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因病似虛因虛致病論

萬病不出乎虛實兩端,萬方不越乎補瀉二法。顧治實之法,猶易知易行,姑置弗論。惟是治虛之法,自古難之。世運日衰,元氣日薄,虛病日眾,方書日繁,而治法日誤,何歟?良由誤於因病似虛,因虛致病之分耳,請得論之。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脫離不了虛實兩種狀態,所有治療方法也都離不開補虛瀉實兩種原則。考慮到治療實症的方法相對簡單易行,姑且暫時不討論。但是,治療虛症的方法自古以來就十分困難。隨著時代的衰落,元氣逐漸虧損,患有虛症的人越來越多,治療方法的書籍也越來越多,但治法卻越來越錯誤。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在於誤解了因病而虛和因虛致病的區別。下面請我來討論一下。

所謂因病似虛者,其人本無他恙,或感六淫之邪,或傷飲食之積,或為情志怫鬱,或為氣血瘀留,以致精神昏昧,頭目昏花,懶於言語,倦於動作,口中無味,面目痿黃,氣短脈沉,厥冷泄瀉,種種見證,羸狀雖彰,而鬱邪內固。病者每多不謹於恆,無不以虛自據,而畏攻畏涼,傍人但執外見之形,無不指其虛而勸補。

白話文:

所謂因病看起來像虛症的人,他們原本身體沒有其他病症,可能是受到六種外邪侵襲,或是因為飲食過度造成積滯,或是因為情緒鬱悶,或是因為氣血瘀阻,導致精神恍惚,頭暈眼花,懶得說話,行動疲倦,口中沒有味道,面容蠟黃,氣短脈弱,手腳冰涼,腹瀉等症狀。雖然這些表現看起來很虛弱,但實際上是內部有鬱結之邪氣。

這些病人往往不注意保養,都認為自己是虛症,害怕進補攻伐的藥物,也害怕寒涼的藥物。旁人只看他們外表的虛弱,都認為是虛症,勸他們進補。

醫者復多不明標本,專聽陳言病源,輒投補劑。即有明者,知其因病似虛,而又首鼠兩端,恐遭疑訕,遷延時日,坐失機宜,邪得補而愈甚,積得補而愈深。怫鬱者,解散靡從;瘀留者,滋蔓益甚,又安知此病之所為,非虛之所致也?苟非先去其病,安能即療其虛。譬之城池失守,而寇盜得以乘之,乃不事驅攘,惟汲汲於增墉置陴,終當劫資燔舍,斬關排䟾而後已。

白話文:

許多醫生都不太清楚病症的輕重緩急,只會根據老套的病因論斷,總是開補藥。即使有明理的醫生,知道病因像是虛症,卻又猶豫不決,害怕遭到質疑和譏諷,拖延時間,錯失最佳時機,邪氣因為進補而更加嚴重,積聚下來也會更深沉。鬱悶的症狀,發散治療效果不彰;瘀血阻滯的現象,滋養治療反而更加嚴重。又怎麼能知道這種病的成因,不是虛症所致呢?如果不能先治好病,又怎麼能立刻治療虛症。這就好比城池失守,敵人可以趁機入侵,卻不去驅趕,只忙著加高城牆和設置砲臺,最後只能被敵人搶走財產、燒毀房屋,攻破關卡、排開陣勢後才罷手。

亦何益於事哉?故曰:因病似虛者,病為本而虛為標,治本而標自己,與其畏虛而釀成不可起之病,孰若去病而猶冀有可補之虛也,倘有以養正則邪自去,君子進則小人退之說為喻,是故大虛之中兼有實者論也。若夫因病似虛之不可補,又如一齊眾楚,雖進君子之藥,轉為小人進之用矣。

白話文:

這樣做治療有什麼用呢?所以說:因病看上去像虛弱,但疾病纔是根本,虛弱只是表象,應治療根本,表象自然會好。與其畏懼虛弱而釀成不可治癒的疾病,不如先祛除疾病,而後再期望補益虛弱。假如有以養護正氣則邪氣自消,君子進步則小人退步的說法為例,因此,極度虛弱中也有兼有實症的情況。但是,因病看上去像虛弱而不能補益,就好像楚國滅亡後,縱使有君子之藥也變成小人的進身之階了。

