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外科總論
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粱厚味,熱毒內積,其變多生大疽。其受毒部分,則毒從虛處受之,大疔、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內也。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夫瘡瘍之證,初成之時,當察經之傳變,病之表裡,人之虛實,受之淺深而攻補之。如腫病熱渴,大便閉結,邪在裡也,疏通之。
腫焮赤痛,寒熱頭疼,邪在表也,發散之。焮腫痛甚者,邪在經絡也,和解之。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氣血虛甚也,峻補之。色黯而微覺腫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潰者,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泥於未潰,而概用敗毒之藥,復損脾胃,不惟腫者亦不能成膿,而潰者也難收斂。
七惡之候蜂起,多致不救,此其大略而已。
白話文:
經文提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意思是,食用膏粱(高級食材)的食物變化,會導致身體長出大疔(嚴重的皮膚病),就像是接受了一個虛弱的狀態。膏粱厚味,熱毒內積,其變多生大疽。表示過量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會在體內積聚熱毒,引發更多嚴重的病症,如大疽(一種嚴重的膿腫)。
其受毒部分,則毒從虛處受之,大疔、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內也。意思是,毒素會從虛弱的部位進入,形成大疔、大疽,因為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內的深處。
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表示榮氣(血液)不能順應正常的循環,逆向流動在皮膚組織中,就會產生腫塊或腫瘤。
對於各種不同的傷口或腫塊,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病情的不同來選擇。例如,如果腫塊伴有熱渴、大便閉結的症狀,這表明問題可能在體內(即「裡」),需要使用通暢的藥物來處理。如果腫塊紅腫疼痛,伴有寒熱、頭痛等表症,這表明問題可能在體表(即「表」),需要使用發散的藥物來處理。如果腫塊疼痛嚴重,這可能是因為毒素已經深入到經絡,需要使用調和解毒的藥物來處理。如果腫塊輕微,但沒有化膿,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氣血不足,需要使用補益的藥物來處理。如果腫塊擴大但不痛,或者化膿但不潰破,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氣血非常不足,需要使用強力補益的藥物來處理。如果腫塊顏色暗淡且有疼痛感,或者膿液無法排出,或者腐肉無法潰破,這可能是因為陽氣不足,需要使用溫補的藥物來處理。
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傷口未潰而使用敗毒藥物,可能會損害脾胃功能,不僅使原本的腫塊無法形成膿液,即使已經潰破的傷口也可能難以收斂。
七種惡性症狀的現象不斷出現,往往導致無法救治,這只是簡單的概括。
2. 論陰陽
癰疽之證有二十餘種,最切要者,分別陰陽是也。發於陽者,屬六腑,為表為火為實;發於陰者,屬五臟,為里為郁為虛。故陽發則大而高起,皮薄色赤,發有椒眼數十,輕按即痛,形大而淺為癰。故陰發則平而內作,皮厚色淡,腫硬不起,狀如頑膚,重按隱木而痛,形小而深為疽。
又有陽中之陰,似熱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躁,雖痛而無膿,即浮而復隱,外盛而內腐;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有陰中之陽,似冷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躁,有膿而痛,形雖不盛,而內實煩悶,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有陽變為陰者,病發於陽而極熱,則當順氣勻血。
