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養身論

猗歟哉,歷代醫書之盛,凡三百七十九家,五百九十六部,一萬三千一百餘卷,反復詳明,其要主於卻病而已。然《內經》有一言而可盡廢諸書,則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此說一出,而後多以修養為言,不知夫修養與保養,原自有異修養則雜於方外元遠,而非恆言恆道。保養則於日用飲食,而為可法可經。

白話文:

唉,歷代醫學著作豐富無比,共有三百七十九家,五百九十六部,超過一萬三千一百卷,反覆闡述詳盡明瞭。其核心要旨不過是防病罷了。然而,《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就能讓這些著作全都廢棄,那就是:「治未病,不治已病。」這句話一出現,之後人們就大多談論修養,卻不知修養和保養其實是有區別的。修養是屬於方外之士的玄妙境界,不是生活中常見的道理。而保養則與日常飲食起居有關,可以效仿和執行。

如運氣之法,運任督者,久則生癰;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其餘丹砂烹煉之說,遺禍累累。然則修養之與保養,不大相逕庭哉!請述保養之法。《上古天真論》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形與神居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此保養之正宗也。

白話文:

像運氣這種方法,如果過於頻繁地運轉任督二脈,久了會生出毒瘡;如果過於頻繁地運轉脾胃之氣,久了會腹脹;如果過於頻繁地運轉丹田之氣,久了會小便帶血;如果過於頻繁地運轉頂門之氣,久了會腦漏。其他丹砂烹煉的說法,更是害人不淺。那麼,修養和保養,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上古天真論》中說: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精神內斂,疾病從何而來?因此,形體和精神安然相處,就能終其天年,活到百歲才離世,這就是保養的正宗之道。

蓋有節有常,則氣血從軌,而無事於搬運之煩,精神內守,則身心寧定,而無事於制伏之強,形與神居,而神不離形。形不離神,而無損天年之慮。保養既若是之易且顯,何今之夭者多而壽者少歟?蓋香醪美酒陳於前,雖病所忌也而弗顧;情況意興動於中,雖病所禁也而難遏;貪名競利之心急,雖勞傷過度而不覺;何況心神百結,斫耗多端。

白話文:

如果生活有規律,氣血就能正常運行,不需要煩心於搬運氣血的問題;精神內守,身心就能安定,不需要用強大的力量來控制;形體和精神相依相存,精神不會離開形體。形體不會離開精神,就不會擔心天年受損。保養身體既然如此簡單明顯,為什麼現在夭折的人多而長壽的人少呢?因為美食佳釀擺在眼前,即使知道生病不宜食用也棄之不顧;情境和興致激盪於內心,即使知道生病不宜動情也難以抑制;追求名利的心急切,即使勞累過度也不自知;更何況心神糾結,耗損多端。

劉孔昭曰:萬人操弧而向一鵠,鵠能無中乎?萬物炫耀以惑一生,生能無傷乎?即有少知收斂精神,安居靜養者,又不知百年機括,希求不死。雖終日閉目,只是一團私意,靜亦動也。若識透百年定分,而事事循理,不貪不躁不妄,可以卻未病而盡天年矣。蓋主乎私則生死念重,而昏昧錯妄,愈求靜而不靜。

白話文:

劉孔昭說:“千萬人拉弓瞄準一隻鵠鳥,鵠鳥能不被射中嗎?萬物炫耀誘惑一個人的一生,人生能不受到傷害嗎?即使有少數人知道收斂精神,安靜養生,但他們還是不明白百年長壽的真理,追求不死之術。雖然終日閉目養神,心中卻只是一團私心妄念,表面靜,內心卻在動。若能真正看透百年人生的定數,凡事遵循道理,不貪、不躁、不妄,那麼就可以預防疾病,活到天年。”

“如果心中充滿私念,就會對生死看得很重,心神昏亂、錯誤不斷,越想靜下來反而越難真正靜心。”

