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精濁論

溺與精所出之道不同。淋病在溺道,故綱目列之肝膽部。濁病在精道,故綱目列之腎膀胱部。今患濁者,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濁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之有膿,目之有眵,淋瀝不斷。初與便溺不相混濫,如河中之清也,至易辨之,每見時醫,以淋法治之,五苓、八正,雜投不已,因而增劇者,不可勝數。余每正之,其餘當難以臆說也。

白話文:

尿液和精液的排出管道不同。淋病出現在尿道,所以《綱目》將其歸類在肝膽科。濁病出現在精道,所以《綱目》將其歸類在腎膀胱科。

現在患有濁病的人,雖然排尿時生殖器感覺像刀割火灼,但排出的尿液依然清澈,只有生殖器開口處偶爾會分泌出污穢物,就像傷口有膿、眼睛有眼屎一樣,並且會不斷地滴落。

最初,濁病與尿液和糞便不會混在一起,就像河水中的清澈水流一樣。因此,很容易分辨。我經常看到一些醫生,使用治療淋病的方法來治療濁病,使用五苓散、八正散等藥物,隨意服用,結果導致病情加重,這些案例不勝枚舉。我每次都糾正他們的錯誤,其他情況就難以臆測了。

蓋由敗精腐者什九,由濕熱流注而虛者什一。或曰:昔人以赤濁為心虛有熱,由思慮而得之;白濁為腎虛有寒,由嗜欲而得之。何原病式以二濁俱屬於熱?丹溪亦云:濕熱有痰,子能與我折乎?曰:辨古今之得失,必以《內經》正之,自《巢氏病源論》,言白濁由勞傷腎虛冷,歷代宗其說有異詞。不惟白濁之理未明,即治濁之法亦誤。

白話文:

幾乎九成的遺精問題是由於精力衰敗、精液腐壞所致,只有一成的遺精是因為濕熱侵襲導致虛弱所致。有人說:過去的人認為小便發紅渾濁是因為心虛有熱,這熱是由於思慮過度所致;小便發白渾濁是因為腎虛有寒,這寒是由於縱慾過度所致。那麼為什麼《原病式》把這兩種濁尿都歸因於熱證呢?丹溪也說:濕熱之邪會產生痰飲,你能幫我分辨一下嗎?

在辨別古今學說的得失時,一定要以《內經》為準則。自《巢氏病源論》提出白濁是由於勞傷腎虛受寒所致之後,歷代醫家對此說法各抒己見,紛紛提出不同見解。不僅白濁的病理不明確,連治療濁尿的方法也存在錯誤。

不思《內經》本無白濁之名,惟言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白淫,與脾移熱與腎出白,少陰在泉溲白,此白濁之源也。原病式因《內經》諸病,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言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清潔;又言水體清,火體濁。正如清水為湯,自然白濁也。可謂發聖人之旨,正千秋之誤。

白話文:

如果只讀醫書卻不實地觀察患者,就無法完全瞭解病情。丹溪認為,濕熱痰虛是一種病症,但也不能說沒有虛寒的症狀,只是熱的症狀比較多,寒的症狀比較少。因此,《靈樞》中提到,中氣不足就會出現小便異常的情況。所以,在治療時應該先補益中氣,讓氣血上升,然後再根據氣血的變化來施治。如果腎虛嚴重或者火邪過亢,就不適合使用過於苦寒的藥物,否則反而會加重病情。這需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權衡利弊。

而不讀其書者,猶未盡知也。丹溪則以濕熱痰虛並言,然虛寒者,不可謂盡無,但熱多寒少耳。故《靈樞》有中氣不足,便溲為變之語。是當先補中氣以升舉之,而後分其氣血施治。設腎虛甚,或火邪亢極者,不宜峻用苦寒,必反佐治之,更在權衡輕重而已。

2. 精滑便濁分別辨

精滑與便濁不同。便濁是便溺渾濁,即五淋之膏淋也,乃是胃中濕熱滲入膀胱,與腎經絕無干涉。精滑則牽引黏膩,雖不便溺,亦時有之。此是,腎水不足,淫火易動,精離其位,故令漸積而出耳。治之者,宜滋腎清心,健脾固脫,蓋精濁雖腎之液,而所以精濁者,心為之主也。

白話文:

