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四 (19)
卷四 (19)
1. 附補方藥雜論十七條
脾為至陰,居中宮而撫四肢,最畏寒邪為患,故仲景制理中、四逆二方。理中者,理中焦,為腹痛、吐利而設。若手足逆冷,下利清穀,是太陰本病。觀四逆證上不稱厥陰、少陰,有此證者,必見面赤,故以通脈加之,則四逆本為太陰,立可知也。然他經有此陰寒者,可通用之。
用於太陰本經,是固本以逐邪也;用於少陰,溫土以制水也;用於厥陰,和水土以生木也;用於太陽,益火以扶元陽也。惟陽明胃實,少陽相火,非所宜耳。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少陰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陰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陰之表,於麻黃、細辛中加附子,是升腎液也。若少陰無主,水火不和,真陰為邪所逼,則水隨火越,故反汗出。仲景治少陰之裡,附子湯中任人參,是補腎液也。
白話文:
脾臟屬陰,位於身體中央,主宰四肢,最怕受寒邪侵害,所以張仲景創造了理中湯和四逆湯。理中湯是調理中焦,治療腹痛、嘔吐腹瀉的。如果手腳冰冷,拉肚子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這是脾胃(太陰)本身的疾病。觀察四逆湯證候,它不屬於厥陰、少陰,如果有這種證候,必定會臉色發紅,所以用通脈四逆湯,這樣就可知四逆湯本就是治療脾胃的方劑,也可以應用於其他經脈的陰寒症狀。
使用於脾胃經,是為了固本驅邪;使用於少陰經,是溫暖脾土以制約水寒;使用於厥陰經,是調和水土以滋生肝木;使用於太陽經,是增強陽氣以扶持元陽。只有陽明胃實熱和少陽相火旺盛的情況,才不適合使用。
腎主宰人體五液,進入心臟化為汗液,少陰經生病,體液就不能上升,所以陰虛的人不會出汗。張仲景治療少陰經表證,在麻黃、細辛中加入附子,就是為了升提腎液。如果少陰經失調,水火不平衡,真陰被邪氣逼迫,就會水隨火溢,反而出汗。張仲景治療少陰經裡證,在附子湯中加入人參,就是為了補益腎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