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上 (6)
卷上 (6)
1. 推《內經》不宜主旺氣說
經言治其旺氣者,謂病有陰陽,氣有盛衰,旺則治之反甚。如陽盛陰衰者,陰虛火旺也,治之者,不知補陰以配陽,而專用苦寒治火之旺,豈知苦寒皆沉降,沉降則亡陰,陰愈亡則火愈盛,故服寒反熱者,陰虛不宜降也。又如陽衰陰盛者,氣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補陽以消陰,則寒愈甚,故服熱反寒者,陽虛不宜耗也。又如夏令本熱,而伏陰在內,故多中寒,冬令本寒,而伏陽在內,故多內熱。
設不知此,而必欲用寒於夏,治火之旺;用熱於冬,治寒之旺;則有中寒隔陽者,服寒反熱;中熱隔寒者,服熱反寒矣,是皆治旺之謂,而病之所以反也。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治療旺盛的氣,指的是疾病有陰陽之分,氣也有盛衰之變,氣旺盛時治療方法反而要相反。例如,陽盛陰衰(陰虛火旺),治療時若不懂得補益陰氣來平衡陽氣,而只用苦寒藥物來治火旺,卻不知道苦寒藥性都向下沉降,沉降則會耗損陰氣,陰氣愈耗損,火氣反而愈盛,所以服用寒涼藥物反而更熱,這是因為陰虛的情況下不宜再降其氣。又例如,陽衰陰盛(氣弱生寒),治療時若不懂得補益陽氣來消除陰寒,則寒邪會更盛,所以服用溫熱藥物反而更冷,這是因為陽虛的情況下不宜再耗損其氣。再例如,夏天本來就熱,但體內可能潛藏陰寒,所以容易出現中寒;冬天本來就冷,但體內可能潛藏陽熱,所以容易出現內熱。
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夏天一定要用寒涼之法治療火旺,冬天一定要用溫熱之法治療寒盛,那麼就會出現中寒阻礙陽氣者,服用寒涼藥物反而更熱;中熱阻礙陰寒者,服用溫熱藥物反而更冷的現象。這些都是治療旺盛之氣的錯誤方法,導致病情反而加重。
2. 陽有餘陰不足論
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在天地則該萬物而言,在人身則該一體而言,非直指氣為陽而血為陰也。經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正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也。姑以治法兼證論之曰:氣虛者,氣中之陰虛也,治法以四君子湯,補氣中之陰;曰血虛者,血中之陰虛也,治法以四物湯,補血中之陰;曰陽虛者,心經之元陽虛也,病多惡寒,責其無火,治法以補氣藥中加桂,甚則三建中湯、正陽散之類;曰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病多壯熱,責其無水,治法以補血藥中加知柏等藥,或大補陰丸、滋陰地黃丸之類。夫真元極衰之候,初不可服桂、附等藥,恐反助火而爍真陰。
元陽虛脫之軀,亦不可投芎、苓等辛散淡滲之劑,恐反開腠理而泄其氣。昧者謂氣虛即陽虛,止宜用四君,斷不可服芎、苓之屬。血虛即陰虛,止宜用四物,切不可用參、耆之屬。殊不知血脫補氣,昔賢之治法也。惟真陰虛極,將為勞蒸咳嗽,必用參、耆,恐肺熱傷肺,不能抵當,而反益其病,可勿泥也。
白話文:
陽氣通常充盈,陰氣通常不足,這在天地萬物和人體都是如此,並不是單指氣為陽、血為陰這麼簡單。經書上說:「陽中包含陰,陰中包含陽」,也就是說,單獨的陽氣不能生長,單獨的陰氣也不能繁盛。
現在從治療方法和病症來討論:氣虛,是指氣中陰氣不足,治療方法是用四君子湯來補充氣中的陰氣;血虛,是指血中陰氣不足,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來補充血中的陰氣;陽虛,是指心經的元陽不足,病人常怕冷,是因為缺乏陽氣,治療方法是在補氣的藥物中加入桂枝,情況嚴重則使用三建中湯、正陽散等藥;陰虛,是指腎臟中的真陰不足,病人常發高燒,是因為缺乏陰液,治療方法是在補血的藥物中加入知母、柏子仁等藥物,或者使用大補陰丸、滋陰地黃丸等藥物。
真元極度衰弱的時候,一開始不能服用桂枝、附子等藥物,以免反而助長火氣,損傷真陰。
元陽虛脫的人,也不能服用芎藭、茯苓等辛散、淡滲的藥物,以免反而打開皮膚毛孔,散失元氣。
一些不明事理的人認為氣虛就是陽虛,只應該用四君子湯,絕對不能服用芎藭、茯苓之類的藥物;血虛就是陰虛,只應該用四物湯,絕對不能用人參、黃耆之類的藥物。殊不知,在血虛的情況下補充氣血,是古代醫家常用的治療方法。只有真陰極度虛弱,將要導致勞嗽(勞累引起的咳嗽)時,才需要用人參、黃耆,因為肺熱傷肺,身體抵抗力不足,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不能死板地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