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五郁六郁解

夫郁者,閉結凝滯瘀蓄抑遏之總名。《內經》五郁,以運氣言也。丹溪六郁,以病因言也。以五郁言之,有諸家之釋。然張氏之說為得其正,其說曰:天地有五運之郁,人身有五臟之應,鬱則結聚不行,乃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鬱作矣。故或鬱於氣,或鬱於血,或鬱於表,或鬱於里,或因鬱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郁。

鬱而太過者,宜裁之抑之;鬱而不及者,宜培之助之。大抵諸病皆兼郁,為治有不同。所謂木鬱達之者,達、暢達也。凡木鬱之病,風之屬也,其臟應肝膽,其經在脅肋,其主在筋爪,其傷在脾胃,在血分,其性喜調暢。故在表者,當疏其經;在裡者,當疏其臟,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

諸家以吐為達,又安足以盡之?火鬱發之,發、發越也。凡火鬱之病,為陽為熱之屬也。其臟應心,主小腸三焦,其主在經絡,其傷在陰分,火之所居,有結聚斂伏者,不宜蔽遏,當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其窗,揭其被,皆謂之發,非止於汗也。土鬱奪之,奪、直取之也。

凡土鬱之病,溫濕之屬也。其藏在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傷在胸腹,土畏壅滯。凡滯在上者,奪其上,吐之可也;病在中者,奪其中,伐之可也;病在下者,奪其下,瀉之可也。凡此皆謂之奪,非止於下也。金鬱泄之者,泄、疏利也。凡金鬱之病,為斂為閉,為燥為塞之屬也,其藏應肺與大腸,其主在皮毛聲息,其傷在氣分,或解其表,或破其氣,或通其便,故在表在裡,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泄也。水鬱折之者,折、調製也。

凡水鬱之病,為寒為水之屬也,水之本在腎,水之標在肺,其傷在陽分,其反克在脾胃,水性喜流,宜防氾濫,折之之法,如養氣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實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壯火可以勝水,治在命門也;自強可以帥水,治在腎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謂之折,豈獨抑之而已哉。

郁有五,法亦有五,郁去則氣調矣。又以六郁言之,如氣鬱者,必胸腹滿痛,其脈沉澀;濕鬱者,身體重著,或關節疼痛,遇陰寒即發,其脈沉緩;痰鬱者,動則喘息,起臥怠惰,其脈沉滑;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其脈沉芤;食鬱者,噯酸惡食,痞塊腹脹,其脈氣口沉緊:熱鬱者,瞀悶口乾,小便淋赤,其脈沉數,六郁不言風寒者,蓋風寒鬱則為熱故也。然丹溪又云:氣鬱而濕滯。

濕滯而成熱,熱鬱而生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消化,是郁雖有六,又皆相因為病者也。夫治六郁者,以越鞠為丸為主方,固為盡善,但郁者至久,元氣未有不傷,克伐屢投,隨散而隨郁者,比比然也。於此當顧慮根本,權其重輕,或攻補兼施,使邪衰而正勝,或專行於補益,俾養正以除邪。

白話文:

五郁六郁解

所謂鬱,是指氣機閉塞、凝滯、瘀積、抑遏等現象的總稱。《內經》中提到的五鬱,是從氣運的角度來講的;丹溪(朱丹溪)提出的六鬱,則是從病因的角度來講的。關於五鬱,各家說法不一,但張景岳的說法最為精準。他說:天地有五運的運行規律,人體五臟也會有相對應的反應。如果氣機鬱結不通,就會導致該升的不升,該降的不降,該化的不化,從而產生各種鬱證。因此,鬱證可能出現在氣、血、表、里等方面,也可能因為鬱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鬱。

鬱證太過者,應該適當抑制;鬱證不足者,應該加強調理。大多數疾病都伴隨著鬱證,但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所謂「木鬱達之」,「達」指的是暢通。凡是木鬱的病症,都屬於風邪的範疇,與肝膽相關,症狀出現在脅肋,影響筋爪,傷及脾胃和血分,其特性喜愛調暢。因此,表證應該疏通經絡;裡證應該疏通臟腑,只要氣機通暢,就叫做「達」。

許多醫家認為吐法可以達到暢通的目的,但這並不能完全涵蓋所有情況。「火鬱發之」,「發」指的是發散。凡是火鬱的病症,屬於陽熱的範疇,與心、小腸、三焦相關,影響經絡,傷及陰分。火鬱的症狀表現為氣機鬱結,不宜壓抑,應順勢疏解、散開、升提、宣揚,就像打開窗戶、揭開被子一樣,都屬於「發」,並不侷限於出汗。「土鬱奪之」,「奪」指的是直接去除。

凡是土鬱的病症,屬於溫濕的範疇,與脾胃相關,影響肌肉四肢,傷及胸腹,脾胃怕壅滯。如果鬱證在上焦,就從上焦入手,可以使用吐法;如果鬱證在中焦,就從中焦入手,可以使用瀉法;如果鬱證在下焦,就從下焦入手,可以使用瀉法。凡此皆稱為「奪」,並不侷限於下瀉。「金鬱泄之」,「泄」指的是疏利。凡是金鬱的病症,屬於收斂、閉塞、乾燥、不通的範疇,與肺和大腸相關,影響皮毛和呼吸,傷及氣分。治療方法可以疏解表證,或者宣通氣機,或者通利大便,因此無論表裡、上下,都可以稱為「泄」。「水鬱折之」,「折」指的是調節。

凡是水鬱的病症,屬於寒濕的範疇,水的根本在腎,水的表現於肺,傷及陽分,反克脾胃。水性喜流動,要注意防止氾濫。調節水鬱的方法,例如:養氣可以化水(治肺);健脾可以制水(治脾);壯火可以溫腎以化水(治命門);腎氣充足可以主導水液運行(治腎);利尿可以泄水(治膀胱)。凡此皆稱為「折」,並不只是單純的抑制而已。

鬱證有五種,治療方法也有五種,鬱證去除後,氣機就會調和。此外,丹溪還提出了六鬱:氣鬱症狀為胸腹滿悶疼痛,脈沉澀;濕鬱症狀為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遇陰寒加劇,脈沉緩;痰鬱症狀為活動後喘息,起臥懶惰,脈沉滑;血鬱症狀為四肢無力,大便黑紅,脈沉芤;食鬱症狀為噯氣、噁心、厭食、痞塊腹脹,脈沉緊;熱鬱症狀為煩悶口渴,小便短赤,脈沉數。六鬱不提風寒,是因為風寒鬱久化熱。丹溪又說:氣鬱導致濕滯,濕滯化熱,熱鬱生痰,痰滯阻礙血液運行,血滯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所以,雖然有六種鬱證,但它們之間又相互影響而致病。

治療六鬱,以越鞠丸為主方,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鬱證久病,元氣難免受損,如果一味克伐,祛邪後又容易復發。因此,治療時要考慮根本,權衡輕重,可以攻補兼施,使邪氣衰弱而正氣旺盛,或者專注於補益,以滋養正氣來去除邪氣。

如果鬱證在氣血方面,就應該使用有形的藥物,分別調理氣血;這是醫生應盡的職責。如果鬱證在情志方面,就應該通過調節情志來疏解,這是無形的藥物,病人自身就具備。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再制定治療方案,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