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4)

1. 霍亂證治論

蓋濕者上吐下利,則所傷之物得以出泄,胸中水穀盡則止,所以死者少。乾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則所傷之物不得出泄,擁閉正氣,乖隔陰陽,煩擾悶亂,喘脹而死者多矣。嗟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寧有此證耶! 霍亂之治,嘗考之《內經》,有太陽所致,為中滿霍亂吐下。有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有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餐泄。有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靈樞》曰:足太陽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蠱脹。

有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衛順行,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為霍亂。至《巢氏病源》,因此一條乃云:霍亂者,由清濁二氣相干於腸胃間,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挾風而實者,發熱頭痛體疼,虛則但心腹痛而已。亦有因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多,居處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冷風之氣,歸於三焦,傷於脾胃,水穀不化,皆成霍亂。自巢氏之說行,後世守之為法,無復知有《內經》諸條者矣。

至河間云,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盛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燥動故也。世俗止謂是停食者,誤也。轉筋者,亦是脾胃土衰,熱氣燥爍。夫筋則筋攣而動,非寒也。夫論病當從《內經》隨宜施治,安可執一端而已哉?張戴人則以風濕暍三氣合而為邪,以脾濕土為風木所克,鬱則熱乃發,發則心火炎上,故嘔吐,嘔吐者,暍也。脾濕下注故注瀉。

注瀉者,濕也。風急則轉筋,轉筋者,風也。可謂善推病情者乎?海藏亦謂風濕熱外至,生冷內加,內外合病者,此條殆似之矣。然則此病當何以為要,謂脾胃之濕為本,諸邪感動者,為病之由。而其間脾胃有虛有實,邪有陰陽相感之孰甚者,皆宜消息處治。至若明理論謂傷寒吐利者,由邪氣所傷。

霍亂吐利者,飲食所傷,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是霍亂傷寒也。原仲景之意,豈必在飲食始為病哉?由寒邪傳入中焦,胃久因之不和,陰陽否隔,故得至此耳。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等湯治之?然病有乾霍亂、濕霍亂,乾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

白話文:

霍亂證治論

霍亂的治療,我曾參考《內經》,其中提到:太陽經受邪導致的中滿,會出現霍亂的嘔吐下痢;土鬱之氣的發作,則會讓人嘔吐腹瀉;若一年之中土氣不足,風氣盛行,則會導致霍亂樣子的嘔吐泄瀉;體內熱邪熾盛,也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的霍亂症狀。《靈樞》中記載:足太陽經的支脈,名為公孫,在內踝骨後方一寸處分出,別走陽明經。這個支脈進入腸胃,厥陰之氣逆上則會導致霍亂。腸胃實證則會有腸中絞痛,虛證則會出現腹脹。

清氣在裡,濁氣在外,營衛之氣運行順暢,但衛氣逆行,清濁之氣交雜,擾亂腸胃,就會引起霍亂。《巢氏病源》也說:霍亂是由於清濁二氣在腸胃間交雜,遇上飲食變化而發病,發作時則心腹絞痛,如果夾雜風邪,則會發熱頭痛全身疼痛;虛證則只有心腹疼痛而已。也有人因為飲酒食肉、吃腥、吃生冷食物過多,起居不節,或露宿濕地、當風受涼,導致寒邪之氣進入三焦,損傷脾胃,水穀不能消化,從而導致霍亂。自從巢氏的觀點流行後,後世醫家都遵從他的說法,而不再參考《內經》的相關論述了。

河間學派認為,吐瀉型霍亂,是因為三焦是水穀運化的通道,熱邪盛則運化失常,導致嘔吐泄瀉,這是由於火性燥動造成的。世俗只認為是停食所致,這是錯誤的。轉筋也是因為脾胃之氣虛弱,熱邪燥烈所致。筋攣而動,是熱邪的表現,並非寒邪。論病應該遵循《內經》的原則,隨症施治,怎能執著於一種說法呢?張戴人則認為是風、濕、熱三種邪氣互相結合,邪氣侵犯脾胃的濕土,使其鬱結,則熱邪發作,心火上炎,所以嘔吐,嘔吐是熱邪的表現;脾胃濕邪下注則導致泄瀉,泄瀉是濕邪的表現;風邪盛則導致轉筋,轉筋是風邪的表現。這可以說是善於推斷病情的人啊!海藏也認為是風、濕、熱等外邪侵襲,加上內服生冷之物,內外邪氣共同作用所致,這與前述觀點大體相似。那麼,此病的關鍵在於什麼呢?應當以脾胃濕邪為本,其他諸邪的侵犯是發病的原因。而脾胃有虛實之分,邪氣又有陰陽的區別,在治療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

至於明理論認為傷寒引起的吐瀉是由於邪氣侵害,而霍亂引起的吐瀉是由於飲食不節,如果兼有傷寒的邪氣,內外失調,伴隨頭痛發熱及嘔吐腹瀉,這就是霍亂與傷寒兼夾的症狀。原仲景之意,難道一定是由飲食始發病嗎?或許是由寒邪侵犯中焦,胃氣久而不和,陰陽失調,才導致此病。否則,為何要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方劑來治療呢?此外,霍亂又有乾霍亂和濕霍亂之分,乾霍亂死亡率高,濕霍亂死亡率低。

這是因為濕霍亂上吐下瀉,能將致病之物排出體外,胸中水穀消耗盡了就會停止,所以死亡率低;乾霍亂則上吐下瀉都不暢,致病之物不能排出,阻礙正氣,陰陽失調,煩悶喘脹,所以死亡率高。唉!只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哪會有這種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