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六脈綱領

《靈樞》以緩急大小滑澀六脈而定病變,可謂總諸脈之綱領。《素問》則曰:大小滑澀浮沉。《難經》曰:浮沉長短滑澀。而仲景則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滑伯仁曰:大抵綱領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六脈。所謂不出者,以其足統夫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

白話文:

《靈樞》以緩、急、促、滑、澀六種脈象來判斷病變,可以說是概括了所有脈象的綱要。《素問》說:陰陽之脈,有沉浮、滑澀之分。《難經》說:脈象有浮沉、長短、滑澀之別。而張仲景則說:弦緊、浮沉、滑澀這六種脈象,稱為殘賊之脈,能引起各種脈象的病變。滑伯仁說:脈象綱要的重要性在於,它統領著表裏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等病症。

浮為陽為表,證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證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燥為熱;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也。此諸說者,詞雖少異,意實相通。若以予見言之,總不出乎表裡虛實寒熱六者而已。

白話文:

浮動的脈象屬陽性,表示病在表層,證狀為風邪侵襲,身體虛弱;沉穩的脈象屬陰性,表示病在內臟,證狀為濕邪阻滯,身體實熱;緩慢的脈象表示病在臟腑,證狀為寒氣過盛;快速的脈象表示病在腑中,證狀為燥熱過盛;滑利的脈象表示血氣過剩,澀滯的脈象表示氣血運行不暢。

這些說法雖然用詞不同,但意思其實相同。在我看來,這些脈象的變化,不外乎表裡、虛實、寒熱六個方面的表現。

如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數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遲為寒,則澀結代緩之屬可類也;虛為不足,則短弱濡微之屬可類也;實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然即此六者之中,又復有大相懸絕之要,則又不可不知。

白話文:

浮脈是浮於表面的,脈象舒張而散大,可以比喻成浮萍。沉脈是在裡面的,脈象細小而低伏,可以比喻成潛水的遊魚。數脈是熱證,脈搏洪盛滑利而急促。遲脈是寒證,脈搏澀滯、結代、緩慢。虛脈是氣血不足,脈象短小、軟弱、細微。實脈是有餘,脈象弦緊而有力。

但是,即使是在這六種脈象中,也有很大的差別,這一點必須瞭解。

夫浮為在表,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概言表矣,可升散乎?沉為在裡,而凡邪初感之甚,陰寒束於皮膚,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現沉緊,是沉不可概言里矣,可內攻乎?諸數為熱,而凡陰虛之候,陰陽俱虛,氣血散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概言熱矣,可寒涼乎?微細類虛,而痛極閉塞者,則多伏匿,是伏不可概言虛矣。

白話文:

浮脈通常表示表證,但對於陰虛體質的人來說,脈象浮而無力,這時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表證,或許可以考慮升散治療。沉脈通常表示裡證,但對於邪氣初侵、陰寒束縛皮膚、陽氣無法外達的情況,脈象也會先出現沉緊的特徵,這時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裡證,或許可以考慮內攻治療。數脈通常表示熱證,但對於陰虛體質的人來說,陰陽俱虛、氣血散亂時,脈象也會急數,脈數越快表示虛證越重,虛證越重脈數越快,這時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熱證,或許可以考慮寒涼治療。微細脈通常表示虛證,但對於疼痛極度閉塞的情況,脈象也可能會隱匿,這時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虛證。

可驟補乎?弦數類實,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概言實矣,可消伐乎?夫如是是,即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以四證相參,而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此脈道所以難言,而毫釐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能否快速補充氣血?脈象實大而實並非真的氣血充足,可能是因為真陰嚴重虧損造成的阻滯,所以也不能簡單地說脈象實就能補充氣血。

能否消減氣血?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要在辨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辨別,否則不能隨便用藥,否則很容易造成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脈診難以掌握的原因,需要仔細辨別。

2. 血營氣衛論

氣取諸陽,血取諸陰。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氣血。氣血者,其人生之根本乎。血何以為營?營行脈中,滋榮之義也。氣何以為衛?衛行脈外,護衛之義也。然則營與衛,豈獨無所自來哉?曰:人受谷於胃,胃為水穀之海,灌溉經絡,長養百骸,五臟六腑,皆取其氣故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衛之氣,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度,平旦以復會於氣口,所謂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則是二氣恆相隨而不相離也。夫惟血營氣衛,常相流通,則人何病之有?一有窒礙,百病由此生矣。

