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六脈綱領

《靈樞》以緩急大小滑澀六脈而定病變,可謂總諸脈之綱領。《素問》則曰:大小滑澀浮沉。《難經》曰:浮沉長短滑澀。而仲景則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滑伯仁曰:大抵綱領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六脈。所謂不出者,以其足統夫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

浮為陽為表,證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證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燥為熱;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也。此諸說者,詞雖少異,意實相通。若以予見言之,總不出乎表裡虛實寒熱六者而已。

如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數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遲為寒,則澀結代緩之屬可類也;虛為不足,則短弱濡微之屬可類也;實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然即此六者之中,又復有大相懸絕之要,則又不可不知。

夫浮為在表,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概言表矣,可升散乎?沉為在裡,而凡邪初感之甚,陰寒束於皮膚,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現沉緊,是沉不可概言里矣,可內攻乎?諸數為熱,而凡陰虛之候,陰陽俱虛,氣血散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概言熱矣,可寒涼乎?微細類虛,而痛極閉塞者,則多伏匿,是伏不可概言虛矣。

可驟補乎?弦數類實,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概言實矣,可消伐乎?夫如是是,即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以四證相參,而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此脈道所以難言,而毫釐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六脈綱領

《靈樞》、《素問》、《難經》和張仲景的醫著都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來判斷疾病,可說是掌握各種脈象的根本要領。《靈樞》用緩急、大小、滑澀六脈來判斷病變;《素問》說大小、滑澀、浮沉;《難經》說浮沉、長短、滑澀;而仲景則說弦、緊、浮沉、滑澀。這六種脈象,被稱為「殘賊」,能導致各種脈象的病變。滑伯仁說:總的來說,脈象的要領,不外乎浮沉、遲數、滑澀這六種脈象。之所以說「不外乎」,是因為這六種脈象能涵蓋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風寒濕燥、臟腑、氣血等各種疾病。

浮脈屬陽屬表,表現為風證和虛證;沉脈屬陰屬裡,表現為濕證和實證;遲脈在臟腑,屬寒屬冷;數脈在腑,屬燥屬熱;滑脈是血有餘;澀脈是氣滯。這些說法雖然略有不同,但意思都相通。依我的看法,總的來說,不外乎表裡、虛實、寒熱這六種情況。

例如,浮脈在表,則脈象散大而芤軟;沉脈在裡,則脈象細小而按之不顯;數脈屬熱,則脈象洪大而快速;遲脈屬寒,則脈象澀滯而緩慢;虛脈因不足,則脈象短弱而微細;實脈因有餘,則脈象弦緊而有力。然而,在這六種脈象之中,又存在著許多重大的差異,也不能不注意。

浮脈雖然在表,但陰虛的人,脈象也一定是浮而無力,所以浮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表證;沉脈雖然在裡,但邪氣初犯,陰寒束縛於皮膚,陽氣不能外達,則脈象首先會表現為沉緊,所以沉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數脈雖然是熱證,但陰虛的人,陰陽俱虛,氣血紊亂,脈象也一定是急數,而且越虛則越數,越數則越虛,所以數脈不能一概而論為熱證;細弱的脈象類似虛證,但痛極閉塞的病人,脈象卻常是隱伏的,所以伏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弦數的脈象類似實證,但真陰大虧的人,脈象卻會異常強勁,所以弦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實證。

像這樣的情況很多,就是在脈象的綱領之中,還存在著更重要的綱領。如果不把四種證候綜合考慮,而輕率地妄加判斷,很容易判斷錯誤。這就是脈診之所以困難,細微之處都不可不辨別的原因。

2. 血營氣衛論

氣取諸陽,血取諸陰。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氣血。氣血者,其人生之根本乎。血何以為營?營行脈中,滋榮之義也。氣何以為衛?衛行脈外,護衛之義也。然則營與衛,豈獨無所自來哉?曰:人受谷於胃,胃為水穀之海,灌溉經絡,長養百骸,五臟六腑,皆取其氣故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衛之氣,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度,平旦以復會於氣口,所謂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則是二氣恆相隨而不相離也。夫惟血營氣衛,常相流通,則人何病之有?一有窒礙,百病由此生矣。

