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病有真假辨

經云:病有逆從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證有真假,不知寒熱有真假。真者正治,知者無難,假者反治,乃為難耳。如寒熱之真假者,真寒則脈沉而細,或弱而遲,為厥逆,為嘔吐,為腹痛,為飧泄下利,為小便頻。即發熱必欲得衣,此浮熱在外,沉寒在裡也。真熱則脈數有力,滑大而實,為煩躁喘滿,為聲音壯厲,或大便秘結,或小便赤澀,或發熱掀衣,或脹痛熱渴,此皆真病。真寒者,宜溫其寒;真熱者,宜解其熱,是當正治也。

白話文:

古籍中說:疾病有逆從之別,這是因為疾病有輕有重;疾病有輕有重,這是因為症狀有真有假,不知道寒熱有真假。真正的症狀,就要根據正法治療,懂得這個並不難;假象的症狀,就要用反法治療,纔是困難的地方。比如寒熱的真假:真正的寒證,脈沉細,或弱而遲,有厥逆、嘔吐、腹痛、腹瀉、小便頻數等症狀。即便發熱也要求蓋衣,這是浮熱在外,沉寒在裡的表現。真正的熱證,脈數有力,滑大而實,有煩躁、氣喘、胸悶、聲音洪亮等症狀,或者大便結實、小便赤澀,或者發熱掀衣、脹痛、發渴,這些都是真正的病症。真正的寒證,應該溫補其寒;真正的熱證,應該清解其熱,這就是正法治療。

至若假寒者,火極似水,陽證似陰也,外雖寒而內則熱,脈數而有力,或沉而鼓擊,或身惡衣,或便熱秘結,或煩渴引飲,或腸垢臭穢,此則惡寒非寒,明是熱證,所謂熱極反兼寒化,亦曰陽盛格陰也。假熱者,水極似火,陰證似陽也。

白話文:

至於偽裝成寒症的,火氣極盛卻像水,陽性證狀卻像陰性證狀。外在雖然寒冷,內在卻很熱,脈搏數且有力,或者沉穩而有爆發力,或者怕冷怕穿衣服,或者熱極便祕,或者煩渴想喝水,或者腸道積垢發臭,這些都是怕冷卻不是真正感到冷,明顯是熱證,這就是所謂的熱極反而兼併寒症,也稱為陽氣旺盛阻隔了陰氣。偽裝成熱症的,水氣極盛卻像火,陰性證狀卻像陽性證狀。

外雖熱而內則寒,脈微而弱,或數而虛,或浮大無根,或弦芤斷續,身雖熾熱而神色自靜,語雖譫妄而聲音則微,或虛狂起倒而禁之則止,或蚊跡假斑而涉紅細碎,或喜冷水而所飲不多,或舌面赤而衣被不徹,或小水多利而大便不結。此則惡熱非熱,明是寒證,所謂寒極又兼熱化,亦曰陰盛格陽也,此皆假病假寒者。

白話文:

表面上看起來很熱,實際上內部是寒症,脈搏微弱虛浮,有時快而無力,有時浮大但沒有根基,有時弦緊而間斷,身體雖然很熱,但精神卻很平靜,說話雖然胡言亂語,但聲音卻很微小,有時發狂站不穩,但只要制止他就能安靜下來,有時皮膚上出現蚊蟲叮咬的假斑,顏色微紅且細碎,有時喜愛喝涼水但喝不多,有時舌面發紅但被子蓋不住,有時小便頻繁清利但大便不成形。這些都是假熱實寒的證狀,也就是所謂的寒極化熱,也稱為陰盛阻滯陽氣,這些都是假病假寒的表現。

清其內熱,內清則浮陰去舍矣。假熱者,溫其真陽,中溫則虛火歸元矣,是當從治者也。又如虛熱實熱,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不易之法也。然至虛有盛候,則有假實矣;大實有羸狀,則有假虛矣。總之虛者,正氣虛也,為色慘形瘦,為神衰氣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不禁,或夢遺精滑,或嘔吐鬲塞,或久病攻多,或短氣似喘,或勞傷過度。或暴困失志,雖外證似實,而脈弱無神者,皆虛證之當補也。

白話文:

