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繆序
繆序
1. 繆序
餘本不知醫,少年奔走四方,見夫率爾操觚,草菅人命者,指不勝屈,心竊憫之。由是稍稍涉獵方書,又苦諸家持論不同,或拘泥古法,或固執偏見,或狃於門戶習氣,各承師說,聚訟紛紜。淺識者寡陋孤聞,易為掏惑;博覽者依違兩可,靡所適從。是醫書愈多,醫學愈雜,誠不如不服藥之為中醫也。
白話文:
我原本對醫術並不瞭解,年輕時曾跑遍各地,看到許多人隨意寫處方、草率地對待人命,忍不住感到惋惜。因此開始接觸一些醫書,但苦於各家理論不一,有的拘泥於古法,有的固守偏見,有的沉迷於門派之見,各自奉行師門的說法,爭論不休。淺薄的人見識少、孤陋寡聞,容易被騙術迷惑;博覽羣書的人也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抉擇。因此,醫書越多,醫學越混亂,還不如不服用藥物,纔是真正的中醫之道。
嘗欲訪求專門名家,足以抗衡前人者,相與考覈群編,鑑空衡平,權衡至當,俾業醫者折衷壹是,奉為定衡,庶不至倒行逆施,旁騖歧出,為醫書之枕中秘,即為醫學之指南針,豈非杏林橘井之集大成者耶?惜乎有其志而無其人也。
白話文:
我曾經想尋找專門的名醫,他們能與前人匹敵,一起審核各種醫學書籍,公正客觀地衡量,權衡利弊,讓學習醫術的人有所依據,奉為準則,這樣醫書就能成為他們隨身攜帶的祕笈,成為他們在醫學道路上的指南針,豈不是醫學界集大成者嗎?可惜,有這樣的志向卻沒有這樣的人才。
嗣遊京師,獲交會稽呂梅卿先生,見其衡診立方,舉重若輕,適如分量,不偏不倚,直可合劉李朱張為一家,向之所謂抗衡前人者,先生其庶幾乎?心折既深,時從請益,臨別乞授片言,先生曰:籲!古今醫書,汗牛充棟,烏能以管窺蠡測,謂遽可融會而貫通耶?雖然!有執簡御繁之一法,有由博返約之一法。
白話文:
後來我到了京城,有幸認識了會稽呂梅卿先生,見他判斷病情、開藥方得心應手,適切得彷彿在稱量分兩,既不過分也不偏倚,簡直可以把劉完素、李杲、朱震亨、張從正等前輩醫家融合為一體。此前我所聽聞的所謂能與前人匹敵的人,先生恐怕就是這樣的人吧?我心服口服,經常向他請教,臨別時懇請他傳授一些經驗。先生說:「唉!古今醫書堆積如山,怎麼能用管子裡的液體來估量蠡中的容量呢?想一下子融會貫通,恐怕很難。但是,有以簡馭繁的方法,也有由繁返簡的方法。」
子吳人也,亦知吳中有葉先生乎?曾見其《醫衡》一書乎?誠得是書翻覆玩索,即不啻三折肱矣。余恍記曾經寓目,歸而搜諸敝簏,原書具在,狂喜不禁,然不知吳中先未刊行,竟為絕無僅有之本。陽湖管君敬伯,長洲彭君簫九,皆奄貫百家,尤精軒岐學,僉稱見所未見,囑即補刊,以廣其傳。攜歸里門,適楊濱石太常,養疴家居,假觀逾月。
白話文:
您是吳國人吧?您知道吳地有位葉先生嗎?您看過他的《醫衡》一書嗎?如果您能得到這本書翻來覆去地研究,那麼將不亞於骨折三次了。我依稀記得曾經看過,回到家後在破箱子裡翻找,發現原書還在,不禁狂喜,但不知道吳地以前是否刊行過,竟然成了絕無僅有的孤本。陽湖的管君敬伯、長洲的彭君簫九,他們都通曉百家學說,尤其精通黃帝岐伯之學,都說從未見過此書,囑咐我立刻補刊,以廣為流傳。我帶著書回到家鄉,恰逢楊濱石太常在家養病,借給他看了一個多月。
凡字句訛闕處,逐一添注塗改,悉臻完善。請制弁言,則以醫非夙,習辭。維時以醫道著名,繼葉先生而代興者,吳門則曹君智涵,澄江則柳君谷孫,均已樂為之序。備述此書功效,余但記校刊緣起,並諸君之相與有成云。
光緒二十年甲午季秋虞山繆萼聊識於伊園
白話文:
凡是錯字或缺字的地方,都一一進行添補塗改,全部完善。請撰寫序言時,由於我醫術不精,辭令也不好。當時以醫道聞名的,繼承葉先生後而起來的,吳門有曹君智涵,澄江有柳君谷孫,他們都樂於為這本書作序。詳盡地介紹了這本書的功效,我只要記錄校勘緣起,以及各位先生們共同完成這件事的情況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