遺精和便濁是不同的。便濁是指小便混濁,也就是五淋中的「膏淋」,是由於胃中的濕熱滲入膀胱所致,與腎經無關。而遺精則是精液粘膩,即使不小便,也會時常出現。這是因為腎水不足,虛火易動,精液離開它原本的位置,逐漸積存而流出。治療這種情況,應當滋腎清心,健脾固攝。因為遺精雖然是腎液,但導致遺精的原因,卻是由心主導的。

夫君火一動,真精自失,能止其心,乃我身之大丹也。又考《千金方》,治精遺便濁凡九方,而用韭子者居其半。夫韭子辛熱,何思邈取之深也?蓋用以治便濁者,取其辛熱之氣,能燔土濕,使蒸熱上行而不下,乃釜底加薪之法,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用以治遺精者,取其辛熱之氣以壯真陽,使之涵蓄陰精而不漏,乃益土防水之法,衛外而為固也。凡此不傳之秘,可與知者道耳。

白話文:

當腎陽旺盛、體內之氣血過度激動時,會導致真精流失。若能平息心火,就能滋養身體,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千金方》中記載了九個治療精液流失、尿液混濁的方法,其中一半都用到了韭菜子。韭菜子性溫熱,何思邈為何如此看重它呢?

如果要治療尿液混濁,是因為韭菜子的溫熱之氣可以驅除體內濕氣,讓濕氣化為蒸氣上升,而不會下降。這就像在鍋底加柴一樣,增強火源以消除陰翳。

如果要治療精液流失,是因為韭菜子的溫熱之氣可以壯陽,讓身體產生更多真陽,進而涵養陰精而不會外泄。這就像加固土壤以防水一樣,可以保護身體。

這些不外傳的祕方,只有知曉之人才能領悟。

3. 遺精白濁皆由心腎兩虛辨

遺精者,不交而自泄也;夢遺者,夢交而泄也,二者皆從精道而出。夫精雖藏於腎,而實主於心,雖有邪術所使,夢與人交,及娩人鬼胎夜感之甚,未必不由心腎兩虛,邪乘虛入者。何也?蓋心之所藏者神,腎之所藏者精,心腎者,精神之根蒂也。凡男子思慮過度,則水火不交;快情恣欲,則元精失守。

白話文:

就像井裡的水看上去很清澈,但煮沸後會出現浮腳,這難道不是因為裡面有濕氣和熱氣所以渾濁嗎?醫生只要辨別出虛實強弱,濕熱程度不同,再進行治療。如果有虛弱的症狀,就從虛證治療。如果因心虛導致,就滋養心臟以收斂精神;如果因腎虛導致,就滋補腎臟以固澀精氣;正虛的人,主要是濕氣較重,適合溫補心腎的藥物;偏虛的人,主要是熱氣較重,適合清補心腎的藥物;濕熱的治療方法遵循丹溪派;如果患病時間較久,適合升舉的藥物。另外還有一些人,由於思念慾望得不到滿足而遺精泄瀉,或者氣血旺盛,長時間沒有性慾,導致遺精泄瀉的,這些都不是病。

所以心動者神馳,神馳者精散。因晝之所思,故夜有所夢。今人多用龍骨牡蠣等澀精之劑,隨止隨發,惟知固腎,不知治心。殊不知神不歸舍,則無精無主,安能自守哉?濁者從小便竅中而出,如油如膏,或有五色光彩,或赤或白,或澄根渾濁,或如精狀,名曰白淫。雖與遺精所出各異,所感則一,亦心血虧少,相火內熾,中焦濕熱,淫氣不清。

譬如井中取水至清,烹之為白湯,澄之則有腳,豈非濕熱渾濁者乎?醫者但當分其虛實輕重,濕熱多少而治。如有虛損諸證者,則從虛治。因於心者,養心以收神;因於腎者,因腎以澀精;正虛者,主濕勝,宜溫補心腎之劑;偏虛者,主熱勝,宜清補心腎之劑;濕熱從丹溪治法;若患久者,宜升舉之藥。其外更有思欲不遂而精泄,有氣盛久無色欲,精漏遺泄者,非病也。