清除體內的熱症,內部清爽了,表面上的虛寒症狀就會消失了。至於假熱,則要溫補真正的陽氣,中部溫暖了,虛火就會歸本源,這是應該採用的治療方法。另外,虛熱和實熱,實證則瀉之,虛證則補之,這是不可變更的法則。但是,極虛弱的人可能會有強盛的症狀,這就是假實;極強盛的人可能會有虛弱的症狀,這就是假虛。

總之,虛證是正氣虛弱,表現為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精神不振、氣虛怯弱,或者自汗不止,或者大小便失禁,或者遺精夢滑,或者嘔吐噁心,或者久病體虛,或者呼吸短促喘息,或者過度勞累受傷,或者突然精神受到刺激,即使外在症狀類似實證,但脈搏微弱無力,這些都是虛證,應當補之。

實者邪氣實也,或外閉於經絡,或內結於臟腑,或氣壅而不行,或血流而凝滯,必脈病俱盛,乃實證之當攻也。然而虛實之間,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者。如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虛實之大法也。設有人焉,正已奪而邪方盛者,將顧其正而補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見有不的,則死生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標也。

白話文:

實證是指邪氣充盛,可能表現在經絡外閉、內結臟腑、氣血壅滯等方面。脈象和症狀都非常明顯,這就是實證,需要攻邪治療。

然而,虛實之間的界限,常有疑似之處,必須慎重辨別其真假。正如經書中所說:邪氣盛則為實,精氣耗損則為虛,這是虛實證的基本原則。

如果遇到有人,正氣已經耗損而邪氣又盛,那麼應該先顧及正氣而補益之,還是先攻伐邪氣?如果判斷不準確,就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死,所以應當謹慎。

正氣是根本,邪氣是表象。

若正氣既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蓋恐邪未去而先脫,呼吸變生,則措手無及。故治虛邪者,先當顧正氣,正氣存,則不至於害。且補中自有攻意,未有正氣復而邪猶不退者,此治虛之道也。若正氣無損者,邪氣雖微,自不宜補,蓋補之則正無與,而邪反盛,適足藉寇兵而齎盜糧。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儘管邪氣很盛,也不宜直接攻擊邪氣,因為擔心在邪氣未被驅除前,虛弱的身體會先承受不住,出現呼吸不順的危急情況,到時束手無策。因此,治療虛弱時,應先顧及身體的正氣,正氣充足,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害。而且,補氣具有間接驅邪的作用。沒有正氣恢復而邪氣還不退的情況,這是治療虛弱的原則。如果身體沒有虛弱,邪氣即使很弱,也不宜補氣,因為補氣會使正氣和邪氣勢力相當,反而助長邪氣,這無異於幫助敵人、供給強盜糧草。

故治實證者,必直去其邪,邪去則身安,但法貴精專,使致速效。治實之道也。要之能勝攻者,便是實證,不能勝攻者,便是虛證。惟是假虛之證不多見,而假實之證最多也;假寒之證不難治,而假熱之證治多誤也。世有不明真假本末,而云知醫,我敢輕許乎哉?

白話文:

因此,治療實證的原則是必須直接去除邪氣,邪氣消失後,身體就能康復。但在治療上,重要的是專注於精準,才能快速見效。這是治療實證的方法。總之,能夠承受攻伐治療的,就是實證;不能承受攻伐治療的,就是虛證。其中,假性的虛證不多見,但假性的實證卻非常多;假性的寒證不難治療,但假性的熱證卻很容易誤治。世間有許多人不明真假和本末的道理,卻自稱懂得醫術,難道我敢輕易相信嗎?

2. 虛損宜分陰陽施治論

夫病有虛實,虛因正氣不足。實因邪氣有餘。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內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傷氣,勞欲傷精之類是也。實者宜瀉,經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濕者行之,強者瀉之之屬,皆用瀉之法也。

白話文:

飲食不足可能會導致瀉肚。

濕氣可能會導致瀉肚。

虛者宜補,經云:散者收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勞者溫之,損者益之,驚者平之之屬,皆用補之法也。虛實之治,大概如此。但當今之人,實者無幾,虛者七八,病實者,其來速,故其治易。病虛者,損傷有漸,不易復元,故其治難。治實者,但如為少壯新邪,則可攻可拔,猶足無慮。

白話文:

虛弱的身體需要補養。經典上說:「散亂的要收斂,乾燥的要滋潤,急躁的要緩解,脆弱的要堅固,衰弱的要補養,勞累的要溫補,受損的要修復,驚嚇的要安撫」,這些都是補養的方法。虛實的治療,大致上是這樣。

但是當今的人,身體健實的很少,虛弱的佔了七八成。身體健實的人,生病來的快,所以治療起來也容易。虛弱的人,損傷是逐漸累積的,不容易恢復,所以治療起來比較困難。治療身體健實的人,就好像對付年輕力壯的人初次發病,可以採取強攻的方式,比較容易治癒。

治虛者,但察其根本有虧,有倏忽變幻,可無慮乎?故治實之法,外有餘,可散其表;內有餘,可攻其里;氣有餘,可攻其滯;血有餘、可逐其瘀。方法星羅,可無贅也。惟虛損之治法有未盡,不得不詳其要也。夫人之虛損,有先天不足,有後天不足。先天者,由於稟受,宜倍加謹慎,急以後天之事補之,庶可延年,使覺之不早,而漫不為意,則未有不夭折者也。

白話文:

治療虛症,只需觀察其根本原因是否不足,其變化是否急促異常,這樣難道還需要擔心嗎?因此,治療實症的方法,外邪有餘,可以發散表邪;內邪有餘,可以攻下裡邪;氣邪有餘,可以攻逐滯氣;血邪有餘,可以活血化瘀。方法繁多,不必贅述。但虛損的治療方法尚未被完全闡述,不得不詳細說明其要點。人的虛損,有先天不足和後天不足。先天不足,是稟賦所致,宜倍加慎重,急用後天調養來補足,這樣纔有可能延續壽命;若覺悟的太晚,而漫不經心,那麼沒有不夭折的。

後天者,由於勞傷,宜速加警省,即以性情藥石調攝之,使治之不早,而遷延諱疾,則未有不噬臍者也。凡勞傷之辨,勞者勞其神氣,傷者傷其形體。如喜怒思慮則傷心,憂愁恐哀則傷肺,是皆勞其神氣也。飲食失度則傷脾,起居不慎則傷肝,色欲縱肆則傷腎,是皆傷其形體也。

白話文:

後天性勞損,需要及時警惕並重視。可用和緩的藥物或調理方法進行調養。如果治療不及時,拖延病情,隱瞞不報,那麼後悔莫及。辨別勞損的方法是:勞損是指勞累神氣,傷害是指損害身體組織。例如,喜怒過度思慮傷心,憂愁恐懼哀傷傷肺,這些都是勞累神氣。飲食失度傷脾,起居不慎傷肝,過度縱欲傷腎,這些都是損害身體組織。

損其肺者傷其氣,為皮焦而毛落;損其心者傷其神,為血脈少而不榮於臟腑,此自上而傷也。損其肝者傷其筋,緩而不能收持;損其腎者傷其精,為骨髓消減,痿弱不能起,此自下而傷也。損其脾者,傷其倉稟之本,為飲食不為肌膚,此自中而傷也。夫心肺傷而神色敗,肝腎損而形體痿,脾胃傷而飲食不化,感此病者,皆損之類也。

白話文:

損害肺部,會傷及氣血,導致面板發焦灼,毛髮脫落。損害心臟,會傷及精神,使血脈變細,臟腑得不到滋養。這些都是從上部受到的損傷。損害肝臟,會傷及筋脈,導致筋脈鬆弛,無法收縮。損害腎臟,會傷及精氣,使骨髓減少,導致四肢無力,無法站立起來。這些都是從下部受到的損傷。損害脾臟,會傷及五藏中儲存食物的根本,導致進食無法滋養肌膚。這些都是從中部受到的損傷。心肺受到損傷,就會導致面色憔悴,精神萎靡。肝腎受到損傷,就會導致形體消瘦,四肢無力。脾胃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消化功能減弱,無法消化食物。感染了這些疾病的人,都是受到了損傷而致。

《難經》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然所損雖分五臟,而五臟所藏,無非精與氣耳。夫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平,則為精為氣;失其和,則為寒為熱。

白話文:

《難經》中提到:

  • 損傷肺時,就需要加強它的氣;
  • 損傷心時,就需要調整它的營衛(氣血循環系統)運作;
  • 損傷脾時,就需要調整它的飲食,讓它適應冷暖;
  • 損傷肝時,就需要化解它的鬱悶;
  • 損傷腎時,就需要補充它的精氣。