白話文:

我們的生命能量(氣)來自陽氣,血液(血)來自陰氣。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身體具備了陰陽,也具備了氣血。氣血是我們生命的根本。

血液的作用是什麼?它在脈絡中流動,滋養身體。氣的作用是什麼?它在脈絡外流動,保護身體。

那麼,血液和氣難道沒有來源嗎?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會被胃消化,胃就像水穀的海洋,它灌溉經絡,滋養全身的器官和肌肉,五臟六腑都從胃中吸收氣。因此,清氣就變成了血液,濁氣就變成了氣。

血液和氣在我們體內不斷循環,一天一夜周流50次,在早上會回到氣口這個穴位。這就叫做陰陽相貫,像環一樣沒有終點,也就是說氣血始終相隨,不離不棄。

只有當血液和氣正常運作時,我們的身體才會沒有疾病。一旦氣血運行受阻,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故氣之作養,發而為喜怒憂悲驚恐寒熱思勞,聚而為積痞癥瘕痃癖,上為頭旋,中為五膈,下為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聚則中滿,逆則足寒。凡此者,皆氣使之然也。血之為患,其妄行則為吐衄,其衰涸則為虛勞,蓄之在上其人妄,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則筋不營而攣急,挾熱則內瘀而發黃,在小便則為淋痛,在大便則為腸風,在婦人月事進退漏下崩中病尤不一,凡此者,皆血使之然也。夫血譬之水也,氣譬之風也,風行水上,即氣血之義也。

白話文:

因此,氣的運作,會表現為喜怒憂悲驚恐寒熱思想勞累等情緒,聚集起來就會形成積痞、癥瘕、痃癖等疾病,上會引起頭暈,中會引起胸膈疼痛,下會引起肚臍間氣動,或者喘促、或者咳嗽嘆氣,積聚起來就會胸腹脹滿,逆行就會足部寒冷。凡是這些,都是氣的作用造成的。

血的病症,如果妄行就會吐血、鼻血,如果衰竭就會虛弱憔悴,蓄積在上部就會讓人發瘋,蓄積在下部就會讓人狂躁,遇到寒冷就會筋脈不暢而攣急,挾帶熱氣就會內部瘀滯而發黃,在小便中就會淋痛,在大便中就會腹脹,在婦女月事上,就會進退失據、漏下、崩中,病情各不相同。凡是這些,都是血的作用造成的。

氣就像是水,血就像是風,風在水面上運行,就是氣血的道理。

蓋氣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活。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於血,調其氣猶可以導之。病原於氣,區區調血何與焉?人之一身,調氣為主,是亦先陽後陰之義也。若夫血有敗瘀泥滯乎諸經,則氣之道,未免有所壅遏,又當審所先而決去之。

白話文:

氣血是人體的統領。氣血運行通暢,則氣行血行,氣血停止,則氣停血停,氣性溫暖,則血活絡。氣性寒冷,則血凝結,氣有一息不運行,則血有一息不通,疾病是由於血不通暢所致,調和氣血就能夠疏導血行。疾病源於氣的不調和,只調和血有什麼用呢?人體的首要任務是調理氣,這也是先調理陽氣,再調理陰氣的道理。如果血有瘀滯、阻滯在各個經絡中,則氣的運行通道難免會受阻,這時就應該判斷出先要解決哪個問題,然後再進行處理。

經所謂先去其血,而後調之,又不可不通其變矣!然則調氣之劑,以之調血則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則乖張,如香附木香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歸、地輩論之,則其性纏綿,於胃氣有虧矣,用藥者審之。

白話文:

古經上說,先要排除血淤,然後再進行調養。但是,也要注意靈活運用,不能一成不變。調節氣血的藥物,也可用於調節血液,這樣可以同時達到兩種目的。調節血液的藥物,用於調節氣血則會產生偏頗,比如香附、木香等藥物,既可以治療氣滯,也可以治療血瘀。但是,如果像歸耆、地黃這類藥物,其性質溫和,如果胃氣不足,服用它們可能會損傷胃氣。所以,在用藥時要仔細辨證。

3.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君為主,臣為輔,佐為助,使為用,制方之原也。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病之法也。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宜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輔也;能授能令能合能分,佐之助也;或劫或開或擊或散,使之用也。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濡,除濕必滲者,逆則攻也。

白話文:

