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3)

1. 中暑中熱論

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為陰證,中熱為陽證。東垣云: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疼痛而心煩,肌膚大熱而無汗,是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能升越,大順散主之。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

其病必苦頭痛,發躁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余竊謂之不然。蓋暑熱者,夏之令也。大行於天地之間,或勞動,或飢餓,元氣虧乏,不足以御天令亢熱,於是受傷而為病,名曰中暑,亦名中熱,其實一也。

今乃以動靜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熱者,因多在勞役之人,勞役則虛,虛則邪入,邪入則病不虛,則天令雖亢,亦無由以傷之。彼避暑於深堂大廈,得頭痛惡寒等證,蓋亦傷寒之類是耳,烏得以中暑名之耶?其所以煩心與肌膚大熱者,由身中陽氣,為陰寒所遏而作,非暑邪也。苟欲治之,非辛溫發散之劑不可,今乃以大順散治之,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內煩矣。

夫大順散一方,原其初意,本為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寒濕而立。故甘草、姜皆經火制,又用肉桂而非桂枝,蓋溫藥也。內有杏仁,不過取其能下氣耳。今世俗往往不明,類曰夏日陰氣在內,大順散必用之藥。籲!其誤也不亦甚歟!夫陰氣非寒氣也,以夏月陽氣發散在外,故陰氣在內耳。

豈得治陰氣為寒氣而用溫熱之藥乎?陰果為寒,何以夏日則飲水乎?其白虎湯雖宜用,亦不可視為通行之藥,必參之治暑諸方,隨所見證而用之,然後合理。若所謂靜而得之之證,雖當暑月,原非暑證,宜分出治之,使後人勿致有似同而異之感。

白話文:

中暑中熱論

古人認為,靜止狀態下得病稱為中暑,活動狀態下得病稱為中熱。中暑屬陰證,中熱屬陽證。東垣(張仲景)認為,躲避暑熱在涼爽的房間或大廈裡而生病的,稱為中暑。這種病症通常伴隨頭痛、惡寒、身體僵硬、四肢疼痛、心煩,皮膚發熱但不出汗,這是因為室內陰寒之氣阻遏了陽氣的升發,可用大順散治療。而勞動的人或農夫在烈日下工作而生病的,稱為中熱。這種病症通常伴隨頭痛、煩躁、發熱、皮膚發熱、口渴、大量出汗、無力,這是因為酷暑傷及肺氣,可用蒼朮白虎湯治療。

我私下認為這種分類並非完全正確。暑熱是夏季的天氣,普遍存在於天地之間。如果人們勞動過度或飢餓,元氣不足,就無法抵禦暑熱,於是就生病了,這可以稱為中暑,也可以稱為中熱,本質上是一樣的。

將中暑和中熱區分為動靜兩種情況,是不合理的。因為中暑和中熱多發生在勞動人群中,勞動則體虛,體虛則容易受邪氣侵犯。若身體強健,即使天氣炎熱,也不容易生病。那些躲在室內而出現頭痛惡寒等症狀的人,其實是類似傷寒的疾病,不能稱為中暑。他們之所以心煩和皮膚發熱,是因為體內陽氣被陰寒之氣阻遏,而不是暑邪所致。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辛溫解表的中藥,而大順散可能無法解表,反而會加重內熱。

大順散原本是治療因暑熱、伏熱而大量飲水,導致脾胃受寒濕之症的。因此,藥方中的甘草、生薑都經過炮製,用肉桂不用桂枝,都是溫熱的藥物。方中含有杏仁,只是為了降氣。現在很多人誤以為夏季體內有陰氣,就一定要用大順散。這是很大的錯誤!陰氣不是寒氣,夏季陽氣外散,陰氣內藏,怎麼能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陰氣呢?如果陰氣真的是寒氣,為什麼夏天人還要喝水呢?蒼朮白虎湯雖然可以使用,但不能作為治療暑熱的通用藥方,必須根據具體症狀選擇藥方,這樣才合理。那些在夏季靜止狀態下發病的,其實並非暑熱引起的疾病,應該區別對待,以免後人混淆。

2. 附傷暑脈證論

觀仲景論傷寒,則知中暑中暍中熱,同一夏令之病,但其脈證有虛實耳。何潔古強以動靜分暑熱,而與夏日傷冷之病並稱乎?此亦名不正矣。大約暑之傷也,勞苦多得之。闈要云:暑邪中太陽,開腠理,奪正氣,若隨汗大泄,邪不入里,所謂精氣奪則虛。而發熱者,虛火是也。

脈當遲細,宜扶正氣為主,帶祛暑邪,清暑益氣湯之類是也。東垣又有血虛發熱,證類白虎,惟脈不長為辨,此又似中暑而非中暑,類傷寒又有類中暑,辨不可不明,治豈可不慎哉。

白話文:

