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五郁六郁解

然郁在氣血者,當以有形之藥,分氣血以療之,醫者之責也。若郁在情志者,即當以情志解散,此無形之氣藥,病者所自具也。知乎此而立五六之治,思過半矣。

白話文:

五郁六郁解

如果鬱結在氣血之中,就應該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藥物,來疏通氣血,這是醫生應盡的責任。如果鬱結在情志方面,就應該透過調適情志來化解,這是無形的氣藥,病人自身就具備這種能力。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掌握治療五鬱六鬱的要訣,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2. 諸氣不當作寒治論

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原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常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變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為濁,行者遏抑而反止,表失外護而不知,里失健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熾於肺,氣乃為病,何者?氣本為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有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以香辛燥熱之劑,概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指迷七氣湯,用青皮、稜、朮、益、桂之屬,可以通七情,混同一義,不按某藥治某病,以下諸方。尤有甚焉者,茲不具論,不知經言九氣之治,各有分別,如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云云,何嘗混作寒論,而以燥熱之劑通治諸氣。若用燥熱之劑,不過暫卻滯氣,沖快於一時耳。

滯氣暫開,久而復郁,郁至久而生熱,熱積久而生痰,痰飲下隔,升降不行,濁氣混濛,清虛耗竭,此習俗相沿之誤,莫能救挽者。又有腎虛不能攝氣歸元,用黑錫丹、養氣丹,以有形金石,鎮無形之氣,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殆歟?丹溪云: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

自覺冷者,非真冷也,火極以水,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於真,可勝道哉?大抵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始則用辛溫以散之,稍久即以辛平和之,辛寒折之。

然藥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用之能卻氣之標,而不能制氣之本,豈可久佐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混同為治,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氣作火論,與病情相得。丹溪《局方發揮》云:冷生氣者,出於高陽生之謬言也,是非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遽論寒者,吾恐千不得其一二也。

白話文:

諸氣不當作寒治論

氣是維持人體平和運行的根本,而火則是氣的擾動失衡狀態。氣在正常情況下,能保護體表,運行於內臟,周流全身,循環往復,升降有序,源於中焦,統攝於肺,人體因此很少生病。但當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變化攻擊,五志(喜怒憂思悲)紊亂時,氣機就會失常,清氣轉濁,氣機受阻,體表失去保護,臟腑失去調節,氣血運行受阻,肺氣失調,妄動不止,五志之火便會上升。火上熾於肺,氣就變成病邪,因為氣本屬陽,反過來旺盛就成了火。

河間先生說過:五志過度,都會變成火。為何後世不遵循這個道理,反而用辛辣燥熱的藥物,一概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各種氣病呢?他們常說指迷七氣湯,用青皮、枳實、蒼朮、益智、桂枝等藥,可以通達七情,混為一談,不根據具體藥物治療具體疾病,而隨意使用其他方劑。更甚者,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他們不知道經書上說九氣的治療各有區別,比如高的要壓下去,低的要提起來,寒的要溫熱,熱的要寒涼等等,何曾將各種氣病混在一起,用燥熱的藥物通治呢?

使用燥熱的藥物,只能暫時去除壅滯的氣,一時舒暢而已。氣滯暫時疏通,時間久了又會鬱結,鬱結久了就會生熱,熱積久了就會生痰,痰飲停留在膈下,升降失常,濁氣瀰漫,清氣耗竭,這是沿襲錯誤習慣造成的,很難糾正過來。還有些人腎氣虛弱,不能收攝元氣,就服用黑錫丹、養氣丹等含有金石類藥物,想以此來鎮住無形的氣,這就好比用石頭扔進水裡,水也不會沉下去,不是很危險嗎?

丹溪先生說:上升的氣,從肝臟出來,夾帶著相火,其熱最盛。自覺寒冷的,並不是真正的寒冷,而是火熱極點,以水來降火,陽氣亢盛陰氣衰微,所以出現這種症狀,把假的當作真的,豈不是糊塗嗎?總之,七情傷氣,鬱結不通,導致痞悶壅塞,發為各種疾病,應該仔細分析病因在哪一條經絡,開始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時間長了就用辛平的藥物來調和,然後用辛寒的藥物來抑制。

但是,藥物中有行散的,有損泄的,用藥可以消除氣的表象,卻不能控制氣的根本,怎麼能長期服用燥熱的藥物呢?這不是火上澆油,混淆治療方法嗎?氣和火,本質是一回事,只是動靜變化,才分為二,把氣病當作火病治療,應該根據病情而定。丹溪先生在《局方發揮》中說:說冷能生氣,是高陽先生的謬論,不是因為受寒或吃了寒涼之物而論斷為寒證,我恐怕十個病人也難有一個符合這個說法的。

3. 腫脹引經別證辨

腫脹一證,經云:五臟六腑,無不有之。再考全經,如脈要論曰:胃脈實,氣有餘則脹。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腫脹,胃脘當心而痛。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經溲不利。應象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皆實脹也。太陰陽明論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腹滿閉塞。師傳篇曰:足太陰之別,分孫虛則鼓脹,此皆虛脹也。

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風論曰:氣隔塞不通則善脹,失衣則善脹,皆寒脹也。陰陽別論曰: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診要經終篇曰:手少陰終者,腹脹閉,足太陰終者,腹脹閉,此心脾受傷之脹也。此外如六元正紀、至真大要等論曰:太陰所至為跗腫,及土鬱之發,太陰之初氣,太陰之勝復,皆濕勝之腫脹也。或曰:水運太過,寒勝則浮。

