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葉選醫衡》一書,乃清代著名醫學家葉桂(葉天士)所「選定」的醫論著作。從其書名「選醫衡」與各篇序言「醫衡」的稱謂來看,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選」與「衡」兩字。它不是葉天士的個人原創醫論集,而是他從浩如煙海的歷代醫籍中,經過審慎的「選擇」,提煉出關於「論病、論脈、論治」的精華,並試圖建立一個衡量醫理、病症與治法的標準。這本身就反映了編選者對醫學發展脈絡的深刻體悟,以及對當時醫學界存在問題的回應。
如書本介紹所示,葉桂,字香岩,通常更廣為人知的是其號「葉天士」,生於1666年,卒於1746年,是清代中葉在溫病學及各科臨床上具有極高成就與聲望的醫家。他出身醫學世家,自幼受薰陶,且博覽群書,精研醫學。其擅長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尤其精於溫病學,所著或相關聯的醫學著作甚多,如《玉泉醫案》、《溫熱論》等。《葉選醫衡》被列為其選定的著作之一,並且在《玉泉醫衡》的書名下也有記載,表明此書與葉天士的學術體系有著緊密聯繫,代表了他認為最重要的醫學精髓所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葉選醫衡》的記載與幾篇晚清時期的序言(如曹元恆、柳寶詒、繆萼、金文鍾的序)同時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這些序言均寫於葉天士去世後百餘年,最早的曹序寫於光緒十六年(1890),最晚的金序寫於宣統二年(1910),且都談及此書的「重鋟」或「補刊」。這說明此書在葉天士生前可能並未廣為流傳或正式刊刻,甚至如曹序所言,原本曾因「庚申之變,板毀於兵」,導致「識者病焉」,成為「絕無僅有之本」(繆序)。晚清時期,在繆萼等人的努力下才得以重新校訂和刊印,以期「廣其傳」、「資利濟」。這段曲折的流傳與刊印史,反襯出後世醫家對此書的高度重視與推崇。
為何此書在葉天士去世多年後仍被後世醫家認為價值非凡,甚至不惜力氣重新刊印?從幾篇序言中可以窺見當時醫學界面臨的困境以及此書存在的意義。曹序指出,自古醫書「汗牛充棟」,但非精識之士難以讀懂,即使讀了也容易「旁騖歧出,未得宗旨」,甚至「狃古方以診百病之變遷,猶患其顧此失彼」。這種情況導致醫者「逐利而不足言」,或「膠柱鼓瑟,狃於一偏」,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病情。柳序也回溯了醫學史,從《靈》、《素》、張仲景以降,歷代醫家各執一詞,「家各為說,人持一是」,金元四大家、明代諸賢雖有貢獻,但也「各得一偏,要未能悉歸至當」,「甚矣。斯理之精深,而不可無以衡之,以衷於壹是也。」繆序更是直言,看到「率爾操觚,草菅人命者,指不勝屈」,自己涉獵醫書後,發現「諸家持論不同,或拘泥古法,或固執偏見」,導致「醫書愈多,醫學愈雜」,「誠不如不服藥之為中醫也」。金序同樣提到「方書汗牛棄棟」,高明者「好為穿鑿,或失之泛」,固陋者「苟守繩墨,即失之隘」,難覓「一編簡明詳盡理暢辭達者」。
在這樣的醫學背景下,《葉選醫衡》的出現被視為一場甘霖。雖然它不是葉天士的個人原創集,但正如柳序所說,葉天士以其「穎敏之才」,「探靈蘭之奧」,活人無數,其臨床經驗與醫學見解備受推崇。而此書雖「採自前人」(柳序),卻是由他親自「選定」、「裒集」,並據說經過「削繁就簡,折衷一是」(曹序),「綱羅宏富,抉擇精嚴」(柳序),甚至「不愜於理者,又經改定,間附論說,以裨闕漏」(柳序)。這表明葉天士在選取時並非簡單的剪輯,而是帶有其個人的學術判斷和臨床體悟,他試圖從歷代醫家紛繁的論述中,提煉出他認為最為「純而不駁」、「簡而有法」的精粹,使其成為醫學的「南針之指」(曹序),「醫學之指南針」(繆序),甚至是能夠「合劉李朱張為一家」的「集大成者」(繆序所期望)。