參考張仲景的傷寒論,就能知道中暑、中暍、中熱,都是夏季的疾病,只是脈象和症狀有虛實之分而已。何潔古硬要以動靜來區分暑熱,還把它和夏季受寒的疾病並列,這是不正確的。總的來說,中暑大多是因為勞累所致。

《溫疫論》說:暑邪侵犯太陽經,使毛孔張開,奪取人體正氣,如果大量出汗,邪氣沒有侵入內部,就會出現精氣被奪走的虛弱狀態。而發熱,是因為虛火上升。

脈象應該遲而細弱,治療應以扶助正氣為主,同時兼顧祛除暑邪,像清暑益氣湯這一類的藥方就可以。李東垣也提到,血虛也會導致發熱,症狀類似白虎湯的主治病症,但脈象不洪大是區分點。這種情況看似中暑,卻又不完全是中暑,它和傷寒有相似之處,卻又類似中暑,辨證論治一定要清楚明白,治療更要謹慎小心。

3. 濕論

濕者,天地間陰陽蒸潤之氣也。所感之由,或因霧露之侵,或因陰雨所客,或因汗出沾衣,為風所閼。或因涉水行泥,為寒所郁。或因引飲過多,或以卑濕之地,有傷於皮肉筋骨。或感頭面四肢,尤多患於腰腳者,蓋傷濕則下先受之也。更喜侵於脾胃者,以其同氣相感也。

大抵濕之為病,感於寒則為寒濕,兼於風則為風濕,動於火則為濕熱,逆於氣則為濕氣,郁聚於中則為痰。流注於下則為水,入皮膚則為頑痹,入氣血則為倦怠。入肺則為喘滿,入脾則為濕痰腫脹,面目萎黃,入肝則脅滿而四節不利,入腎則腰痛胯痛,身如板夾,脅如沙墜。入腑則麻木不仁,入臟則肢體強直。

注於關節,或腫或疼;流於經絡,難伸難屈;滯於經脈,則為腳氣等疾。若內素有寒濕,或初患浮腫等證,又重感外濕,以致內外交攻,正氣衰竭,卒倒無知,似乎中風,其脈沉澀細遲者,即中濕也。凡治者,宜分其屬寒屬熱以施之。濕熱者,脈必洪數沉實,證必溺赤口渴,如水之瀦蓄而無從得出之,故宜利小便為主。

即開溝渠以泄水之義也。寒濕者,脈必沉細緩弱,證必倦怠濡泄,如地雨泥而不能生物之象,故用燥脾土為主,猶用干灰以收泥濕之義也。外如中濕者,乃寒濕之甚,陽氣衰微,非參、芍、桂附等甘溫辛熱之劑,不能治之。又如積凍凝陰,雨雪相繼,而求開霽回春於和氣杲日之義也。

是以濕之為病,所在皆有,而人不知治者眾矣。醫者宜審之。

白話文:

濕論

濕,是天地間陰陽蒸潤之氣。它侵入人體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霧露侵襲,可能是陰雨籠罩,可能是汗濕衣衫受風阻礙,可能是涉水行走受寒氣鬱結,可能是飲水過多,也可能是久居潮濕之地,損傷皮肉筋骨。它常常侵犯頭面四肢,尤其容易侵犯腰腳,因為受濕邪侵害,下半身最先受害。濕邪最喜歡侵犯脾胃,因為它們屬性相通。

總體來說,濕邪引起的疾病,遇寒則為寒濕,遇風則為風濕,遇熱則為濕熱,逆行於氣則為濕氣,鬱結於內則成痰。濕邪流注下焦則成水腫,侵入皮膚則為頑固的痹症,侵入氣血則導致倦怠乏力。侵入肺則造成喘滿,侵入脾則導致濕痰、腫脹、面黃萎瘦,侵入肝則導致脅肋脹滿、四肢關節不利,侵入腎則導致腰痛、胯痛,身體僵硬如木板,脅肋沉重如壓沙石。侵入腑臟則麻木不仁,侵入臟器則肢體強直。

濕邪滯留關節,則腫痛;流注經絡,則難伸難屈;停滯經脈,則引起腳氣等疾病。如果體內原本就有寒濕,或者患有浮腫等症狀,又再次受外濕侵襲,則內外夾攻,正氣衰竭,甚至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看似中風,但脈象沉細遲緩,這就是中濕。治療濕邪,應根據寒濕或濕熱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濕熱證,脈象洪數沉實,症狀是尿赤口渴,就像水瀦留而無法排出,所以治療應以利尿為主,如同開溝渠泄水一樣。寒濕證,脈象沉細緩弱,症狀是倦怠、小便頻多,就像泥濘的土地無法生長植物一樣,所以治療應以燥濕健脾為主,如同用干灰吸走泥濕一樣。外感中濕,是寒濕加重,陽氣衰弱的表現,必須用參、芍、桂、附等溫熱辛散的藥物才能治療,如同積雪成冰,需要溫暖的陽光才能融化一樣。

總之,濕邪致病的情況很多,但很多人不懂得治療,醫生應該仔細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