主乎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此吾所以但言保養,而不言修養也。然則保養之法,不亦盡廢諸書乎。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則麻黃、桂枝、溫中、四逆之劑,不必服矣;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則補中益氣、劫勞健步之劑,不必服矣;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則滋陰降火、養營凝神等湯,又何用哉?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則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湯,又何用哉?要之血由氣生,氣由神全,神乎心乎,養心莫善於寡欲,吾聞是語,未見其人,不得已而仍從一萬三千一百餘卷中,更覓一治已病之法也。

白話文:

重視養生之道,可以使人慾望減退,達到心境清明、精神愉悅的狀態,不用刻意追求寧靜就能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這就是我強調養生而不提修養的原因。

那麼,養生的方法會不會完全取代其他醫書呢?

避風寒,保護皮膚和六腑,就不必服用麻黃、桂枝、溫中、四逆這些藥劑了;

適當勞逸,保養筋骨和五臟,就不必服用補中益氣、劫勞健步等藥劑了;

戒除色慾,保養精氣,端正思慮,保養精神,就不需要滋陰降火、養營凝神等湯劑了;

飲食清淡,保養氣血,少說話,保養精氣,就不需要服用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湯劑了。

總之,氣血的產生來源於神氣,神氣的充足來源於心神,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節制慾望。我聽過這句話,但沒見過實踐的人,不得已只好從一萬三千多卷醫書中,再找一種治療已發疾病的方法。

2. 運氣說

運氣之說,有太過不及,而勝復由以生正。太過者,其氣勝,勝而複製,則傷害甚矣。不及者,其氣衰,衰而復克,則敗亂極矣。此勝復循環之道,出乎天地之自然,而亦不得不然也。故在天有五星勝氣之應,在地有萬物盛衰之應,在人則有臟腑疾病之應。如木強勝土,則歲星明而鎮星暗,土母受侮,子必復之,故金行伐木以救困土,則太白增光,歲星反晦也。凡氣之現於上者,則災應乎下,宿屬受傷,逆犯尤甚。

白話文:

談論運氣時,有過多和不足兩種情況,而勝負循環是正氣產生的原因。過多者,其氣勢強盛,強盛而反過來壓制,那麼傷害就會很嚴重。不足者,其氣勢衰弱,衰弱而反過來被剋制,那麼敗壞和混亂就會達到極點。這種勝負循環的道理,出於天地自然的變化,也是不得不然的。所以,在天上會有五星勝利之氣的應驗,在地上有萬物興衰的應驗,在人身上就有臟腑疾病的應驗。比如木氣過於強盛剋制土氣,那麼歲星就會明亮而鎮星就會暗淡,土母受到了欺負,土子必定反擊,所以金行就伐木以解救受困的土,那麼太白星就會增光,歲星反而會暗淡。凡是氣勢在上面顯現的,那麼災禍就會應驗在下面,受剋制的五行受到傷害,而逆向相剋的則會更加嚴重。

正運互為勝復,其氣皆然,至其為病,如木勝肝強,必傷脾土,肝勝不已,燥必復之,而肝亦病矣。燥勝不已,火必復之,而肺亦病矣。此五臟互為盛衰,其氣亦皆然也。夫天運之有太過不及者,即如人身之有虛實也。惟其有虛而復,強者勝之。有勝而復,承者復之。無衰,則無勝矣。

白話文:

不同的運勢相生相剋,其氣也都如此。當它們成為疾病時,就好像木氣過勝,肝臟強盛,一定會損傷脾胃之土。肝氣過勝如果不停止,燥氣必會剋制它,而肝臟也會生病。燥氣過勝如果不停止,火氣必會剋制它,而肺臟也會生病。這五臟相生相剋,其氣也都是這樣。天運有太過或不足的現象,就像人體又有虛又有實的狀況。虛弱的一方會被強盛的一方剋制。強盛的一方過勝後,又會被承接的一方剋制。如果沒有衰弱的一方,就不會有強盛的一方了。