白話文:
癰疽的症狀有超過二十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辨它是屬於陰還是陽。如果在陽性位置出現,那麼通常與六腑有關,表現為表面的、熱性的、實質性的問題。如果在陰性位置出現,那麼通常與五臟有關,表現為內部的、鬱滯的、虛弱的問題。因此,陽性癰疽會表現為腫塊大且隆起,皮膚薄、顏色紅,腫塊上可能有多個如花椒眼般的突起,輕微按壓就會感到疼痛,形態大而位置淺的通常是癰。相反,陰性癰疽則表現為平滑且內部有反應,皮膚厚、顏色淡,腫塊堅硬不隆起,狀如死皮,重度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形態小而位置深的通常是疽。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即在陽性中呈現陰性的特徵,看起來像是熱性的但實際上是虛弱的。如果腫塊呈紅色但不燥熱,疼痛但沒有膿液,那麼它可能會表現為表面看似強壯但實際上內部已經腐敗。這類病人通常比較肥胖,皮膚緊繃但內部虛弱。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陰性中呈現陽性的特徵,看起來像是冷性的但實際上是實質的。如果腫塊不是紅色但有輕微的焦躁感,有膿液且疼痛,即使外表看起來並不太嚴重,但實際上內部有著煩躁和混亂的感覺。這類病人通常比較瘦弱,皮膚鬆弛但內部實際上是實質的。
最後,有一種情況是陽性轉化為陰性,疾病在陽性位置出現但表現出極度的熱性,應該順應氣血,使其調和。
因有赤腫發熱,便閉躁渴之熱證,脈洪數而實,雖嚴冬,惟當暫用苦寒之藥以瀉熱毒。如過用寒涼,或誤草藥性冷,則氣滯血凝而危,急用溫熱藥,使氣行血和,乃可成膿。有陰變為陽者,病發於陰而極冷,則當內用平補,兼以宣氣滋血助陽,健脾進食。或不腫不赤,皮寒肢冷,瀉利腸鳴,飲食不入,不時嘔逆等冷證,脈微弱而遲,雖盛暑,亦當暫用辛溫之藥以助陽氣。倘又誤涼藥,急用大熱之劑回陽,不回者死。
蓋陽者,氣也;陰者,血也。陰不足,陽有餘。血澀氣滯,榮衛不行,而邪熱相搏則患成。數日後漸宜溫和氣血,使陽動而陰隨,氣運而血行,則出膿而收斂。若專於清涼,氣血凝結則血死,血死則肌死而斃矣。
白話文:
對於出現紅腫發熱、排便困難、口渴等熱症狀,脈搏強大且快,即使在寒冬,也應暫時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解毒。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者誤用了性質過涼的草藥,會導致氣機阻滯、血流凝結,情況危急。應該及時使用溫熱的藥物,促進氣血流通,這樣才能形成膿包。對於從陰轉陽的情況,如果病情在陰虛的情況下突然變冷,則應內服平補的藥物,並配合宣通氣機、滋養血液,同時調理脾胃,增進食慾。對於沒有紅腫、皮膚寒冷、四肢冰冷、腹瀉、腸鳴、進食後反胃等冷症狀,脈搏微弱且緩慢,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應暫時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助陽氣。如果又誤用了涼藥,必須迅速使用大熱的藥物回復陽氣,如果不回復,那麼情況就會危急。
總之,陽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陰氣是血液的基礎。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餘,血液滯塞、氣機阻滯,加上邪熱的影響,就容易產生疾病。幾天後,應該適當地調節氣血,讓陽氣活躍起來,陰氣跟隨其後,氣機暢通,血液運行,這樣才能排出膿液,恢復健康。如果專門清涼處理,氣血凝結,那麼血液會死亡,血液死亡,肌體也會隨之衰竭。
3. 論虛實
寒熱作痛,皮膚壯熱,口渴煩躁,飲食如常,大便秘硬,小便赤澀,膿出稠黏,膿盡收斂,為實證易治。氣血虛弱者,塌而不起,雖腫不赤而軟慢,肌寒肢冷,自汗色脫,食少懶言,小便自利,大便滑泄,不起不腐,膿少而清,極難收斂。切忌攻伐,專宜溫補,此虛寒證難治。
