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咳嗽要論

咳嗽必由於肺。而《內經》則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是不獨在肺矣。蓋痰有內傷外感之分,故自肺而傳及五臟者有之,自五臟而傳及於肺者亦有之。如風寒暑濕傷於外,則必先中於皮毛,皮毛為肺之合,而受刑不解,此則自肺而復傳於諸臟也。勞欲情志傷於內,則臟氣更傷,先由陰分而病及上焦,此則自臟而傳於肺也。

白話文:

咳嗽必定是因為肺部問題。但是《內經》說:五臟六腑都可以讓人咳嗽,所以不只是肺部造成的。這是因為痰液可以區分為內傷和外感,所以有些從肺部傳到五臟六腑,有些則從五臟六腑傳到肺部。例如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必定會先通過皮膚毛髮侵入,皮膚毛髮與肺相合,如果外邪受阻無法排除,就會從肺部傳播到其他臟腑。此外,過度勞累、情緒波動等內在因素也會傷身,導致臟氣受損,先從陰分器官開始發病,並往上傳染到上焦,這樣就從臟腑傳播到肺部了。

但自表而入者,其病在陽,故必自表而出之。治法宜辛宜溫,求其屬而散去外邪。則肺氣清而咳自愈矣。自內而生者,傷於陰也,陰虛於下,則陽浮於上,水涸金枯,則肺苦於燥,肺燥則癢,癢則咳不能已。治此者,宜甘以養陰,潤以養肺,使水壯氣復,而肺自寧也。大法治表邪者,藥不宜靜,靜則留滯不靜,久則必變生他病,故最忌寒涼收斂之劑。

白話文:

從體表侵入的病,病症在陽氣,所以必須從體表排出病氣。治療方法宜辛溫,根據病症選用中藥來驅散外來的邪氣。這樣,肺氣就會清肅,咳嗽自然會痊癒。從內部產生的病,是因陰氣受傷,下焦陰氣虛弱,導致上焦陽氣上盛,體液枯竭金氣衰弱,肺部便會感到乾澀,肺燥就會發癢,發癢就會咳嗽不止。治療這種病,宜用甘味藥滋養陰氣,潤澤藥養護肺部,使體液充足,氣血復甦,肺部自然就會安寧。治療表邪的大原則是,藥物不宜寒涼收斂。寒涼收斂的藥物會滯留邪氣,長久下去必定會轉化成其他疾病,所以最忌諱使用寒涼收斂的藥劑。

如五臟生成篇所云:肺欲辛者此也。治里證者,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寧,真陰不復。燥癢愈增,病必日甚,故最忌辛香助陽等劑。如宣明五氣篇所云: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者此也。然表者雖宜動,動以散邪,若形病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以和解。倘專於發散,恐肺益弱,腠理益疏,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

白話文:

《五臟生成篇》中說:肺喜歡辛辣的味道。治療內科病症時,藥物不宜過於刺激,否則虛火會難以平息,真陰無法恢復。這樣會導致瘙癢加重,病情惡化。因此,最忌諱使用辛香助陽的藥物。

《宣明五氣篇》中說:辛辣的食物走氣,所以氣病患者不宜多吃辛辣。然而,對於外證患者,適當刺激是有好處的,可以驅散邪氣。但對於氣血兩虛的患者,應當先補益正氣,再用和解之法。如果只顧著發散,可能會使肺氣更弱,腠理更疏鬆,邪氣乘虛而入,病情反而會加重。

治里者,雖宜靜以養陰,若命門火衰,不能歸元,則參、耆、桂、附,在所必用,否則氣不化水,終無補於陰也。至若因於火者宜清,因於濕者宜利,因痰者降其痰,因氣者理其氣。雖方書所載條目極多,求其病本,則惟風寒勞損二者居其八九。風寒者責在陽實,勞損者責在陰虛,此咳證之綱領,其他治標之法,亦不過隨其所見之證調之而已。

白話文:

治療咳嗽,雖然重要的是保持靜養來滋養陰氣,但如果命門火衰弱,無法回歸元氣,那麼就必須使用參、耆、桂、附等藥物。否則氣無法轉化為水,最終無法滋補陰氣。如果咳嗽是由於火熱引起的,則需要清熱;如果是由於濕氣引起的,則需要利濕;如果是由於痰液引起的,則需要化痰;如果是由於氣滯引起的,則需要理氣。儘管醫書中記載的疾病種類繁多,但追究其根本原因,風寒和勞損這兩項佔據了大多數(八九成)。風寒引起的咳嗽應著重於補陽固表,勞損引起的咳嗽應著重於養陰滋腎。這是治療咳嗽的綱領性原則,其他針對症狀的治療方法只是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調整而已。

至於老人久咳,則元氣既虛,本難全愈,多宜溫養脾肺,或兼治標,但保其不至羸困則善矣。觀者詳之。

2. 虛勞論

(天士改)

按《內經》之言虛勞,惟是氣血兩端,至《巢氏病源》始分五臟之勞,七情之傷,甚至分六極三十二蒸,本事方更分傳屍、鬼疰,至於九十九種,其鑿空附會,重見複出,固無論已,且使學者感於多歧,伊誰之咎乎?蓋以《內經》為式,第以脾腎分主氣血,約而該,確而可守也。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