這是治療損傷的方法。

雖然損傷可以分為五臟損傷,但五臟的本質都是精氣所藏。精屬陰,是人體的水分;氣屬陽,是人體的火氣。當水火平衡,就能形成精氣;失去平衡,就會形成寒或熱。

此因偏損,所以致有偏勝。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但當詳辨陰陽,則虛損之治,無餘議矣。如水虧者,陰虛也,則宜大補真陰,不可再伐陽氣。火虧者,陽虛也,只宜大補元陽,不可再傷陰氣。蓋陰既不足,而復伐其陽,陽亦亡矣。

白話文:

由於身體偏虛或偏損,才會導致偏盛的情況。因此,水中不能沒有火,如果沒有火,陰氣就會盛過陽氣,導致寒病產生。火中不能沒有水,如果沒有水,陽氣就會盛過陰氣,引發熱病。只要仔細辨別陰陽,治療虛損疾病的方法就沒有其他爭議了。例如,如果水虧虛了,就是陰虛,那就應該大幅補益真陰,不能再損耗陽氣。如果火虧虛了,就是陽虛,就只應該大幅補益元陽,不能再損傷陰氣。因為陰氣本就已經不足了,如果再損耗陽氣,陽氣也會枯竭。

陽既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夫治虛治實,本自不同。實者陰陽固自有餘,但去所餘而得其平。虛者陰陽本有不足,再去所有,則二者俱敗,其能生乎?故治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陽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克,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

白話文:

如果陽氣已經不足,再耗損陰氣,陰氣也會受損。治療虛證和實證的方法本來就不同。實證是陰陽原本就過剩,只要去除多餘的部分就能達到平衡。虛證是陰陽原本就不足,如果再去除現有的,那麼陰陽都會敗損,還能產生新的陰陽嗎?因此,治療虛證的關鍵,在於陰虛且多火熱的患者,最忌諱辛熱燥烈的藥物,以免助長陽邪;也特別忌諱苦寒的藥物,以免耗損新生的陽氣。只要使用純甘味以增強腎水的藥物,就能補陰以配合陽,這樣一來,強陽就會被柔陰所制,虛火自然會下降,而陽氣也能歸於陰氣之中了。

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消陰,則柔得其主,而沉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是以氣虛者,宜補其上;精虛者,宜補其下;陽虛者,宜補而兼暖;陰虛者,宜補而兼清。此固陰陽之治辨也。

白話文:

陽氣虛弱、經常感到寒冷的人,最忌諱涼性和滋潤的藥物,這些藥物會助長體內的陰寒之氣;也特別忌諱辛辣和發散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會損傷陰氣。只適合使用甘溫、能益補陽氣的藥物,藉由補陽氣來消除陰寒之氣,就能讓陽氣恢復掌控身體的機能,陰寒之氣自然就會收斂,陰氣也就能順從陽氣了。

因此,氣虛的人,宜補其上,就是補氣;精虛的人,宜補其下,就是補精;陽虛的人,宜補陽並兼顧溫暖;陰虛的人,宜補陰並兼顧清熱。這便是根據陰陽原理辨證施治的方法。

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如陽失火而敗者,非補火何以蘇隨散之陽,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而升,泉源不渴,故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知陰陽邪正之治,則陰陽和而生道得矣。

白話文:

如果氣虛是因為精氣不足,就應該補精氣以生氣;如果精氣不足是因為氣虛,就應該補氣以生精。就像陽氣脫離了陰氣而散失,如果不補陰氣,怎麼能收回散失的氣?就像陽氣失去了火氣而衰敗,如果不補火氣,怎麼能使散落的陽氣恢復?這是陰陽相濟的妙用。

所以,善於補陽的,一定會從陰中求陽,這樣陽氣得到陰氣的幫助,就能順利生化;善於補陰的,一定會從陽中求陰,這樣陰氣得到陽氣的滋養,泉源就能不斷。因此,以精氣區分陰陽,那麼陰陽就不能分離;以寒熱區分陰陽,那麼陰陽就不能混淆。

這是陰陽邪正的離合。瞭解陰陽邪正的治法,就能使陰陽和諧,生機得到恢復。

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