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四 (18)
卷四 (18)
1. 附補方藥雜論十七條
虞天民曰:血不歸原,責之胃,寒涼屢用不效,唯炙甘草、炮姜輩,引血歸原妙。
失血後大熱大渴,症似白虎,惟脈虛大不長實為異,誤服寒涼必死,當歸補血湯主之。
趙羽皇曰:參者參也,與元氣為參贊者也。不特氣虛宜用,即血虛亦宜用;內傷宜用,外感亦宜用。蓋煩渴由乎火邪,得人參而陰津自長;腫脹本乎氣壅,得人參而痞悶全消。以至食不欲入,食入反脹,或胃反噎膈,泄利亡陰,灑淅惡寒,多汗漏風等症,無不賴人參之大力,作元氣之藩籬。
而妄謂肺熱傷肺,參能作飽,不知肺金之冤熱,非參莫救,脾虛之中滿,非參與術,何由健運?此所以功魁群草也。附子一味,有斬關奪門之勇,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蒸動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在表之風寒;引溫藥達下焦,以逐在裡之冷濕,其用亦宏矣。
正治人所易曉,其最妙能以熱攻熱,如胃陽發露,口爛舌糜,腎陽發露,面赤吐紅,用之頃刻神清熱退,唯其能返本回陽也,世人豈識之哉!柯韻伯曰:仲景備十劑之法,輕可散實,麻黃、葛根諸湯是也;宣可決壅,梔豉、瓜蒂之方是也;通可去滯,五苓、十棗之屬是也;泄可去閉,陷胸、承氣、抵擋是也;滑可去著,膽導、蜜煎是也;澀可固脫,赤石脂、桃花湯是也;補可扶弱,附子湯、理中丸是也;重可鎮怯,禹餘糧、代赭石湯是也;濕可潤燥,黃連阿膠湯是也;燥可去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也;寒能勝熱,白虎湯、黃連瀉心湯是也;熱可制寒,白通、四逆諸方是也。
看仲景加減法,當細審其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陽加芍藥,少陰加附子,太陰加人參。若心下悸者,少陰加桂枝,少陽加茯苓。若渴者,少陽加栝蔞根、人參,太陰加白朮。仲景於加減中分陰陽表裡如此。故熟仲景方,始知仲景立方之妙;理會仲景法,才知仲景用藥取捨之精。
仲景立方,精而不雜。其中以六方為主,諸方皆從而加減焉。凡汗劑皆本桂枝,吐劑皆本梔豉,攻劑皆本承氣,和劑皆本柴胡,寒劑皆本瀉心,溫劑皆本四逆。渾而數之,為一百一十三方者,未之審耳!
小柴胡方,為半表而設,而其證皆屬於里。蓋表證既去其半,則病機偏於向里矣。惟往來寒熱一證,尚為表邪未去,故獨以柴胡一物主之,其他悉用里藥。凡里證多陰、多寒、多虛,而少陽之裡,偏於陽,偏於熱,有虛有實,而不盡屬於虛也。然仲景又深以裡虛為患,故於半表未解時,便用人參以固里。
桂枝本為太陽風寒設,可以散六經初感之邪;柴胡本為少陽半表設,更可以調三陽半表之證。蓋桂枝湯是調和營衛之劑,柴胡湯是調和腠理之劑。凡風寒襲人,不在營衛,即入腠理,所以仲景一書,最重二方。
白話文:
附補方藥雜論十七條
虞天民說:血液不能回歸臟腑,要責備脾胃。如果用寒涼藥物多次無效,只有炙甘草、炮薑等藥物,才能引導血液回歸臟腑,效果奇特。
失血後出現大熱大渴,症狀類似白虎湯的主治,但是脈象虛大而不充實,這是與眾不同的。如果誤服寒涼藥物,必定會危及生命,應該用當歸補血湯治療。