在藥方中,「君」是主藥,負責解決主要的病症。「臣」是輔助藥,協助「君」藥加強效力。「佐」是幫助藥,協助「君」藥和「臣」藥協調作用。「使」是應用藥,負責調整藥方的劑量和用法。

在治病的原則中,「逆」就是針對病症的相反方向去施治。如遇寒症,則用熱藥攻之。「從」就是順應病症的自然發展趨勢而治。如遇熱症,則用寒藥降之。「反」就是與病症的表現相反而治。如遇虛症,則用補藥治之。「正」就是針對病症的本質而治。如遇實症,則用瀉藥治之。

藥方中,強調「必熱必寒必散必收」的是「君」藥,它負責解決主要病症。「不宜不明不授不行」的是「臣」藥,它協助「君」藥發揮效力。「能授能令能合能分」的是「佐」藥,它調和「君」藥和「臣」藥的配伍。「或劫或開或擊或散」的是「使」藥,它調整藥方的劑量和用法。

在攻克寒症時,必定使用熱藥;在驅逐熱症時,必定使用寒藥;在去除燥症時,必定使用滋潤藥;在消除虛症時,必定使用補益藥。這些都是「逆」的治病手法。

治驚則平,治損須益,治留須攻,治堅須潰者,從則順也。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如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製大黃熱服之類是也。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如少陰病下利,服附子乾薑不止者,白通加人尿、豬膽之類是也。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塞,如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龍骨牡蠣之類是也。

白話文:

治療驚嚇就要平順,治療損耗就要補益,治療壅阻就要攻伐,治療堅硬就要潰散,遵循這些原則就是順應自然。

對於熱病,使用寒涼藥物,但用來引導寒氣攻伐熱氣的藥物本身卻是熱性的。例如,陽明病發熱,大便乾燥,可以使用大承氣湯、熱服製酒大黃等藥物。

對於寒病,使用溫熱藥物,但用來引導熱氣驅散寒氣的藥物本身卻是寒性的。例如,少陰病腹瀉,服用附子、乾薑等藥物無法止瀉,可以使用白通湯加人尿、豬膽等藥物。

對於氣血壅塞,使用通暢藥物,但用來引導氣血通暢以消除壅塞的藥物本身卻往往是滯塞性的。例如,胸悶煩躁,小便不利,可以使用柴胡加上龍骨、牡蠣等藥物。

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如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是也。反則異也,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至真大要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或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故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鹹苦鹽平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白話文:

一般疾病使用塞藥,但用疏通的方法來止住塞住的、恢復暢通的,就必須使它疏通,例如太陽中風導致腹瀉、心窩發滿發硬的,十棗湯之類的藥方就是如此。相反的情況就是異常的,治療遠處的疾病用藥量大,治療近處的疾病用藥量小,治療主要的疾病用藥緩和,治療次要的疾病用藥急迫。正常的情況下是適宜的,《至真大要論》中說:辛甘味具有發散、舒張的作用,屬於陽性;酸苦味具有瀉下、通泄的作用,屬於陰性;淡味具有滲透、通泄的作用,屬於陽性;鹹味具有軟化、通泄的作用,屬於陰性。這六種味道,有的可以使人收斂或發散,有的可以使人緩和或急迫,有的可以使人乾燥或滋潤,有的可以使人柔軟或堅固。根據其功效來使用,調節人體氣血,使之平衡。所以味道薄一點的藥,屬於陰中之陽,味道薄一點的就具有疏通的作用,鹹苦酸平這類藥物就是如此。藥氣濃烈一點的藥,屬於陽中之陽,藥氣濃烈一點的就具有溫熱、發熱的作用,辛甘溫熱這類藥物就是如此。

氣之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溫涼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鹽寒酸苦是也。《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故治病制方者,須本此說而推之。

白話文:

性質輕微的氣,稱為陰中的陽氣,性質輕微則容易散發,這類性質包括辛味、甘味、淡味、平味和溫涼味。性質濃重的味道,稱為陰中的陰味,性質濃重則會產生瀉下作用,這類性質包括鹹味、寒味、酸味和苦味。

《易經》說:「相同的聲音會互相呼應,相同的氣息會互相吸引。」水會流向潮濕的地方,火會趨向乾燥的地方,雲會跟著龍,風會跟著虎。

聖人創造萬物,本於天的萬物會靠近上方,本於地的萬物會靠近下方,那麼它們就會各從其類。因此,治療疾病和制定藥方的人,必須根據這個說法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