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上 (4)
卷上 (4)
1.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君為主,臣為輔,佐為助,使為用,制方之原也。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病之法也。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宜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輔也;能授能令能合能分,佐之助也;或劫或開或擊或散,使之用也。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濡,除濕必滲者,逆則攻也。
治驚則平,治損須益,治留須攻,治堅須潰者,從則順也。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如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製大黃熱服之類是也。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如少陰病下利,服附子、乾薑不止者,白通加人尿、豬膽之類是也。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塞,如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龍骨、牡蠣之類是也。
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如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是也。反則異也,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至真大要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或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故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鹹苦鹽平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氣之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溫涼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鹽寒酸苦是也。《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故治病制方者,須本此說而推之。
白話文: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方劑組成以君藥為主,臣藥輔佐,佐藥協助,使藥為輔助之用,這是制定處方的基本原則。治療疾病的方法,則要根據病情採取攻、順、異、宜等不同的策略。「攻」指針對病邪;「順」指順應病情;「異」指反常之法;「宜」指適宜之法。 必須溫熱、必須寒涼、必須發散、必須收斂的藥物,是君藥的主要作用; 那些不能不明確、不能不授予、不能不行使的藥物,是臣藥的輔佐作用;那些能夠授予、能夠調控、能夠配合、能夠區分的藥物,是佐藥的輔助作用;那些或攻破、或疏通、或擊潰、或發散的藥物,是使藥的作用。
要驅除寒邪就必須用溫熱藥物;要驅除熱邪就必須用寒涼藥物;要治療燥症就必須用滋潤藥物;要治療濕邪就必須用利濕藥物,這就是「逆則攻」的原則。
治療驚悸要使之平穩,治療損傷要補充元氣,治療病邪停滯要積極攻治,治療堅硬腫塊要使其潰散,這就是「從則順」的原則。
熱病使用寒涼藥物,但寒涼藥物卻能引導寒邪攻克熱邪,這種情況也可能出現發熱的現象,例如陽明病發熱、大便秘結,就可用大承氣湯、酒製大黃等熱性藥物治療。寒病使用溫熱藥物,但溫熱藥物卻能引導熱性藥物去寒邪,這種情況也可能出現寒象,例如少陰病下痢,服用附子、乾薑卻止不住,則可用白通加人尿、豬膽等藥物治療。
閉塞不通的病症使用通利藥物,但通利藥物卻可能導致病情加劇而更為閉塞,例如胸悶煩躁、小便不利,就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等藥物治療。不通暢的病症使用收澀藥物,但收澀藥物卻可能導致病情好轉而更為通暢,例如太陽中風下痢,心下痞硬,就可用十棗湯等藥物治療。這就是「反則異」的原則,治療遠處病症用量大,治療近處病症用量小;治療主要病症用藥緩和,治療次要病症用藥迅速。
「正則宜」指符合病情,應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至真要大論》中說:辛甘發散屬陽,酸苦瀉下屬陰;淡味滲泄屬陽,鹹味瀉下屬陰。這六種藥味,或收斂或發散,或緩和或迅速,或燥或潤,或軟或堅,或根據病情需要而使用,調理人體氣機使之平衡。因此,味道平和的藥物屬陰中之陽,藥性平和則通利,如鹹、苦、淡等味;氣味厚重的藥物屬陽中之陽,氣味厚重則發熱,如辛甘溫熱藥物;氣味平和的藥物屬陰中之陽,氣味平和則發泄,如辛甘淡平溫涼藥物;味道厚重的藥物屬陰中之陰,味道厚重則瀉下,如鹹寒酸苦藥物。《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往低處流,火往高處燒,雲追隨龍,風追隨虎。聖人有所作為,萬物皆能看見,來自天的則趨向高處,來自地的則趨向低處,萬物皆各從其類。因此,治療疾病和制定處方,都必須根據這些原理來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