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上 (2)
卷上 (2)
1. 奇經八脈大旨
人之一身,有經脈,有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幾經有十二,手足三陰三陽是也。絡有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菲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運臟腑,外濡腠理。
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秦越人比之天雨下降溝渠溢滿,滂沛傍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之秘也。八脈散在群書,略而不悉予雖不敏。謂陳大旨。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而上行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而上行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
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脈主身後之陽,任脈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八脈之中惟任督二脈,為人身之子午,為升降之道,交媾之鄉,如鹿運尾閭,能通督脈足於精,龜納鼻息,能通任脈足於氣,是以二物得壽。此奇經八脈之大旨,至於經穴病狀,具見《瀕湖脈考》中。
白話文:
人體的經脈系統,包含經脈和絡脈。經脈是縱向直行的,絡脈是橫向旁行的。經脈共有十二條,即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絡脈共有十五條,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別絡,脾經另有一條大絡,再加上任脈和督脈,共計十五條。這二十七條經脈氣血運行貫通上下,如同泉水奔流,日月運行般,永不停息。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陰陽經脈互相貫通,循環不已,運行規律精微奧妙,終而復始。多餘的氣血則流注到奇經八脈,互相滋養灌溉,內則運行臟腑,外則濡養肌膚。
奇經八脈共有八條,不遵循十二經脈的規律,沒有表裡配屬關係,故稱為「奇」。奇經八脈如同湖泊澤地,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時,多餘的氣血便會溢流到奇經八脈。就像古代名醫秦越人比喻的,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水流奔騰,旁逸溪流,最終匯入湖泊一樣。這是《靈樞》、《素問》等經典著作中隱藏的奧妙。關於奇經八脈的詳細論述散見於各種醫書,但並不完整,我雖然能力有限,但在此簡要闡述其大意。奇經八脈分別是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
陽維脈起於諸陽經脈交會之處,從外踝向上運行,屬於衛氣循行的路線;陰維脈起於諸陰經脈交會之處,從內踝向上運行,屬於營氣循行的路線,這兩脈是維持人體整體平衡的綱維。陽蹺脈起於腳跟中,沿外踝向上運行於身體左右;陰蹺脈起於腳跟中,沿內踝向上運行於身體左右,使身體各個部位靈活敏捷。督脈起於會陰穴,沿脊背向上運行,是所有陽經脈的總督,所以稱為「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穴,沿腹部向上運行,是所有陰經脈的總任,所以稱為「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穴,經過腹部,向上直衝,是所有經脈的樞紐,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行於腰部,如同束帶環繞,總攝調節其他經脈。因此,陽維脈主一身之表,陰維脈主一身之裡,這可以比作天地;陽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陰,這可以比作東西;督脈主身體後面的陽氣,任脈主身體前面的陰氣,這可以比作南北;帶脈橫束諸脈,這可以比作六合。八脈之中,任脈和督脈如同人體的子午線,是氣血升降的通道,陰陽交合的場所。如同鹿能運用尾閭,使督脈氣血充盈;龜能調息鼻息,使任脈氣血充盈,所以這兩種動物壽命長久。這就是奇經八脈的大意,至於經穴的病症,詳見《瀕湖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