所謂因虛致病者,其人先天之賦稟素弱,後天之調養復乖。或縱欲而傷精,或心苦而神耗,或處境有凍餒勞役,或任情有驕姿宴安。精傷者,腎曠其作強之官。神耗者,心失其君主之用。形寒飲冷傷肺,飢飽勞役傷脾,貧賤者多有之;大怒逆氣傷肝,醇醴厚味傷胃,富貴者多有之。

白話文:

所謂因為身體虛弱而生病的人,先天遺傳的體質就很差,後天的調養也出了問題。有的縱慾過度而損傷精氣,有的勞心過度而耗損精神,有的生活環境寒冷、飢餓或勞累過度,有的放縱自己的慾望,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精氣損傷的人,腎臟這個強盛的器官就會失職。精神耗損的人,心臟這個君主一樣的器官就會失去作用。寒氣、寒涼的飲食會損傷肺,飢餓、飽食或勞累過度會損傷脾,貧賤的人多半會有這些問題;大怒發火、逆氣上行會損傷肝臟,醇酒厚味會損傷胃,富貴的人多半會有這些問題。

內藏既傷,外患易作,以致陽虛惡寒,陰虛惡熱,上氣喘滿,脅脹腹膨,前後不通,躁擾悶亂,飲食不入,脈大無根,種種形證,虛而類實。雖肌肉未脫,而神宰消亡,即起居如常,而患端萌伏。然變證百出,本乎一虛,於此應補之際,而病人旁人轉生疑慮,或謂外邪未散,或謂內積未除。欲補陰,畏寒涼之傷脾;欲補陽,畏燥熱之助火,加之以無斷之醫,遷就苟合幸試圖功。

白話文:

當內在器官受損時,很容易受到外部病邪的侵襲,導致陽氣不足而怕冷,陰氣不足而怕熱,上半身氣息不順、胸腔發滿,兩側胸部和腹部都感到發緊發帳,上下不通氣,精神焦燥不安、心神混亂,食慾不振,脈象洪大而且無力,各種症狀表現都屬於氣血不足但又類似氣血充足的狀態。雖然肌肉沒有消瘦,但精神意識已經衰退,即使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但疾病的根源已經隱藏在體內。由於正氣不足,各種變證會不斷出現,但根本原因都在於氣血不足,此時應該進行補氣血的治療,但病人和家屬往往會產生疑慮,有的認為外邪尚未散盡,有的認為體內積聚的病邪尚未清除。想要滋補陰氣,又擔心寒涼藥物會傷及消化系統;想要滋補陽氣,又擔心燥熱藥物會助長體內熱火,再加上一些醫術不精的醫生,為了迎合病人,採取投機取巧的治療方法。

殊不知此病之所為,皆虛之所致也!苟不專治其虛,安能分治其實。譬之旱澇相仍,四民失業,盜賊因而蜂起,使非眚災施赦,發粟賑貧,而猶以徵朱為事,恐朱之則不可勝朱,盜賊未靖而元氣益受困矣。故曰:因虛致病者,虛為本而病為標,亦治本而標自己,與其去病而虛不可保,毋寧補虛而病可漸除。

白話文:

殊不知這種疾病的根源,全都是虛弱引起的!如果不能專門治療虛弱,怎麼能區分治療實際的疾病呢?就好像乾旱和水災交替發生,百姓失業,盜賊因此蜂起,如果不發放賑災糧食,赦免罪行,而仍然專注於徵收稅賦,恐怕應徵的稅賦多得應付不來,盜賊問題還沒解決,元氣就會更加虛弱。所以說:由於虛弱而導致疾病的,虛弱是根本,疾病是標誌,也應治療根本,而標誌便會自己消失。與其去除疾病而虛弱得無法保證,不如補虛而疾病就能逐漸消除。

倘醫者徒知應補,而又不別夫營衛陰陽逆從反正,陽虛而補陰,則如水益深;陰虛而補陽,則如火益熱,猶之因病似虛之法,而治因虛致病之訛也。辨此二者,則虛證治之斯易,又何有方書日眾,治法日誤之慮哉!