無勝則無復矣。其氣和平,焉得有病?恃強肆暴元氣先盡,焉得毋虛。故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微則復微,勝甚則復甚。可見勝復之微甚,由變化之盛衰,本無其常也。六元正紀論所載天時地化人事等議,至詳至備,蓋以明其理之常者如此也。即如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乃闡明易道之微妙,教人因易以求理,因象以致變。

白話文:

沒有挑戰,就沒有進步。如果氣息平和,怎麼會有疾病?過度逞強暴戾,元氣會先耗盡,怎麼可能不虛弱?所以說:有所挑戰,才能進步;沒有挑戰,就無法進步;挑戰微小,進步微小;挑戰巨大,進步巨大。由此可見,進步的程度大小取決於變化的盛衰,原本就沒有固定的標準。《六元正紀論》中記載的天地人事的論述,非常詳盡完善,這是為了說明理性的常態就是如此。就像《周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闡明瞭易道的奧妙,教導人們通過易經探求道理,通過象徵性的事物理解變化的道理。

故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此其大義,正與本經相同。夫天道元微,本不易測,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不知焉。故凡讀易者,當知易道有此變,不當曰變止於此也。讀運氣書者,當知天道有是理,不當曰理止於是也。然變化雖難必,而易盡其機也。天道雖難測,而運氣盡其妙矣。

白話文:

孔子曾說過:書寫的內容無法完全表達,語言的表達也無法完全傳達思想。這個大道理,正和《周易》的原則相同。要知道,天道的運行非常微妙,本來就難以把握。即使是聖人,對於天道的變化也存在不瞭解的部分。因此,凡是學習《周易》的人,都應該認識到易理存在變化的特點,而不能說變化只侷限於此。研讀運氣之書的人,也應該認識到天地間存在著這種運行規律,而不能說規律只限於此。儘管變化難以預料,但運氣之道可以窮盡其運轉的機理。儘管天道運行難以預測,但運氣之學可以揭示其深奧的奧妙。

自余有知以來,常試以五大之義,逐氣推測,則彼此盈虛,十應八九,即有少不相符者。正如井蛙之見,而見有未至耳,豈天道果不足憑耶?今有昧者,初不知常變之道,盛衰之理,孰者為方,孰者為圓,孰者為相勝反勝主容承製之位。每執鑿經文以害經意,徒欲以有限之年晨,概無窮之天道,隱微幽顯,誠非易見管測求全,陋亦甚矣。

白話文:

自從我懂事以來,常常試圖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逐條推斷天氣變化,所得出的結果十次有八九次準確。即使有不準確的地方,也像井裡的青蛙所見有限,只是所見不全面而已,難道上天的規律真的不可靠嗎?

如今有一些頭腦不清醒的人,根本不懂規律變化和盛衰規律,不清楚哪個是方、哪個是圓,哪個是相生相剋、主客轉化的位置。他們常常拘泥於經文的條條框框,傷害了經文的原意,只想要用有限的人生年歲概括無限的天道,實在是癡心妄想。天道玄妙隱晦,不易窺見,想要全部把握,未免太過膚淺。

此外復有不明氣化,如馬宗素之流者,假仲景之名,而為《傷寒鈐法》,用氣運之更遷,擬主病之方治,拘滯不通,誠然謬矣。然又有一等偏執己見,不信運氣者,每謂運氣之學,何益於醫?且云:疾病相加,豈可依運氣以施治乎?非切要也?余喻之曰:若所云者,是真運氣之不求,而運氣可易言哉,觀歲運之流行,即安危之關係。或疫氣遍行一方,皆病風溫,或清寒傷臟,一時皆犯瀉痢。

以眾人而患同病,謂非運氣之所使然歟。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不瞭解氣化的人,例如馬宗素之流,偽造了仲景的名號寫了《傷寒鈐法》,用氣運變化的理論來制定治療主症的藥方,拘泥不通,實在是謬論。但是,還有一種人固執己見,不相信氣運學說,常常說:氣運學對於醫學有什麼用處?疾病的加劇,難道可以根據氣運來施治嗎?不是最重要的嗎?我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所說的都是真的,那纔是真正的不懂氣運,但是氣運真的可以輕易地說清楚嗎?看看四季的運轉,就影響著人體健康與否。有時一種疫氣在某個地區蔓延,所有人都會得風熱病,有時候,寒氣入侵臟腑,大家都得了腹瀉和痢疾。

