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上 (5)
卷上 (5)
1. 吐汗下該盡治法論
人身不過表裡,氣血不過虛實。良工先治其實,後治其虛;粗工或治虛,或治實;謬工則虛虛實實;惟庸工但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不省悟,此余所以著三法也。夫病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內生,皆邪氣也。邪氣中人,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留之輕則久而自盡,甚則久而不已,更甚則暴死矣。
若不去邪,先以補劑,是盜未出門,而先修室宇,正氣未勝,而邪氣已橫鶩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耳。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氣,而元氣自復也。《素問》一書,言辛甘發散滲淡為陽,酸苦湧泄為陰,發散歸於汗,湧歸於吐,泄歸於下,滲歸解表,解表同於汗,泄利便同於下,殊不言補。
所謂補者,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發腠理,致津液通血氣而已。非今人所謂用溫燥邪僻之補也,蓋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則五穀果菜肉皆補也。又當辨其所宜,使無偏傾可也。若以藥為補,雖甘草、人參,亦有偏勝之患,是故三法猶刑罰也,粱肉猶德政也。
治亂用刑,治治用德,理也。余用三法,常兼眾法,有按有蹺,有揃有導,有增減,有續止。醫者不得余法而反誣之,哀哉!如引痰、漉涎、取涕迫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針制、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發病多在於上。
地之六氣,霧露雨雪水泥,發病多在於下。酸苦甘辛鹹淡,發病多在於中。發病者三,出病亦三。風寒之邪,結搏於皮膚之間,滯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痛麻淋痹腫癢拘攣,皆可汗而去之。痰飲宿食,在胸膈,發為諸病,皆可湧而去之。寒熱痼冷火熱,客下焦,發為諸病,皆可泄而出之。
吐中有散,下中有補,經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人體不過是表裡,氣血也不過是虛實。高明的醫生先治其根本的實證,再治其虛證;粗心的醫生可能只治虛或只治實;錯誤的醫生則虛實夾雜,胡亂治療;而庸醫只會盲目進補,不敢治療根本的實證。世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才寫下這三種治療方法。
疾病並非人體本來就有的,或是由外侵入,或是由內生發,都是邪氣作祟。邪氣入侵人體,去除它就可以了,難道要留著它嗎?留著它,輕則久而久之自行消退,嚴重則久治不癒,更甚者還會暴斃。
如果不去除邪氣,就先用補藥,這就好比賊還沒出門,就先修繕房屋;正氣尚未恢復,邪氣卻已經橫行霸道了。只有脈象虛弱,沒有邪氣和積滯的人,才能考慮進補。其他疾病,都應該先用這三種方法攻邪,元氣自然會恢復。《素問》一書,講述辛甘發散、滲淡屬陽,酸苦湧泄屬陰,發散歸於汗,湧歸於吐,泄歸於下,滲歸於解表,解表同於汗,泄利便同於下,卻從未提及補法。
所謂的補法,是指辛味補肝,鹹味補心,甘味補腎,酸味補脾,苦味補肺,這些藥物之間互相配合,如同君臣佐使一樣,都是為了疏通腠理,使津液通暢,氣血運行順利而已。這不是現在人所說的溫燥、邪僻的補法,其實草木都能治病,病好了之後,五穀、果蔬、肉類都能起到補益的作用。還要根據病人的情況,辨別適合的補益方法,避免偏頗。即使是像甘草、人參這樣的藥物,如果使用不當,也會有偏勝的弊端,所以這三種方法如同刑罰,而滋補則如同德政。
