憤,盡力房勞,精虛氣耗。皆能致發背、搭手、腦疽、大疔、懸癰、腳發、乳癰諸般腫毒之證。

白話文:

【討論疾病的產生】

人體的健康,基礎在於五臟,而五臟的運作又依賴胃氣的充盈。當邪氣積聚在胃中,若胃氣旺盛且身體強壯,邪氣會與正氣對抗,隨後流動到全身的經絡之中。如果邪氣在某處滯留,就會使血液匯聚,形成硬塊,進而發展為膿腫。反之,若胃氣衰弱,身體虛弱,邪氣就會在經絡中肆虐,阻礙血液流通,同樣導致血液凝結,形成另一種類型的膿腫。因此,我們常見到的疾病症狀,外表看似微小,內裡卻深藏隱患;表面看似平靜,實際上內部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這些病症雖然多由血氣失調、經絡瘀塞引起,但其根源不僅於此。

深入探討,病因大致可歸納為五點:第一,外界環境的影響,如季節變換帶來的疾病。第二,情緒波動,如過度的喜怒哀樂等七情所引起的氣鬱。第三,體質虛弱,易受外界因素侵擾。第四,體內積蓄的熱量與外界的寒涼相互作用。第五,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引發熱毒。另外,還有一些特定情況,如:第一,外界環境的突變。第二,體力疲憊,氣血不暢。第三,情緒失控,如暴怒。第四,腎功能虛弱。第五,濫用藥酒,服用丹藥,或大量攝取燒烤、油炸食品,以及極度的憤怒和過度的性生活,導致精神疲憊,氣血消耗。以上各種情況,均可能引發背部疼痛、手部麻木、頭部腫塊、嚴重的皮膚病、下肢感染、乳腺炎等多種腫瘤性疾病。

6. 論治法

經曰:汗之則瘡已,所謂疏泄榮衛之邪,此大法也。故初感脈浮數,焮腫赤痛,加減敗毒散發散之。脈沉實,煩熱躁渴,腫硬痛深,大便秘,邪在裡,宜下之,黃連湯之類疏通之,仙方活命飲。外無焮腫,內無便秘,邪在經絡也,宜調和榮衛,托裡養榮湯、白芷升麻湯。腫高焮痛,脈浮,宜托裡藥治,內托復煎散。

大痛或不痛,焮腫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散之,內服仙方活命飲。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利之,清涼飲、金銀花散。惡瘡久而不潰,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十宣散也。如發熱汗多,大渴、便閉、譫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黃連內疏湯、破棺丹是也。

不作膿而不潰者,虛也,大補之,補中益氣或十全大補湯。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降之,清心湯(即防風通聖散加黃連。)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陽氣虛也,托補之,托裡消毒散。微腫微痛不作膿,及漫腫不痛,膿成不潰,俱宜大補;色黯加助陽藥,亦宜補之。

有陰證而又誤涼藥,急宜大熱藥回陽,姜附湯、三建湯之類。首先宜服乳香、綠豆粉、救心護膜。初病作嘔,毒攻心胞絡,救其心神安寧。雖有重病不死,世有輕病反死者,因透膜而元氣泄也,故救心護膜為第一義。如按之上下不熱不軟,都牽強者,尚未有膿,急消之;凡按之軟,實有膿而不潰,宜急破之,不然則內潰日久,難於收斂。若未有膿,切不可針破。

白話文:

[治療原則]

古籍提到,透過出汗的方式可以使瘡癤痊癒,這就是所謂的通過排汗來疏解體內的邪氣,這是一個重要的治療原則。因此,剛開始感染時,如果脈搏浮動且頻率加快,皮膚出現紅腫疼痛,可以使用加減敗毒散來發汗排毒。如果脈象沉實,伴有煩躁、熱渴、腫塊堅硬疼痛深入,以及大便不通,這是邪氣在體內的表現,應使用黃連湯等藥物進行腸胃排毒,或者使用仙方活命飲。

如果外表沒有紅腫,內部沒有便祕,邪氣可能在經絡中,應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使用託裡養榮湯或白芷升麻湯。如果腫塊高突,紅腫疼痛,脈搏浮動,應該使用託裡藥物來治療,如內託復煎散。

對於劇烈疼痛或完全不痛,紅腫但不形成膿包的情況,是因為邪氣凝聚,應該使用仙方活命飲來散開邪氣。如果病人感到煩躁並喜歡喝冷飲,且紅腫疼痛,脈搏快速,這是邪氣在上半身的表現,應使用清涼飲或金銀花散來清除邪氣。對於長期未癒合的惡性瘡口,可能是因為氣血過盛加上寒邪,應使用十宣散來調整並補充體力。

如果病人發燒、大量出汗、極度口渴、大便不通、胡言亂語,這可能是陽氣過剩的症狀,應使用黃連內疏湯或破棺丹進行排毒。對於無法形成膿包且不會潰爛的情況,是因為體質虛弱,應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十全大補湯進行大補。

如果腫塊疼痛,病人喜歡喝冷飲,並且發燒、胡言亂語,這是火氣旺盛的表現,應使用清心湯(防風通聖散加黃連)來清熱降火。對於無法形成膿包,或不會潰爛,或癒合緩慢,這可能是陽氣不足,應使用託裡消毒散進行補充。對於輕微腫脹、輕微疼痛,或廣泛腫脹但不疼痛,或膿包形成但不會潰爛,都需要進行大補;如果膿包顏色暗淡,應加入助陽藥物。

對於陰性症狀的病人,如果誤用了冷性藥物,應立即使用大熱藥物如薑附湯或三建湯來恢復陽氣。在疾病初期,應服用乳香、綠豆粉或救心護膜來保護心臟。如果病人在疾病初期就出現嘔吐,這是毒素攻擊心臟的表現,應保護心臟使其平靜。即使病情嚴重,也可能不會死亡;然而有些輕症病人反而會死亡,這是因為毒素穿透了保護膜導致元氣洩漏,因此保護心臟和保護膜是首要任務。

如果按壓患處,發現沒有熱度或硬度,這表示還未形成膿包,應立即消炎;如果按壓患處感覺到軟組織,且確實有膿包但不會潰爛,應立即穿刺排出膿液,否則膿包內部潰爛時間越長,癒合就越困難。如果尚未形成膿包,絕對不能用針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