趙羽皇說:人參,就是人參,它能輔佐元氣。不僅氣虛時應該使用,血虛時也應該使用;內傷時應該使用,外感時也應該使用。因為煩渴是由於火邪所致,服用人參後,陰津就能自行滋生;腫脹是由於氣機阻滯所致,服用人參後,痞悶就能完全消除。即使是食慾不振、飲食後反覺脹滿,或者胃反、噎膈,以及泄瀉、亡陰,發熱惡寒、多汗、漏風等症狀,都離不開人參的巨大功效,它能成為元氣的屏障。
有人錯誤地認為,肺熱會損傷肺臟,人參會加重病情,殊不知肺金的冤熱,非人參不可救治;脾虛導致中滿,非人參和術類藥物,怎能使脾胃恢復正常運作?所以人參的功效在眾多草藥中首屈一指。附子一味藥,有破除障礙、直達病灶的功效,可以引導補氣藥物運行於十二經脈,追回散失的元陽;引導補血藥物進入血分,滋養不足的真陰;引導發散藥物疏通毛孔,驅除表面的風寒;引導溫熱藥物到達下焦,驅除裡面的寒濕,其作用也是非常廣泛的。
正治的方法很容易理解,最奇妙的是可以用熱攻熱,例如胃陽外泄,出現口爛舌糜;腎陽外泄,出現面紅、吐血,使用這些方法,頃刻間就能神清氣爽、退熱,這是因為它能回歸本源、恢復陽氣,世人卻很少了解。柯韻伯說: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包含十種治療方法:輕者可以散除實邪,如麻黃、葛根等湯劑;宣通可以解除壅塞,如梔子豉汁湯、瓜蒂湯等;通利可以去除停滯,如五苓散、十棗湯等;瀉下可以去除閉塞,如陷胸湯、大承氣湯、抵擋湯等;滑利可以去除粘滯,如膽導湯、蜜煎湯等;收澀可以固攝滑脫,如赤石脂、桃花湯等;補益可以扶助虛弱,如附子湯、理中丸等;重鎮可以鎮壓虛怯,如禹餘糧、代赭石湯等;潤濕可以滋潤乾燥,如黃連阿膠湯等;燥濕可以去除濕邪,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寒涼可以克服熱邪,如白虎湯、黃連瀉心湯等;溫熱可以克服寒邪,如白通湯、四逆湯等。
閱讀仲景的加減方法,應該仔細推敲其深層含義。例如腹部疼痛,少陽病加芍藥,少陰病加附子,太陰病加人參;如果心下悸動,少陰病加桂枝,少陽病加茯苓;如果口渴,少陽病加栝樓根、人參,太陰病加白朮。仲景在加減中,如此區分陰陽表裡。所以熟讀仲景的方劑,才能了解仲景制定方劑的精妙之處;領會仲景的方法,才能明白仲景用藥取捨的精準之處。
仲景的方劑,精妙而不雜亂。其中以六個方劑為主,其他方劑都是從這六個方劑加減而來。凡是汗劑,都本於桂枝湯;吐劑,都本於梔子豉汁湯;攻劑,都本於大承氣湯;和劑,都本於柴胡湯;寒劑,都本於瀉心湯;溫劑,都本於四逆湯。總共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劑,這還不是全部。
小柴胡湯,是為了治療半表證而設立的,但是其證候都屬於裡證。因為表證已經去除一半,則病機偏向於裡證。只有往來寒熱這一症狀,仍然是表邪未去,所以只用柴胡一味藥為主藥,其他都用裡藥。凡是裡證,多陰、多寒、多虛,而少陽的裡證,偏向於陽,偏向於熱,有虛有實,並不完全屬於虛證。但是仲景又深知裡虛是禍患,所以在半表未解的時候,就用人參來固護裡證。
桂枝湯本來是治療太陽經風寒而設的,可以散解六經初感之邪;柴胡湯本來是治療少陽經半表證而設的,更可以調治三陽半表之證。因為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的藥物,柴胡湯是調和肌膚腠理的藥物。凡是風寒襲人,不在營衛,就進入肌膚腠理,所以仲景的著作中,最重視這兩個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