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曹序

回本書目錄

曹序

1. 曹序

嬴秦燔書,古籍灰燼,惟醫書及《周易》,得免斯厄。良以醫之精理,參天地,通陰陽,實與易相表裡,而非區區方技家所能該也,又非末學淺夫所得管窺而莛撞也。軒岐以來,代有傳書,汗牛充棟,非精識之士,不能讀也。即讀矣,而旁騖歧出,未得宗旨。狃古方以診百病之變遷,猶患其顧此失彼,適燕趙而不改南轅也。

然則醫之難如是,讀醫書之難如是。苟得一窮究醫理,卓然成家,蒐羅群籍,提要鉤元,豈非快事耶?吾吳葉香岩先生,嘗裒集古今醫書,削繁就簡,折衷一是,為《醫衡》若干卷,雖篇頁無多,而去取有法,圭臬不遠,實淮南枕中鴻寶也,顧其書不少概見。庚申之變,板毀於兵,識者病焉。

恆家自高曾以來,潛心醫理,不乏藏書,俱付劫火,恆幼承先大父命,考求醫學,勿敢有間。二十年來,徵集舊帙,百不獲一,猶復臨診鮮暇,偶一治書,輒感慨系之。常熟繆丈少初,久宦中州,循聲卓著,今以假歸,嚐出是編示恆曰:君世習醫,將謀重鋟以資利濟,君不可以無言。

竊惟是書簡而有法,純而不駁,擴充之,可得醫學源流,即墨守是編,已足為南針之指,夫醫道不明久矣。淺陋者,逐利而不足言;博雅之士,膠柱鼓瑟,狃於一偏。病淺而求諸深,病易而求諸難。班志所謂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調百藥。

齊和之所宜者,戛戛難之。今繆丈重鋟是編,津梁後學,洵仁人之用心哉,吾知是編之出,有目共賞,不脛而走,無待贅言,異日更著活人之書,作萬家生佛,召父杜母,流聲馥蘭,恆且仰睇之而未有艾也,爰不揣固陋,而志其緣起云。

光緒十六年歲在上章攝提格壯月吳縣曹元恆敘

白話文:

曹序

秦朝焚書坑儒,古代典籍付之一炬,只有醫書和《周易》倖免於難。這是因為醫學的精妙道理,參天地之造化,通陰陽之變化,與《周易》的思想內涵互相印證,並非一般的庸醫所能理解,也不是淺學之士所能窺探一二的。從扁鵲、岐伯以來,歷代醫家著作汗牛充棟,非有深厚學識的人,無法閱讀理解。即使讀了,也可能旁逸斜出,未能抓住醫學的精髓。僅僅憑藉古代醫方來診治各種變化的疾病,往往顧此失彼,如同只顧著往燕趙走,而不改變南轅北轍的方向一樣。

可見,學習醫術的困難如此,閱讀醫書的困難亦如此。如果能窮究醫理,獨樹一幟,蒐集整理大量的醫書,提綱挈領,抓住要點,那該是多麼令人快慰的事啊!我們吳縣葉香岩先生,曾廣泛收集古今醫書,去蕪存菁,融會貫通,編撰了《醫衡》若干卷,雖然篇幅不多,但取捨有度,精要準確,實乃醫學界的珍寶,只是這本書並未廣為流傳。庚申年(光緒八年)兵亂,刻板毀於戰火,有識之士都為此感到惋惜。

我家祖上幾代都潛心研究醫理,積累了大量的醫書,都毀於戰火。我自幼承襲祖上遺志,鑽研醫學,從未間斷。二十年來,我收集舊書,卻往往難以如願,即使偶爾有機會治病,也鮮有時間讀書,每當讀到醫書,總是感慨萬千。常熟的繆先生少初,長期在中原地區做官,醫術聲名遠播,如今告假歸來,將這本書給我,說:你家世代行醫,打算重新刻印這本書以造福世人,你不能不寫個序言。

我認為這本書簡潔明瞭,卻又精要準確,內容不雜亂,擴充一下,就能夠了解醫學的源流。即使只研讀這本書,也足以作為行醫的指南。如今醫道衰微已久,淺陋之輩只圖利而缺乏醫德,有學識的人卻墨守成規,固執一端。輕症卻用複雜的治療方法,簡單的病卻用艱難的療法。班固《漢書》中所說的,探究人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探求疾病的根源,區分生死,並調配各種藥物,達到陰陽調和才是最難的。

如今繆先生重新刻印這本書,為後學們架起橋樑,這真是仁人之心啊!我知道這本書問世後,一定會受到眾人的喜愛,廣為流傳,無需多言。將來我還要編寫更多救死扶傷的醫書,造福萬民,像古代的扁鵲、華佗一樣,名揚天下,我現在只能仰望他們,而尚未有成就,因此不揣淺陋,寫下這篇序言,說明這本書的緣起。

(光緒十六年x月x日 吳縣曹元恆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