小按即痛者,膿淺為實;重按乃痛者,膿深為虛。按之不復起者無膿,乃清水也。按之即復者,有膿也。膿出反痛者,虛也,宜補。有膿多者,亦氣血虛而不能禁固也。有腫高而軟者,此膀胱經絡從背起也。豈可概以為熱而用涼藥?潰後脈澀遲緩者易愈,細而沉、時直者裡虛。
若痛尚未痊,脈洪滑粗散者難治,以正虛邪實也。發熱而渴,脈虛而大,乃真氣虛、邪氣盛,不治。凡腫堅硬而無光澤,皮厚瘡頭如粟,脈洪大,按之澀,此精氣已絕,不治。如未穿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傷,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可用。此亦言其常也,變者又宜斟酌。
如毒成膿管寸長深滿,膿血膠黏易治,臭穢清水,血敗氣衰,陽絕陰盛不治。
白話文:
「寒熱疼痛,皮膚發燒,口渴煩躁,飲食正常,大便乾硬,小便紅澀,膿液稠厚黏滯,膿液消失後傷口收斂,這是實證,容易治療。
氣血虛弱的人,疲倦無法站立,雖然腫脹但不發紅且緩慢恢復,肌膚發冷,四肢冰冷,自汗,面色蒼白,飲食減少,說話無力,小便順暢,大便滑瀉,不易腐爛,膿液少且清澈,極難收斂。應避免攻擊性療法,專門需要溫補,這是虛寒證,難以治療。
輕微按壓即感到疼痛,表示膿液淺在,為實證;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表示膿液深藏,為虛證。按壓後不再彈回的,表示沒有膿液,只是清水;按壓後能立刻彈回的,則表示有膿液存在。如果排出的膿液反而感到疼痛,這表示為虛證,應該補養。有較多膿液的情況下,也是因為氣血虛弱,不能固守。
腫脹高起且軟硬適中,這代表是膀胱經絡從背部開始。不可以一概認為是熱症而使用涼藥。潰瘍後脈搏細緩,表示容易恢復;脈細沈,時而快速,表示體內虛弱。
如果疼痛還未痊癒,脈搏洪滑粗散,表示難以治療,因為是正氣虛弱而邪氣實在。發熱且口渴,脈搏虛大,表示真氣虛弱、邪氣旺盛,不需治療。
所有腫塊堅硬且缺乏光澤,皮膚厚膩,瘡頭形狀如粟米,脈搏洪大,按壓時感覺澀滯,這代表精氣已經絕望,不需治療。
如果未穿破,毒素攻擊臟腑,任何熱性藥物都不可以使用;如果已經破潰,臟腑已經受損,飲食減少,任何冷性藥物都不可以使用。這也是常規情況,特殊情況則需要斟酌。」
「如果膿管長度在一寸左右且充滿膿液,膿液和血液粘稠容易治療,如果膿液和血液混雜,氣味惡臭,血液敗壞,氣血衰弱,陽氣絕滅、陰氣旺盛,這種情況無法治療。」
4. 論感受
夫人之一身,本於五臟,五臟皆本於胃氣。邪氣鬱於胃中,胃氣盛而體實,則邪氣相搏而流注於經絡。澀於所滯,血脈會聚,結而為癰。胃氣弱而體虛,則邪氣盛而宿於經絡,阻於所行,血脈凝留,結而為疽。故曰:外如粟,內如榖;外如錢,內著拳。雖因榮衛不調,經絡凝滯,致病之由,非止於此。
究其源有五:一、天行時氣。二、七情氣鬱。三、體虛外感。四、蘊熱搏於風冷。五、食膏粱厚味,腥膻熱毒。又云:一、天行。二、疲弱氣滯。三、怒氣。四、腎經虛,五、服法酒,服丹藥,食炙爆物,及大怒鬱憤,盡力房勞,精虛氣耗。皆能致發背、搭手、腦疽、大疔、懸癰、腳發、乳癰諸般腫毒之證。
白話文:
人體的健康,根植於五臟,而五臟的運作,又依賴胃氣的支持。當邪氣在胃中積聚,胃氣旺盛,身體強壯,邪氣與正氣交戰,導致能量流經經絡。如果血液循環受阻於某處,血液和淋巴液聚集,便會形成腫瘤。反之,若胃氣不足,身體虛弱,邪氣就容易在經絡中聚集,阻塞運行,造成血液凝固,形成瘡毒。所以,外部可能像小麥一樣凸起,內部則可能像穀粒一樣積聚。這不僅是因為營養和衛生的調節失衡,以及經絡的堵塞,引發疾病的因素遠不止這些。
深入探討,導致疾病的原因有五種:
- 天氣變化,季節更替的影響。
- 情緒波動,情緒鬱積。
- 身體虛弱,外來病毒侵襲。
- 熱毒與風寒相互作用。
- 飲食過於肥膩,富含熱性和毒素的食物。
再進一步講,原因還包括:
- 天氣因素。
- 精神疲憊,氣血流通受阻。
- 怒氣的影響。
- 腎經虛弱。
- 服用不當的藥酒,或服用了丹藥等藥物,食用過炙烤或爆炒的食物,以及過度房事,導致精氣虛損。所有這些都可能引起背腫、手臂腫、腦腫、大疔、懸癰、腳腫、乳房腫等各種腫毒症狀。
5. 論治法
經曰:汗之則瘡已,所謂疏泄榮衛之邪,此大法也。故初感脈浮數,焮腫赤痛,加減敗毒散發散之。脈沉實,煩熱躁渴,腫硬痛深,大便秘,邪在裡,宜下之,黃連湯之類疏通之,仙方活命飲。外無焮腫,內無便秘,邪在經絡也,宜調和榮衛,托裡養榮湯、白芷升麻湯。腫高焮痛,脈浮,宜托裡藥治,內托復煎散。