4. 老年人耳聾與少年人異治法論

人身有九竅,陽七竅,眼耳口鼻是也;陰二竅,前後便溺所出是也。清陽走上竅,而下入於陰位,則有溺溲腹鳴之候;濁陰走下竅,而上入於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故人年五十以外,腎氣漸衰於下,每每從陽上逆,而耳之竅職失聰,耳之聰司於腎,腎主閉藏,不欲外泄,因肝木為子疏泄母氣而散於外,是以謀慮鬱怒之火一動,陰氣從之上逆,耳竅窒塞不清,故能近聽不礙,而聽遠不無少礙。高年之體、大率類然。

白話文:

人體有九個孔竅,陽性的有七個,包括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陰性的有兩個,就是排便和排尿的出口。清澈的陽氣往上走,進入陰位,就會出現小便、腹鳴等現象;渾濁的陰氣往下走,進入陽位,就會出現耳塞、耳鳴等現象。

所以人到五十歲以後,腎氣逐漸衰弱,陽氣往往會從下往上逆行,導致耳朵的聽力下降。耳朵的聽力由腎臟主管,腎臟的功能是封藏,不喜歡外洩。由於肝臟是腎臟的兒子,會疏洩腎氣並向外散發,因此當思慮憂鬱之火一動,陰氣就會從下往上逆行,導致耳竅阻塞不清。所以能聽清楚近處的聲音,但聽遠處的聲音就會有點困難。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大多數都是這樣。

較之聾病,一天一淵。聾病者,其竅中另有一膜庶蔽,外氣不得內入,故以開竅為主,而方所用石菖蒲麝香等藥,及外填內攻等法者,皆為此而設。至於高年不自收攝陰氣,致越出上竅之理,從無一人言及,反以治少壯耳聾藥,及發表散氣藥,兼帶陰虛不治。是以百無一效,不知陰氣至於上竅,亦隔一膜。

白話文:

和耳聾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耳聾患者耳道內有一層膜堵塞,導致外界之氣無法進入,所以治療以疏通耳道為主。因此,方劑中使用石菖蒲、麝香等藥物及外堵內攻等方法都是針對此情況而設計的。

至於年紀大的人因為不能收斂陰氣,導致陰氣超出上竅,從來沒有人提到過這種情況。反而使用治療年輕人耳聾的藥物,以及發表散氣的藥物,兼帶治療陰虛,根本不行。這就是為什麼治療效果幾乎為零。其實,陰氣上升到上竅時,也有一層膜阻隔。

不能超出竅外,止於竅中,汨汨有聲,如蛙鼓蚊雷,鼓吹不已,以故外入之聲,為其內聲所混,聽之不清,若氣少不逆上,則聽少清;氣全不逆上,則聽全清矣。故凡治高年逆上之氣,大法宜以磁石為主,取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又能制肝木之上吸故也;次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以補之;更用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陰氣自至於本宮,不上觸於陽竅。

白話文:

聲音無法穿透耳朵之外,而是停留於耳中,不斷發出汩汩聲響,宛如青蛙鼓鳴、蚊蟲飛舞,持續不斷。因此,外來的聲音會被耳朵內的聲音所混淆,導致聽不清。如果氣血不足,無法上達於耳竅,聽力就會減退;如果氣血完全無法上達於耳竅,聽力就會完全喪失。

所以,治療老年人耳鳴氣逆之症,首先應以磁石為主藥。磁石質重而能下達,性質善於引吸,還能抑制肝木之上吸,故能緩解耳鳴。其次可用地黃、龜膠等滋陰補腎之藥來補益腎精。此外,再用五味子、山萸肉等收斂酸澀之藥來收斂腎精,使腎陰自歸本位,不再上擾陽竅。

由是空曠無塞,耳之於聲,似谷之受響,萬籟之音,尚可細聆,豈更與人聲相混,艱於遠聽耶?此實至理所在。但醫術淺薄之輩,不能知之,試觀人之收視而視益明,反聽而聽愈聰者,亦可恍然悟矣!

白話文:

因此,耳道空曠開闊,沒有阻塞。耳朵接受聲音,就像山谷接受迴響一樣。即使各種細微的聲音,都能夠細緻地聽出來。何況,如果再混雜著人聲,難以聽清遠處的聲音呢?這確實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醫術淺薄的人,不能理解這個道理。看看那些專注於視覺的人,他們的視力會更清晰;專注於聽覺的人,他們的聽力會更敏銳。這樣一想,就能夠恍然大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