或曰:太陰司天,太陽勝復,皆寒勝之腫脹也。或曰:少陰司天,少陰勝復,少陽司天,少陰勝復,熱勝則腫,皆火勝之腫脹也。或曰:厥陰司天在泉,厥陰之復。或曰:陽明之復,皆水邪之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由是觀之,則不惟五臟六腑,即五運六氣,亦各有腫脹矣。

然經有提其綱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可見諸經雖皆有腫脹,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行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二藏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乎三經也。但陰陽虛實,不可不辨。

大抵陽證多熱,熱者必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先脹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腫於外,而後及乎里者多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長者多實,容顏憔悴者,聲短促者多虛。凡諸實證,必以六淫有餘傷其外,飲食怒氣傷其內,故致氣逆不行,三焦壅閉。

此則多在氣分,無處不到,故不分部位,而多通身浮腫。又或氣實於中,又為單腹脹急,然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此惟少壯者多有之。但破其急氣,利其壅滯,則病無不愈,此治實之道也。若是虛證,必以五志積勞,酒色過度,傷其脾腎,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此多成於中年之外。

其形證脈氣,必有虛寒之候,顯然可見,非若實證之暴至,而邪熱壅結,肝氣悍逆之有因也。則治實恆易,理虛頗難耳!然虛有在氣者,有在水者。在氣者,以脾氣虛寒,不能運化,所謂氣滿中虛者。在水者,以脾虛不能制水,則寒水反侮脾土,氾濫為邪。其始也,必從陰分漸次而升,按肉如泥,腫有界分,所謂水膨水脹者也。

白話文:

腫脹引經別證辨

腫脹這種症狀,古籍記載五臟六腑皆有可能出現。詳細研讀經典醫籍,例如《脈要論》記載:胃經脈實,氣盛則脹。 《病形篇》記載:胃病者,腹部腫脹,胃脘部疼痛。 《本神篇》記載:脾氣實則腹脹,小便與大便不利。 《應象論》記載:濁氣上逆,則會產生脹滿。這些都是實證的脹滿。

《太陰陽明論》記載:飲食起居不節,損傷五臟則腹部滿悶不通。 《師傳篇》記載:足太陰經的支脈虛弱則會出現鼓脹,這些都是虛證的脹滿。

《經脈篇》記載:胃中寒冷則脹滿。 《方宜論》記載:臟腑寒冷會導致脹滿。 《風論》記載:氣機阻滯不通則容易脹滿,受寒也會脹滿,這些都是寒證的脹滿。 《陰陽別論》記載:少陰、厥陰、陽明三經同時發病,容易出現脹滿心悶。 《診要經終篇》記載:手少陰經末端病變,或足太陰經末端病變,都會出現腹部脹滿閉塞,這是心脾受損導致的脹滿。此外,《六元正紀》、《至真大要》等書記載:太陰經所過之處跗腫,以及土鬱之氣導致的腫脹,太陰經氣初盛,太陰經氣復盛,皆是濕邪盛行的腫脹。

也有記載:水液運化過度,寒邪盛則浮腫;太陰司天,太陽氣復盛,都是寒邪盛行的腫脹;少陰司天,少陰氣復盛,或少陽司天,少陰氣復盛,熱邪盛則腫脹,都是火邪盛行的腫脹;厥陰司天在泉,厥陰氣復盛,或陽明氣復盛,都是水邪侮犯脾土,金氣反勝的腫脹。由此可見,不僅五臟六腑,即使是五運六氣,也各有各的腫脹表現。

但是經典醫籍也有概括性的論述,例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又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又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可見雖然各經都有腫脹,但都與脾、肺、腎有關。因為脾土主運化,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是五氣所行之液,都歸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都歸屬於肺;運化水液,生金者,都歸屬於脾,所以腫脹不外乎三經。但陰陽虛實,必須分辨清楚。

總的來說,陽證多為熱證,熱證必為實證;陰證必為寒證,寒證多為虛證;先從內脹,然後波及體表者多為實證;先從體表腫,然後波及內臟者多為虛證;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為實證;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多為虛證;脈象滑數有力者多為實證;脈象弦細浮弱者多為虛證;面色紅潤,氣息長者多為實證;面色憔悴,氣息短促者多為虛證。凡是實證,都是因為外受六淫侵襲,內傷飲食情志,導致氣機逆亂,三焦阻塞。

這類情況多在氣分,無處不到,所以不分部位,而多為全身浮腫。或者氣機實滯於內,則單純腹脹急痛,陽邪迅速襲擊,發病迅速,往往數日內即成,此多見於少壯之人。只要疏通氣機,消除壅滯,則疾病必愈,這是治療實證的方法。如果是虛證,則多因五志鬱結,勞倦過度,房事過度,損傷脾腎,日積月累,發病緩慢,往往經過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才發病,這多見於中年以後的人。

其症狀、脈象、氣息等,必有虛寒的表現,顯而易見,不像實證那樣突然發病,邪熱壅結,肝氣逆亂等。所以治療實證比較容易,治療虛證比較困難。虛證有氣虛和水虛兩種。氣虛者,由於脾氣虛寒,不能運化水濕,所謂「氣滿中虛」。水虛者,由於脾虛不能制水,寒水反過來侮犯脾土,氾濫成邪。起初,必定從陰分逐漸向上發展,按壓皮膚如同泥土般,腫脹有明顯的界限,這就是所謂的水腫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