白話文:

如果醫生只懂得補充,而不區分營衛陰陽的順逆正反,陽虛了卻補陰,就好像水越補越多;陰虛了卻補陽,就好像火越補越熱。這如同犯了把因病似虛的方法,用來治療因虛致病的錯誤。只要能區分這兩者,那麼虛症的治療就會簡單了,又何必擔心醫書越來越多,治療方法越來越錯誤呢!

2. 中風五派異同論

中風暴僕癱瘓等證,古昔所論,皆為外中風寒有餘之證,而用大小續命八方等湯,辛熱疏散之藥。及劉河間出,以為中風癱瘓者,非肝之風實,亦非外中之風邪,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亦由喜怒憂恐驚,五志過極,皆為熱甚。

白話文:

古代談論中風、半身不遂等症,都認為是外來寒風邪氣過盛,需要用辛熱疏散藥物,如大小續命八方等湯劑。但到了劉河間出現後,認為中風癱瘓不是肝風實證,也不是外來風邪,而是由於生活起居不節,導致心火亢盛,腎水虧虛,失去制約作用。這樣一來,陰虛陽盛,熱氣鬱結,心神昏迷,筋骨不用,最終突然昏倒失去知覺。同時,喜怒憂恐驚等情緒過於激動,也會導致熱氣太盛。

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至東垣則又云:中風非風,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所致。然亦有賊風襲虛而中風者,有三焉:中府者,病在表,多著四肢,故肢節廢;中臟者,病在裡,多滯九竅,故性命危;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故口眼喎斜。丹溪則論之曰:諸書則謂外中風邪,惟劉河間作將息失宜,水火不濟,極是。

白話文:

一般說來,風氣是指末梢的現象而非根本原因。到了東垣(李杲)時代,又說:「中風不是風邪引起的,而是人體正氣(本氣)的疾病。人過了四十歲,正氣逐漸衰弱時,如果因為憂鬱、喜樂、憤怒等情緒,導致正氣受傷,就容易罹患中風。年輕的時候,不太會有這個問題。要是肥胖的人偶爾會中風,也是因為身體肥碩而正氣衰弱所導致的。」

然而,也有可能是惡毒的風邪趁虛入侵而引發中風,這類中風有以下三種:

  1. 中府:病症在體表,多見於四肢,因此四肢癱廢。

  2. 中臟:病症在體內,多會影響九竅(頭、面、耳、目、口、鼻),因此性命堪憂。

  3. 中血脈:病症介於體表和體內之間,因此會出現口眼歪斜的症狀。

丹溪(朱震亨)則討論道:「其他醫書都認為中風是由於體外風邪入侵,只有劉河間(劉完素)提出的『將息失宜,水火不濟』是最正確的解釋。」

若真中風邪,則東垣中腑中臟中經之說甚好,然地有不同,西北氣寒,真為風所中者有之。東南氣溫,皆是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耳。有血虛,有氣虛。血虛者,左手足不仁;氣虛者,右手足不仁。此三子之論,異於古說者也。至王安道出,推河間;東垣非風之說,丹溪濕痰之言,遂以古論為真風。

白話文:

如果真的受了風寒,那麼東垣中腑中臟中經的說法很好。但是各地氣候不同,西北地方氣候寒冷,真正受風寒所傷的人確實存在。東南地方氣候溫暖,大多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所致。患者有血虛和氣虛之分。血虛的人,左邊手腳不受控制;氣虛的人,右邊手腳不受控制。這三位醫家的論述,與古代的說法不同。到了王安道的年代,推崇河間的說法;東垣否定了風寒的說法;丹溪則認為是濕痰所致,於是就用古代的理論來說明真正的風寒。

三子論為類風,愚竊有疑焉。夫河間既曰中風非風,又曰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就風末言則有風存之意,及用防風通聖,藥品雖瀉火而實以治風。東垣既曰中風,何又辨有三中之異?及致詳於治風之法,丹溪既云濕生痰熱,而何以又曰生風,予因知皆未嘗外於風,今別之為類風者,又何足以盡三子之旨乎?予考六經中善行數變者,莫如風也。挾寒而為風寒,挾暑而為風暑,燥為風燥,濕為風濕,兼熱則成火兼鬱則類氣。

白話文:

