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三字經》~ 卷之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5)

1. 小兒第二十四

即痘疹,此傳心,痘為先天之毒,伏於命門,因感外邪而發。初起時用桂枝湯等,從太陽以化其氣,氣化則毒不留,自無一切鬱熱諸症,何用服連翹、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連諸藥,以致寒中變症乎?及報點已齊後,冀其漿滿,易於結痂而愈,當求之太陰,用理中湯等補中宮土氣,以為成漿脫痂之本,亦不賴保元湯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圓之力也。若用毒藥取漿,先損中宮土氣,漿何由成?誤人不少!此古今痘書所未言,唯張隱菴《侶山堂類辯》微露其機於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輕泄歟?疹症視痘症稍輕,亦須知此法。高士宗《醫學真傳》有桂枝湯加金銀花、紫草法。

誰同志,度金針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關於小兒痘疹(包含痘和疹)的治療觀點。

痘疹這種病,是由於先天帶有的毒素潛藏在命門這個部位,因為感受到外界的邪氣而發作。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應該使用桂枝湯之類的藥方,從太陽經(經絡概念)來疏通氣機,當氣機順暢流通,毒素自然不會停留在體內,就不會產生各種鬱熱的症狀。為什麼要服用連翹、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黃芩、黃連這些藥物,導致身體變寒,產生其他變症呢?

等到痘疹的紅點都長齊之後,希望它能漿液飽滿,容易結痂痊癒,這個時候就要從太陰經(經絡概念)著手,使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方來補養脾胃的氣,讓它成為產生漿液、脫落痂皮的根本。這也不需要依靠保元湯以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圓這些滋補的藥物。如果使用有毒性的藥物來強行催發漿液,首先會損傷脾胃之氣,漿液又怎麼能夠產生呢?這真是害人不淺!這是以前和現在的痘疹醫書都沒有提到的,只有張隱菴在《侶山堂類辯》這本書中,隱約透露了這個道理,大概是因為他看重這個道理而不敢輕易洩漏吧?

疹症比痘症稍微輕一點,也必須知道這個治療方法。高士宗在《醫學真傳》這本書裡,有提到使用桂枝湯加上金銀花、紫草的治療方法。

誰能理解這個道理,好比得到了珍貴的指引。

2. 附敷藥拔風害人說

《金匱》云:人得風氣以生長。此一語最精,風即氣也。人在風中而不見風,猶魚在水中而不見水,鼻息出入,頃刻離風即死。但風靜即為養人之和風,風動即為殺人之邪風。若大人之中風,小兒之驚風、卒倒、搐掣、角弓反張、目上視、口流涎,皆風動之象,即氣之乖也。醫者宜化邪風為和風,即所以除邪氣而匡正氣。

閩中市醫,遇小兒諸病及驚癇危症,以蓖麻子、巴豆、南星、萊菔子、全蠍、大黃、急性子、皂角為末。加樗皮、冰片、麝香。以麻油或白蜜,或薑、蔥汁調。敷於囟門以及胸中、臍中、足心,為拔風法。秘其方以射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歸怨之者,以為外敷之法,不妨姑試,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為害。

而不知一敷之後,元氣為其拔散,即揭去其藥,而既散之氣,永不能使之復聚矣。況囟門為元陽之會,胸中為宗氣之宅,臍中為性命之根,足心為腎脈之本,皆不可輕動。昔人以附子、海狗腎補藥敷於臍中而蒸之,名醫猶且戒其勿用,況大傷人之物乎?凡以保赤為心者,宜共攻此法。

而又有惑於急驚、慢驚、食積之說,預用羌活、獨活、防風、秦艽、前胡、赤芍、鉤藤鉤、荊芥、天麻、厚朴、神麯、山楂、蒼朮、膽星、葶藶子、蘿蔔子、貝母、牛黃、硃砂、天竺黃、枳殼、杏仁、石菖蒲、甘草,或合為一方,或分為二三方者,亦五十步笑百步耳。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提到:人是靠著自然界的風氣得以成長。這句話非常精闢,風就是氣的意思。人生活在風中卻看不見風的存在,就像魚在水中生活卻看不到水一樣,我們的呼吸一時一刻都離不開風。然而,當風平靜時,它就是滋養人的和風;一旦風動了,就變成了致人於死地的邪風。如果成人發生中風,或是小孩出現驚風、突然倒地、抽搐、背部弓起、眼睛向上翻、嘴角流涎等現象,這些都是風動的徵兆,也就是氣運失常的表現。醫生應當把邪風轉化為和風,也就是消除邪氣,扶助正氣。

在福建的市井醫生,遇到小孩各種疾病及驚癇的危急症狀時,他們使用蓖麻子、巴豆、南星、萊菔子、全蠍、大黃、急性子、皁角研磨成粉末,再加入樗皮、冰片、麝香。使用麻油或蜂蜜,或者薑、蔥的汁液來調和,然後塗敷在囟門、胸口、肚臍和腳底,稱之為拔風法。他們保守這個處方,以此牟利,結果十個病人敷藥後有十個死亡。即使孩子死了,人們也不會歸咎於醫生,因為他們認為外敷的方法不妨先試一試,如果沒有效果就立即停止,似乎不會造成什麼危害。

然而,事實上一旦塗敷藥物後,孩子的元氣就會被散去,即使馬上取下藥物,但已經散去的元氣永遠無法重新聚集。更何況囟門是頭部元陽匯聚的地方,胸口是藏納宗氣的位置,肚臍是生命的根基,腳底是腎脈的根本,這些部位都不可以輕易地動用。過去有人將附子、海狗腎等補藥敷在肚臍上並加熱蒸煮,連名醫都告誡不要使用,何況是那些對人體傷害更大的東西呢?凡是真心想要保護兒童健康的人,應該一起抵制這種方法。

另外,還有一些人受到急驚、慢驚、食積等說法的誤導,預先使用羌活、獨活、防風、秦艽、前胡、赤芍、鉤藤鉤、荊芥、天麻、厚朴、神麯、山楂、蒼朮、膽星、葶藶子、蘿蔔子、貝母、牛黃、硃砂、天竺黃、枳殼、杏仁、石菖蒲、甘草,有的合併成一個方子,有的則分成二到三個方子,這種做法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