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繆序
繆序
1. 繆序
餘本不知醫,少年奔走四方,見夫率爾操觚,草菅人命者,指不勝屈,心竊憫之。由是稍稍涉獵方書,又苦諸家持論不同,或拘泥古法,或固執偏見,或狃於門戶習氣,各承師說,聚訟紛紜。淺識者寡陋孤聞,易為掏惑;博覽者依違兩可,靡所適從。是醫書愈多,醫學愈雜,誠不如不服藥之為中醫也。
嘗欲訪求專門名家,足以抗衡前人者,相與考覈群編,鑑空衡平,權衡至當,俾業醫者折衷壹是,奉為定衡,庶不至倒行逆施,旁騖歧出,為醫書之枕中秘,即為醫學之指南針,豈非杏林橘井之集大成者耶?惜乎有其志而無其人也。
嗣遊京師,獲交會稽呂梅卿先生,見其衡診立方,舉重若輕,適如分量,不偏不倚,直可合劉李朱張為一家,向之所謂抗衡前人者,先生其庶幾乎?心折既深,時從請益,臨別乞授片言,先生曰:籲!古今醫書,汗牛充棟,烏能以管窺蠡測,謂遽可融會而貫通耶?雖然!有執簡御繁之一法,有由博返約之一法。
子吳人也,亦知吳中有葉先生乎?曾見其《醫衡》一書乎?誠得是書翻覆玩索,即不啻三折肱矣。余恍記曾經寓目,歸而搜諸敝簏,原書具在,狂喜不禁,然不知吳中先未刊行,竟為絕無僅有之本。陽湖管君敬伯,長洲彭君簫九,皆奄貫百家,尤精軒岐學,僉稱見所未見,囑即補刊,以廣其傳。攜歸里門,適楊濱石太常,養疴家居,假觀逾月。
凡字句訛闕處,逐一添注塗改,悉臻完善。請制弁言,則以醫非夙,習辭。維時以醫道著名,繼葉先生而代興者,吳門則曹君智涵,澄江則柳君谷孫,均已樂為之序。備述此書功效,余但記校刊緣起,並諸君之相與有成云。
光緒二十年甲午季秋虞山繆萼聊識於伊園
白話文:
繆序
我原本不懂醫術,年輕時奔波四方,看見許多人隨便寫些醫書,草菅人命,這種情況多到數不清,我心裡非常憐憫。因此我稍微涉獵了一些醫書,卻苦惱於各家學說互相矛盾,有的拘泥於古法,有的固執偏見,有的墨守門戶之見,各自承襲師傅的說法,爭論紛紜。醫術淺薄的人容易迷惑;見多識廣的人也難以取捨,不知該信誰。所以醫書越多,醫學反而越雜亂,實在不如不看醫書。
我一直想尋找一位醫術精湛的名家,能夠超越前人,大家一起研究眾多醫書,仔細考究,權衡輕重,做到精確恰當,讓學醫的人能取長補短,統一認識,奉為標準,這樣就不會再出現違背醫理,旁逸斜出的情況。如果能找到這樣的書,它將是醫學的秘密寶典,也是醫學的指南針,豈不是杏林醫學的集大成之作嗎?可惜的是,我有這個願望,卻找不到這樣的人。
後來我在北京,有幸結識了會稽的呂梅卿先生,見他診斷開方,舉重若輕,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簡直可以將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張景岳幾位名醫融為一體。我之前所說的能夠超越前人的名醫,呂先生大概就是了。我非常敬佩他,經常向他請教,臨別時請求他指點一二,先生說:唉!古今醫書,多如牛毛,怎麼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完全理解和貫通呢?不過,確實有簡化繁雜的方法,也有由博返約的方法。
你是吳縣人,你知道吳縣有葉某先生嗎?你看過他的《醫衡》嗎?如果你能仔細研讀這本書,就如同三次跌斷胳膊一樣,能讓你醫術大進。我記得曾經讀過這本書,回家後翻遍我的舊書箱,果然找到了原書,我高興極了!沒想到吳縣竟然沒有刊印這本書,竟然成了絕無僅有的版本。陽湖的管敬伯先生,長洲的彭簫九先生,都博覽群書,尤其精通軒轅黃帝和岐伯的醫學,他們都說從未見過這本書,都囑咐我趕快再版,廣泛傳播。我帶着這本書回到家鄉,正逢楊濱石太常在家養病,我借給他看了一個多月。
凡是書中字句錯誤或缺漏的地方,我都一一添加修改,使其完善。至於寫序言,由於我不是長期從事醫學的人,不善於寫文章。當時在醫學界很有名,繼承葉先生衣鉢的人,吳門有曹智涵先生,澄江有柳谷孫先生,他們都樂意為本書寫序。至於本書的功效,他們已經詳細敘述了,我只記敘一下校刊的緣由,以及各位先生共同完成此事的經過。
光緒二十年甲午季秋 虞山繆萼 於伊園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