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五善七惡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大小便調二;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體氣和平五善也。大渴發熱,泄瀉或閉一(黃耆竹葉湯。氣血俱虛,八珍湯加黃耆、麥冬、五味、山藥。或八味丸方,㕮咀煎服。)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二(人參黃耆湯,或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三(六味丸加山梔、麥冬、五味。如未效,八珍湯加山梔、麥冬、五味子。)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六君子加薑、棗。如未效,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山萸、五味、赤茯苓。十全大補湯加山藥、山萸、五味之類。),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補中益氣加山萸、山藥、五味。

如未效,十全大補加山萸、山藥、五味子。)不能服藥,飲食不下,舌不知味六(六君子加木香、砂仁。如未效,加附子。)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補中益氣加姜,棗。未效,六君子加炮姜。甚者加附子,或十全加附子,炮姜。)若腹痛泄瀉,咳逆昏潰,救里溫中湯。

後用六君子加附子、薑、桂。若潰後寒熱作渴,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急,自汗、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於水,或厚衣仍寒,或手足逆冷,腰背反張,頸項勁強,急用參、苓、歸、朮、附子救之。五善見三則吉,七惡見四則危。實證見惡候可治,虛證見惡候不可治。

白話文:

當病人活動與休息都感到安寧,能品嚐出食物的味道,這是第一個好的徵兆;排便正常,沒有異常,這是第二個好徵兆;傷口的膿瘡破裂,腫脹消退,膿液新鮮且沒有臭味,這是第三個好徵兆;精神狀態良好,說話聲音清晰,這是第四個好徵兆;身體狀況平穩和諧,這是第五個好徵兆。

然而,如果病人極度口渴且伴有發燒,或者有嚴重的腹瀉或便祕,這是一種惡兆;若膿血排出後,腫痛反而更嚴重,膿液顏色敗壞且有臭味,這也是惡兆;如果眼睛視線歪斜,黑色的眼珠緊縮變小,白色的眼球泛青泛紅,瞳孔向上翻看,這是第三種惡兆;呼吸困難,氣短,恍惚,嗜睡,這是第四種惡兆;肩膀和背部感到不適,四肢沉重,這是第五種惡兆;無法吞嚥藥物,飲食不進,舌頭對味道失去感知,這是第六種惡兆;聲音沙啞,面色蒼白,嘴脣和鼻子呈現青紫色,臉部和四肢浮腫,這是第七種惡兆。

如果出現五善中的三個以上,病情趨向康復;若出現七惡中的四個以上,則病情可能危險。實際病症若出現惡兆仍有治療的可能性,但虛弱的病症若出現惡兆,則難以治癒。

2. 內消

經曰:汗之則瘡已。又曰:發表不遠熱。故瘡瘍初感,必以消散為最勝。內服發汗之劑,外用蒜灸之法,靡不奏功。惟當審經絡處所,形脈虛實,深淺大小,而兼引經之藥。如腦、背、腰、項、臀、腨、皆太陽經,宜黃連、羌活。脊背連脅處,為近少陽,宜敗毒散。形實脈實者,宜漏蘆湯、五利大黃湯等疏利之。

氣虛,參、耆為主;血虛,參、歸為主。佐以消毒,加以引經,而行補瀉。惟少陽一經,與氣血虛同法治。凡栝蔞、射干、山甲、蟾酥、連翹、地丁、牛蒡子、金銀花、木鱉之類,皆內消之藥。

白話文:

根據古籍記載:發汗可以治療瘡癤。另外也有說法指出:調理表症不應遠離溫熱療法。因此,當剛開始感到有瘡瘍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散去。內服能促進發汗的藥物,外用大蒜灸的療法,通常都能見效。然而,在使用這些方法時,必須仔細判斷病竈所在的經絡位置,以及患者身體的虛實狀況,瘡瘍的深淺和大小,同時結合引經的藥物。