大痛或不痛,焮腫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散之,內服仙方活命飲。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利之,清涼飲、金銀花散。惡瘡久而不潰,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十宣散也。如發熱汗多,大渴、便閉、譫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黃連內疏湯、破棺丹是也。
白話文:
經書說:出汗可以使傷口痊癒,這是疏通和排放身體內邪氣的基本原則。因此,初次感染時,如果脈搏浮現且數次,伴有紅腫和疼痛,可以使用「加減敗毒散」來疏散邪氣。如果脈搏沈實,伴有煩熱、口渴、腫脹硬實且疼痛深入,以及大便困難,這表示邪氣進入了身體內部,應當使用如「黃連湯」等疏通藥物,配合「仙方活命飲」進行治療。
如果外部沒有紅腫現象,且內部沒有大便困難,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了經絡,應該調和榮衛,使用「養榮湯」或「白芷升麻湯」進行調理。
對於腫脹且伴有疼痛的狀況,如果脈搏浮現,應該使用「內託復煎散」來治療。對於嚴重的疼痛或者無疼痛且紅腫未形成膿包的情況,邪氣可能已經凝結在一起,應當使用「解散」藥物,並配合「仙方活命飲」進行治療。
如果患者表現出煩躁、喜飲冷飲料、紅腫伴隨脈搏數次,這表示邪氣可能在身體的上部,應當使用清利藥物,如「清涼飲」或「金銀花散」進行治療。
對於長期未癒的惡性傷口,可能因為體內氣血實質與寒邪相併,應當使用宣肺和補氣的藥物,如「十宣散」。如果出現發熱、大量出汗、極度口渴、大便困難和神志混亂的症狀,這表示身體已經陷入了一種結聚的陽性病症,應當使用如「黃連內疏湯」或「破棺丹」等藥物進行治療。
不作膿而不潰者,虛也,大補之,補中益氣或十全大補湯。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降之,清心湯(即防風通聖散加黃連。)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陽氣虛也,托補之,托裡消毒散。微腫微痛不作膿,及漫腫不痛,膿成不潰,俱宜大補;色黯加助陽藥,亦宜補之。
有陰證而又誤涼藥,急宜大熱藥回陽,姜附湯、三建湯之類。首先宜服乳香、綠豆粉、救心護膜。初病作嘔,毒攻心胞絡,救其心神安寧。雖有重病不死,世有輕病反死者,因透膜而元氣泄也,故救心護膜為第一義。如按之上下不熱不軟,都牽強者,尚未有膿,急消之;凡按之軟,實有膿而不潰,宜急破之,不然則內潰日久,難於收斂。若未有膿,切不可針破。
白話文:
沒有形成膿包或者沒有潰破的,是因為體質虛弱,應該用大補的方法,例如中藥"十全大補湯"。如果出現腫脹、疼痛並伴有喝冷飲後發熱、睡眠時說話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火,應該用清熱降火的方法,例如"清心湯"(即在"防風通聖散"中加入黃連)。對於那些沒有形成膿包,或者膿包沒有潰破以及沒有收斂的狀況,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應該使用扶助陽氣的藥物,例如"消毒散"。對於那些有輕微腫脹和疼痛但沒有形成膿包,或者腫脹但沒有疼痛,以及已經形成膿包但沒有潰破的狀況,都應該用大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膿包的顏色暗沈,可以加上一些幫助增加體內陽氣的藥物,也應該使用大補的方法。
如果存在陰虛的症狀卻誤用了涼性藥物,應該立即使用大熱性的藥物來回復陽氣,例如"姜附湯"或者"三建湯"等。首先應該服用具有保護心臟和膜壁作用的藥物,如"乳香"和"綠豆粉",以確保心神的安寧。即使有嚴重的病症但還能存活,但也有可能因為藥物過度影響了膜壁,導致元氣流失,所以保護心臟和膜壁是首要任務。如果按壓上下部位既不熱也不軟,表示尚未形成膿包,應當迅速消滅它;如果按壓時感覺軟硬適中,且確有膿包但沒有潰破,則應當迅速將其打破,否則膿包長期積存會更難以收斂。如果還沒有形成膿包,絕不可以使用針灸來破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