對於三子論述的類風濕,我冒昧提出一些疑惑。張元素曾說:「中風」並不是風病,又說:「風」是表象,忽略了病症的根源。從風病的表象來看,似乎存在風邪,但使用防風、通聖等藥物,雖然能瀉火,但實際上是在治療風邪。劉完素既然說:「中風」,為什麼又區分「中風」類型的不同?並且詳細闡述了治療風邪的方法。朱震亨既說:「濕氣」會產生痰熱,為什麼又說會產生「風」?我因此明白,這些醫師的學說並未脫離風邪的範疇。如今區分為「類風濕」,又怎能完全體現三子的論點呢?我研究《內經》發現,其中最擅長變化的是「風」:夾雜寒氣就成為「風寒」,夾雜暑氣就成為「風暑」,夾雜燥氣就成為「風燥」,夾雜濕氣就成為「風濕」,夾雜熱氣就會轉化為「火」,夾雜鬱氣就會類似「氣滯」的症狀。

古昔類風止作風寒,而不及招風取中之因,冷熱虛實之變,有非辛熱之可通治。故諸子之論,各明其因也。所謂非風者,是矯飾之辭耳,何則。凡外邪之中人,皆由氣體先虛。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且古之通稱風從汗散,而不審虛極者,難施辛散之藥,恐泄其真氣,愈虛其虛,是以東垣發氣本之論。俾學者知風因虛而中,當分虛實以治。

白話文:

古代醫家認為風寒引起的關節疼痛只是表象,而沒有探究招致風寒的根本原因和虛實冷熱的變化,這種單純用驅風散寒藥物治療的方法是不全面的。因此,各家醫論都在強調風寒的成因不同。

所謂的「非風」之說,只是矯飾之辭。為什麼呢?因為外邪侵襲人體,都是氣虛所致。古書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必定是氣虛的地方。」而且,古人普遍認為風寒之邪從表透入體內,但沒有意識到,對於體虛極度的人來說,難以施用辛散祛風的藥物,因為這會損傷元氣,使虛弱的體質更加虛弱。因此,東垣先生提出「氣本」理論,讓醫者明白風寒是因虛弱而致,治療時應辨別虛實證型。

又風雖為涼氣,若因火熱自甚,肝風燥動,腠理疏豁,風乘熱中,從火為邪,豈可例用辛溫,是以出火熱之論。深知世俗止知風末,而不知有火邪之本也。又東南二地,素鮮烈風寒,雖風不易中,間有中者,悉皆火熱內盛,因虛而致。非若北地常有大風甚寒,人體略虛,衣或單薄,純被風寒逼中也。

白話文:

雖然風通常是涼氣,但如果因為火氣過盛,導致肝火旺盛,毛孔疏鬆,風就會乘虛而入,與火熱相結合,形成邪氣。在這種情況下,豈能一味使用辛溫之藥?所以,我提出「出火熱」的論點。很多人只知道風邪,卻不知道火邪的根源。而且,東南兩個地區,本來就很少有大風寒,即使偶爾有風,也會因為體內火熱過盛而誘發,通常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這與北方常有狂風寒凍不同,北方的人體質相對強壯,衣服也比較厚,通常是被風寒直接侵襲。

是以丹溪深韙河間之說,以西北真為風所中者有之。東南之人,多由痰熱生風也。風本無意中人,人自取於風也。故風本一邪,有內外出入寒熱虛實之異,諸子各摛精論,何嘗外於真風,而別為類風哉。但當以古論為風寒邪實外至之證,是天致病於人也。三子論為痰熱氣虛內致之因,是人取病於天也。

本乎外者,內輕而外重,取法於古;因於內者,內重而外輕,始從三子定中風論。

白話文:

因此,丹溪深研河間之說,發現西北地區的人的確有因受風邪而得病的。而東南地區的人,則多因痰熱生風而得病。風原本不會主動侵襲人體,都是因為人自己引來了風邪。所以風這種邪氣,有內外、進出、寒熱、虛實之分。諸子(指前人)各抒己見,並未脫離風邪的本質,而另立類風之說。只應將古人的論述視為風寒邪實由外而至的證據,這是自然因素致病於人。而三位醫家(指朱震亨、張景嶽、王肯堂)的論點是痰熱氣虛由內致病,這是人自己造成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