故氣之作養,發而為喜怒憂悲驚恐寒熱思勞,聚而為積痞癥瘕痃癖,上為頭旋,中為五膈,下為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聚則中滿,逆則足寒。凡此者,皆氣使之然也。血之為患,其妄行則為吐衄,其衰涸則為虛勞,蓄之在上其人妄,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則筋不營而攣急,挾熱則內瘀而發黃,在小便則為淋痛,在大便則為腸風,在婦人月事進退漏下崩中病尤不一,凡此者,皆血使之然也。夫血譬之水也,氣譬之風也,風行水上,即氣血之義也。

蓋氣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活。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於血,調其氣猶可以導之。病原於氣,區區調血何與焉?人之一身,調氣為主,是亦先陽後陰之義也。若夫血有敗瘀泥滯乎諸經,則氣之道,未免有所壅遏,又當審所先而決去之。

經所謂先去其血,而後調之,又不可不通其變矣!然則調氣之劑,以之調血則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則乖張,如香附、木香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歸、地輩論之,則其性纏綿,於胃氣有虧矣,用藥者審之。

白話文:

血營氣衛論

人體的氣來自陽氣,血來自陰氣。人生下來就具有陰陽之氣,也就具有氣血。氣血是人體的根本。血液如何滋養身體?血液在經脈中運行,滋養和濡潤全身。氣如何保護身體?氣在經脈之外運行,保護身體。營氣和衛氣從哪裡來呢?人從胃中攝取食物,胃是水谷的消化器官,它把營養輸送到經絡,滋養全身,五臟六腑都從中獲取營養。清氣為營,濁氣為衛,營衛之氣周流不息,一天一夜,血液運行五十個周天,黎明時在氣口匯合,陰陽互相貫通,如同環狀無始無終,所以這兩種氣總是相隨相依,永不分離。

如果血和營氣、衛氣都能正常流通,人就不會生病。一旦出現阻礙,百病由此而生。

氣的病變,可以表現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或積聚成痞塊、腫塊、癥塊等,上可以導致頭暈,胸中五臟可以出現脹滿,下腹部則會出現氣脹疼痛、喘息、咳嗽、呃逆等症狀,氣聚則感到胸腹飽滿,氣逆則足部冰冷。這些都是氣的病變所致。

血液的病變,妄行則會導致吐血、鼻出血,衰竭則會導致虛弱,血液瘀滯在上則會導致神志錯亂,瘀滯在下則會導致精神狂躁,遇寒則筋脈不通而攣縮,遇熱則血液瘀滯而發黃,血液停滯在小便則會導致小便疼痛,停滯在大便則會導致腸風,在婦女身上則會導致月經不調、崩漏等各種疾病。這些都是血液的病變所致。血液好比水,氣好比風,風吹動水面,就是氣血運行之理。

總而言之,氣是主導,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活,氣寒則血凝。氣有一瞬間的停滯,血液就會有一瞬間的停滯,疾病大多源於血液,但調治氣機仍然可以引導血液運行。如果疾病是源於氣,單單調治血液就無濟於事。人體調治以調氣為主,這也是先調陽氣後調陰氣的道理。

如果血液出現瘀滯在經絡中,就會阻礙氣的運行,此時就要先清除瘀血,然後再調治氣機。經典醫籍說要先清除瘀血,然後再調理氣機,但也要注意靈活變通。調治氣的藥物,也可以用來調治血,這樣可以達到雙重效果。而調治血液的藥物,用來調治氣則會適得其反。像香附、木香之類的藥物,可以治療氣,也可以治療血。但像阿膠、生地黃等藥物,性質比較粘膩,會損傷胃氣,用藥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