例如,如果瘡在腦部、背部、腰部、頸項、臀部或小腿後側,這些部位都屬太陽經,應使用黃連、羌活。若瘡位於脊背且靠近脅肋,這接近少陽經,應使用敗毒散。對於身體壯實、脈象強健的患者,可使用漏蘆湯、五利大黃湯等具有疏利作用的藥物。

對於氣虛的患者,主要使用人參、黃耆;對於血虛的患者,主要使用人參、當歸。輔以消炎解毒的藥物,再根據經絡引導藥物,進行補充或瀉下治療。特別是少陽經的治療,其原則與氣血虛的治療相同。像是栝蔞、射干、穿山甲、蟾酥、連翹、地丁、牛蒡子、金銀花、木鱉子等,都是常見的內消藥物。

3. 托裡

凡癰疽血氣虛者,則邪氣入深而散漫不能突起,亦難潰膿。或潰後膿少,或膿清稀,或堅硬不軟,或根腳雖紅而膿不開大者,皆氣血兩虛。必用內托,以補藥為君,活血驅邪為臣,辛香行滯為佐,加溫藥以御虛寒。亦有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即當用托裡諸方採擇,兼溫熱之劑從治之。

白話文:

[內託療法]

凡是生了膿瘍,但身體血氣虛弱的人,邪氣會深入體內且擴散,導致膿腫無法凸顯,也難以排出膿液。或者在破潰後膿液量少,或是膿液質地清稀,或者膿腫部位堅硬而不柔軟,或者即使膚色發紅,但膿腫範圍並未擴大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氣血雙虛所致。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內託療法,主要使用補益藥物,輔以活血化瘀和驅邪藥物,再加入辛香藥物以疏通滯塞,並添加溫熱藥物來抵抗虛寒。

也有在一、二天內就出現脈搏微弱細小且感到煩躁悶悶不樂,臟腑機能減弱且皮膚感覺寒冷,精神恍惚不安的情況。如果外在症狀表現得較為嚴重,就應立即使用內託療法中的各種方劑,同時配合溫熱性藥物一起治療。

4. 膿蝕

瘡瘍穿破,膿血潰出,則重者亦覺輕可,甚不得已乃用刀針。若勢緩證輕,以藥餌破之。後有替針丸之類,皆可用以咬頭出膿。

白話文:

當瘡口已經破裂,膿血流出,即便原本病情嚴重,也會感覺病情似乎減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手術器械(如刀針)進行治療。如果病情發展緩慢且症狀較輕,可以使用藥物來促進膿腫破裂。後面提及的替針丸等藥物,都能幫助排出膿液,達到治療效果。

當傷口化膿,膿血自然流出來後,就算原本病情很嚴重,也會感覺到病情好像變輕了。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動用到手術,像是用刀或針去處理。但如果病情還算穩定,症狀也比較輕微,我們可以用藥物來讓膿包自己破掉。後面有提到一種叫做替針丸的藥物,這種藥物能幫助把膿包裡面的膿逼出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5. 定痛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後有止痛諸方。痛甚者,必宜苦寒藥為主。虛弱者,補中益氣湯加苦寒藥,量輕重用。血熱者,四物湯加牛蒡、黃芩、連翹、在下加黃柏。肥人加羌、防、荊、芷。大便秘加大黃。諸藥中兼乳香、沒藥,痛可定矣。

白話文:

經典上說:各種疼痛、瘙癢及皮膚病變,都歸屬於心火旺盛所致。後面列出了許多止痛的處方。對於劇烈疼痛的情況,應該以苦寒性質的藥物為主要治療方式。如果是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苦寒藥物,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劑量。若是因血熱導致的疼痛,可在四物湯中添加牛蒡、黃芩、連翹,如果疼痛部位在下部,還需加上黃柏。對於肥胖人士,則應加入羌活、防風、荊芥、白芷等藥物。若出現大便乾燥且排便困難,可以再增加大黃。在所有藥物中,加入乳香和沒藥,如此一來,疼痛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了。