治理亂世需要刑罰,治理太平需要德政,這是道理。我所用的三種方法,常常會配合其他的治療方法,或輕或重,或緩或急,或增或減,或續或止。醫生們如果不理解我的方法,反而誣蔑它,真是可悲!例如,引導痰液、清除涎液、吸取鼻涕、催淚等,凡是向上走的,都屬於吐法;薰蒸、清洗、熨燙、針灸、砭石、導引、按摩等,凡是解表的,都屬於汗法;催生、催乳、消積、利水、破瘀、瀉氣等,凡是向下走的,都屬於下法。
天上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致病大多在上焦;地上的六氣,霧露雨雪水泥,致病大多在下焦;酸苦甘辛鹹淡,致病大多在中焦。致病有三種,治病也同樣有三種。風寒邪氣,結聚在皮膚之間,滯留在經絡之內,久留不去,就會產生疼痛、麻木、痺痛、腫脹、瘙癢、拘攣等症狀,都可以用汗法去除。痰飲、宿食,停留在胸膈,導致各種疾病,都可以用吐法去除。寒熱、痼冷、火熱,客居在下焦,導致各種疾病,都可以用下法去除。
吐法中有散邪的,下法中有補益的,經書上說知道其要領,一句話就能說完,這就是這個意思。
2. 補瀉當分緩急有無說
經言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句為治病之大關。其詞甚顯,其義甚微,敢為詳辨。蓋實言邪氣實,宜瀉也;虛言正氣虛,宜補也。凡邪正相搏而為病,則邪實正虛,皆可言也。故主瀉者,則曰邪氣盛則實,當瀉也;主補者,則曰精氣奪則虛,當補也。各執一詞,毫無確據,藉口文飾,孰得言非,是以至精之訓,反釀莫大之害。
不知理之所在,必有不可移易者,奈醫者不能察耳。余請析之為四,孰緩孰急,其有其無也。無虛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遠,留則生變也;多虛者,急在正氣,培之不早,臨期無濟也;微虛微實者,亦治其實,可一掃而除也;甚虛甚實者,所畏在虛,但固守根本。以先為己之不可勝,則邪無不退矣。
二虛一實者,兼其實,開其一面也。二實一虛者,兼其虛,防生不測也。總之,實而誤補,固必增邪,猶或可救;虛而誤攻,真氣忽去,勢必難回,此虛實之緩急,不可不思也。所謂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凡風寒暑濕燥火,皆能增邪,邪之在表在裡在臟在腑,必有所居,求得其本而直取之。
此所謂有,有則邪氣之實也,若非六氣之邪而病出之陰,則皆情欲以傷內,勞倦以傷外,似邪非邪,似實非實。此所謂無,無則病在元氣也。不明虛實有無之人,必致以逆為從,以標為本,絕人長命,可不慎哉!
白話文:
補瀉當分緩急有無說
古籍中提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兩句話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但其意義深奧。所謂「實」,是指邪氣盛,應該瀉;所謂「虛」,是指正氣虛,應該補。疾病產生是邪正之氣互相搏鬥的結果,因此邪實正虛都可能存在。
然而,有些人只抓住「邪氣盛則實,當瀉」或「精氣奪則虛,當補」一句話,便斷然施治,缺乏判斷,以致於原本精妙的醫理反而造成巨大的危害。
要正確判斷,必須仔細分析虛實的程度和緩急輕重,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
一、無虛者: 邪氣盛,應迅速去除邪氣,以免病情變化。
二、多虛者: 正氣極度虛弱,應及早培補正氣,否則臨危無力。
三、微虛微實者: 以治療邪氣為主,迅速清除邪氣即可。
四、甚虛甚實者: 應以保護正氣為重,鞏固根本,讓正氣充足,邪氣自然消退。
此外,還有兩種特殊情況:
一、二虛一實者: 治療時要兼顧邪氣,但應以疏通邪氣的途徑為主。
二、二實一虛者: 治療時要兼顧正氣,重點在於預防意外的發生。
總而言之,如果誤把虛證當實證而補,雖然可能還有救治的機會,但誤把實證當虛證而攻,則會損傷元氣,難以挽回。因此,必須仔細考慮虛實的緩急輕重。
所謂「有無」,是指邪氣的有無。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以及情志內傷、勞倦外傷等,都會導致疾病。這些邪氣在表在裡,在臟在腑,都有其所在的位置,要找到邪氣的根源,對症下藥。
「有」指的是邪氣的實證;「無」指的是病根在元氣,而非外邪入侵。如果不明白虛實有無,就會本末倒置,治標不治本,最終危及生命,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