3. 奇經八脈大旨

人之一身,有經脈,有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幾經有十二,手足三陰三陽是也。絡有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菲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運臟腑,外濡腠理。

白話文:

人的身體內有經脈,也有絡脈。直線貫通的叫做經脈,橫向交織的叫做絡脈。主要的大經脈有六條,分別是手上的三陰三陽經脈。絡脈有十五條,就是每條主經脈都有一條相應的絡脈,而脾臟還有一條大絡脈,再加上任脈和督脈兩條絡脈,一共就是十五條絡脈。各種經絡互相聯繫,攜帶氣血上下運行,就像流淌的泉水,或者周而復始的日月,從不休息。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陰陽經脈互相貫通,就像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不知它的開始和結束,周而復始。經絡中流溢出來的氣血進入奇經八脈,互相灌溉循環,在體內運行滋養臟腑,在體外濡養皮膚肌肉。

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秦越人比之天雨下降溝渠溢滿,滂沛傍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之秘也。八脈散在群書,略而不悉予雖不敏。謂陳大旨。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

白話文:

奇經共有八脈,它們不拘泥於十二經脈的限制,沒有表裡配對,因此稱為奇經。奇經就像湖泊和沼澤,當正經脈盛時,就會溢流到奇經。就像秦越人比喻的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水勢強勁流到周圍,形成湖泊和沼澤一樣,這揭示了《靈樞》、《素問》中隱含的奧祕。八脈散見於各醫書,我無法一一詳細介紹,但可以概述其要旨。八脈分別為: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衝脈、任脈、督脈和帶脈。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而上行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而上行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白話文:

陽維脈:

  • 起源於所有陽經會合的大穴位。
  • 從外腳踝開始向上行走到人體的衛氣層。

陰維脈:

  • 起源於所有陰經會合的大穴位。
  • 從內腳踝開始向上行走到人體的營氣層。

陽蹺脈:

  • 起源於腳後跟中部。
  • 沿著外腳踝向上行走到身體的左右兩側。

陰蹺脈:

  • 起源於腳後跟中部。
  • 沿著內腳踝向上行走到身體的左右兩側。

督脈:

  • 起源於生殖器和肛門之間的會陰穴。
  • 沿著脊椎後方向上行走到身體後面。
  • 是所有陽經的領導者,因此被稱為「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

白話文:

任脈從會陰開始,沿腹部行於身體前方,是陰經承接任受的脈絡,所以稱為「陰脈之海」。

衝脈也從會陰開始,夾著肚臍行走,直衝向上,是各脈通行的要道,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橫著圍繞腰部,形狀像腰帶,所以能夠束約各脈。因此,陽維脈主司身體的表面,陰維脈主司身體的內部,這就像乾坤的道理。

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脈主身後之陽,任脈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八脈之中惟任督二脈,為人身之子午,為升降之道,交媾之鄉,如鹿運尾閭,能通督脈足於精,龜納鼻息,能通任脈足於氣,是以二物得壽。此奇經八脈之大旨,至於經穴病狀,具見《瀕湖脈考》中。

白話文:

陽蹺脈掌管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氣,陰蹺脈掌管身體左右兩側的陰氣。從東西方向來說。督脈掌管身體後方的陽氣,任脈掌管身體前方的陰氣。從南北方向來說。帶脈橫向束縛住所有經脈,從六合方向來說。八脈之中只有任脈和督脈,是人體的正午和正子方向,是氣血升降的通道,陰陽交會的地方。就像鹿擺動尾根骨,可以打通督脈,使精氣充足。烏龜吸納鼻息,可以打通任脈,使氣息充足。因此,這兩種動物才能長壽。這就是奇經八脈的大緻要旨。至於經穴穴位和病狀,請參閱《瀕湖脈考》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