6. 惡肉

去惡肉者,腐肉也,必宜去之,推陳致新。壯人自去,老弱必取之,不去則腐爛筋膜,結成多骨。有致大潰而死者,用大補氣血藥收斂;或可用手法去之;或用雄黃,輕粉敷之。蠹肉努出,或用遠志末,酒調塗之。又法:息肉突出,烏頭半兩,醋三碗,浸三周時洗之,日夜三、四次。

諸瘡胬肉如蛇,突出數寸,硫黃末敷之即落。宿膿潰久,蠹肉不腐,亦用硫黃、輕粉敷之。四圍仍有腫焮處,用毫針燒赤刺之約一米深,紅腫即縮。

白話文:

【惡肉】

所說的惡肉,就是已經壞死、腐爛的組織,必須清除,以達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效果。身體強壯的人,有可能自行將其排出,但對於年老體弱者,就需要外力幫助去除,若不處理,恐會導致腐爛情況擴大至肌肉和筋膜,甚至形成過多的硬塊。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造成嚴重的感染乃至死亡,這時可以使用大補氣血的藥物來收斂傷口,或者利用手術方式移除,還可以使用雄黃或輕粉敷在傷口上。如果腐肉突出,可以使用遠志粉末,以酒調和後塗抹在患部。另一種方法是,對於突出的息肉,可以使用烏頭半兩,浸泡在三碗醋中,浸泡時間為三個小時,然後用此液體清洗,一天可做三到四次。

對於像蛇一樣突出的瘡口胬肉,長度可達數寸,可以直接在上面敷上硫磺粉末,通常胬肉就會掉落。如果傷口有長期積膿的情況,且腐肉不易腐爛,也可以使用硫磺和輕粉來敷。如果傷口四周仍有腫脹發炎的地方,可以用燒熱的細針刺入約一公分深,紅腫的地方就會逐漸消退。

7. 生肌

潰後收斂遲速,在氣血之盛衰也。然龍、竭、乳、沒、赤石脂(煅)、寒水石、象皮、水銀、輕粉之類,雖可收斂,必宜內服參、耆、當歸、白朮、白芷之類以助之。如色赤血熱不收,四物加山梔、連翹。色白,宜補托。或潰後而根腳赤暈,反開展不收,宜大補十宣散去樸、桂,倍參、耆、當歸,加金銀花、白芷、連翹、犀角、栝蔞根。夏秋加三黃、羌活。

破後不潰,瘡口堅硬者風也。蠹肉不腐者,雄黃、輕粉研勻敷之。如癰疽腐爛及諸瘡毒,滑石一兩、雄黃五錢,研細。先洗淨,敷上,外以綿紙蓋覆。未收,再用生肌散之類。

白話文:

【促進傷口癒合】

傷口化膿後,其恢復速度的快慢取決於個人的氣血狀況。然而,像是龍骨、牡蠣、乳香、沒藥、赤石脂(煅燒過)、寒水石、象皮、水銀、輕粉等,雖然有助於傷口癒合,但最好能配合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白芷等內服,以增強效果。如果傷口呈現紅色且因血液過熱而不易收口,可在四物湯中加入山梔子和連翹。若傷口顏色偏白,應注重補充營養。有時傷口化膿後,周圍皮膚會出現紅腫,反而使傷口擴大不易收口,這種情況下,應服用大量補血藥如十全大補湯,但要去掉厚樸和肉桂,增加人參、黃耆和當歸的份量,並添加金銀花、白芷、連翹、犀角和栝樓根。在夏季和秋季,還需加入三黃和羌活。

如果傷口裂開後未能順利化膿,且傷口邊緣堅硬,這通常是風邪所致。對於不腐爛的壞死組織,可以將雄黃和輕粉研磨均勻後敷在上面。對於膿瘍和其他各種瘡毒,可以使用一兩的滑石和五錢的雄黃,研磨細後敷在清潔乾淨的傷口上,再用綿紙蓋住。若傷口尚未完全癒合,可再次使用促進傷口癒合的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