因此,《葉選醫衡》的價值並非僅在於收錄了古人的論述,更在於葉天士獨到的「選衡」視角。他以其廣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篩選標準,從數十種甚至數百種醫籍中(金序提到葉天士「潛心好學,孳孳不倦」,「蒐羅群籍」 - 曹序),挑選出70餘篇最能體現「論病、論脈、論治」核心精髓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簡明」(書介),條理清晰,直擊要害,避免了原文可能存在的枝蔓繁瑣、一家之言或門戶之見所帶來的偏頗。這使得本書成為一部「簡明詳盡理暢辭達」(金序)的著作,極大地降低了醫學學習的門檻,正如繆序引用呂梅卿的話所說:「執簡御繁」、「由博返約」。讀此書,如同得到一位高明的師長指引,能夠迅速把握醫學的根本,避免在浩繁的文獻中迷失方向。曹序稱其為「淮南枕中鴻寶」,繆序譽為「枕中秘」,皆強調了此書的珍貴與實用,如同隨身攜帶的寶典,隨時可供查閱和遵循。
從內容結構上看,書本介紹指出《葉選醫衡》分為兩卷,卷一主論內科疾病,卷二主論外科疾病,且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個領域。這表明葉天士在選編時,不僅考慮了基礎的診治原理,也兼顧了臨床常見的各類病種,體現了其作為全科醫家的廣闊視野。內科部分包含傷寒、溫病、雜病等,顯示出對傳統經典(傷寒)與當時新興學派(溫病,正是葉天士所長)的重視;外科部分則涵蓋外傷、皮膚病、眼科等,拓寬了醫學的應用範圍。雖然卷二的具體細分未在序言中詳細展開,但涵蓋外科領域的選錄,也反映了葉天士在臨床實踐中的全面性,並認為這些領域的論述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進一步而言,《葉選醫衡》不僅反映了葉天士個人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更重要的是,它透過對歷代醫家論述的選擇與整合,呈現了一條他所認可的醫學發展主線。在醫學流派紛呈、各執一端的時代,葉天士試圖用此書「折衷一是」,為後學者提供一個相對客觀、全面的醫學觀。他所選擇的論述,必然是他認為最符合臨床實際、最有療效保障的精華,是經過時間檢驗的醫學真理。因此,研究此書,不僅可以了解葉天士對前人學術的繼承與發展,更能體會其「衡」的思想——如何在不同理論、不同治法中做出取捨,如何在複雜病情中找到核心的診斷和治療依據。這種「衡」的能力,正是成為高明醫者的關鍵。
總而言之,《葉選醫衡》並非一部由葉天士獨立撰寫的醫學巨著,而是一部極具眼光和智慧的醫學選集。它匯聚了歷代醫家在論病、論脈、論治方面的寶貴經驗和深刻見解,並經過葉天士這位醫學巨匠的精選與評判。在晚清時期醫學界陷入混亂和迷茫之際,此書被重新發現並刊印,正是因為其「簡而有法,純而不駁」的特點,能夠為醫學學習者和臨床工作者提供明確的指引和可靠的依據。它不僅是研究葉天士學術思想及其醫學淵源的重要資料,更是對傳統醫學寶庫的一次系統梳理和價值重估。對於渴望學習和掌握中醫精髓,又苦於醫籍繁多、難辨優劣的後學者而言,《葉選醫衡》無疑是一部彌足珍貴的「指南針」和「參考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價值。其重新刊行的歷程,亦是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後人對前賢智慧珍視與弘揚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