白話文:

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虛勞是因為氣血兩虛造成的。到了《巢氏病源》,才開始將虛勞區分為五臟勞損和七情所傷。甚至進一步將其細分為六極三十二蒸。本事方又將其分為傳屍、鬼疰等,總共有九十九種。這些說法都是憑空臆測、強行附會,重複出現的現象固然不必細說,更會讓學習者因為解釋繁多而產生困惑。

其實,我們應該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將虛勞分為氣虛和血虛。這種分法簡潔明瞭,通俗易懂,便於遵循。人的虛弱,要不就是氣虛,要不就是血虛,五臟六腑沒有哪一個可以例外。

而獨居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屬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病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丹,金實水深,且土不陵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則腎愈安也。腎兼水火,腎安則火不挾肝上泛而凌土濕,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孫思邈云:補脾不如補腎。

白話文:

專注於脾腎的健康非常重要,因為水是萬物的源頭,而土是萬物的母親。脾腎這兩個臟器安康和諧,那麼全身都能得到調養,百病不生。脾臟具有土的特性,脾臟安康,那麼土就能變成金丹,腎水充足,且土不侵犯水,水在自己的位置上安然無恙,所以脾臟安康,腎臟也會更加安康。腎臟同時具有水火兩種特性,腎臟安康,那麼火氣就不會夾著肝氣向上浮動而侵犯脾臟的濕氣,火氣能滋養脾臟,運行並化生精微物質,所以腎臟安康,脾臟也會更加安康。孫思邈說:補脾還不如補腎。

許學士云:補腎不如補脾。兩先生深知二臟為生人之根本,又知二臟有相贊之功能,故其說似背,其旨實同也。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也,補中益氣湯是也。

白話文:

許學士曾說過:補腎不如補脾。兩位先生深知腎脾兩臟是生命的根本,而且它們具有相互支持的作用,所以他們的說法看似背道而馳,但實際上意思是一樣的。拯救腎臟疾病,一定要從陰血入手,血有滋潤作用,屬陰,主下降,如果不夠就會上升,需要收斂和抑制,像六味丸就是這樣的藥方。拯救脾臟疾病,一定要從陽氣入手,氣有溫煦作用,屬陽,主上升,如果不夠就會下陷,需要升陽舉陷,像補中益氣湯就是這樣的藥方。

近世治勞,專以四物湯加知、柏,不知血藥常滯,非痰多食少所宜;血藥常潤,久行必至滑腸。且知、柏性苦寒,能瀉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且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丹溪有言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勞證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矯其遍者,輒以桂、附為家常茶飯,此惟火衰者宜之。若氣血燥實之人,能無助火為害哉?大抵虛勞之證,疑難不少。

白話文:

最近治療勞疾,專門使用四物湯加入知母、柏子仁,卻不知道血藥常會滯留,不適合痰多食少的人。血藥經常潤濕,長期服用必然會導致滑腸。此外,知母、柏子仁性質苦寒,可以瀉除實火,雖然說是滋陰,但實際上卻會燥熱而損傷血液。而且苦味容易傷心,長期服用會加重心氣,反而會助長火氣,最終損害胃氣,這是不言而喻的。丹溪認為實火可以瀉,虛火可以補,但勞疾之火到底是虛火還是實火呢?瀉火是否可行呢?那些喜歡用辛溫藥物(如桂枝、附子)治療的人,往往把這些藥當作家常茶飯,這只適合火氣衰弱的人。如果氣血燥實的人服用,豈不是會助長火氣,帶來危害嗎?總之,虛勞的證型有許多值得懷疑和探討的地方。

如補脾補肺,法當兼行,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礙脾,補脾則礙肺,惟熱燥而甚。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之藥不可厥也。倘虛羸而甚,食少瀉多者,雖喘嗽不寧,但以補脾為急,而潤肺之藥宜戒矣。常見勞證之死,多死於泄瀉。泄瀉之因,多因於清潤,司命者,能不為之兢兢耶?又如補腎補脾,法當兼行,然方欲以甘寒補腎,其人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其人陰陽,又恐愈耗其水。兩考衡量,而較重脾者,以脾土上交於心,下交於腎也。

白話文:

就像補脾和補肺一樣,方法應該同時進行。但是,脾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肺喜歡清涼滋潤的環境。如果只養肺,就會影響脾;如果只補脾,就會影響肺。只有那些體質燥熱、飲食不節的人,才需要優先滋潤肺部,但也不能完全放棄補脾。而對於那些體質虛弱、飲食少、腹瀉多的人,即使有喘咳的問題,也應該優先補脾,暫停滋潤肺部的藥物。在臨牀上常見因勞累而生病的人,很多都是死於腹瀉。腹瀉的原因大多是過於滋潤。因此,醫師在治療時應該特別小心。再比如,補腎和補脾也應該同時進行。但是,如果想要用甘味寒性的藥物來補腎,患者卻飲食減少,又擔心不利於脾;如果想要用辛味溫熱的藥物來補脾,患者又陰陽失衡,又擔心會進一步耗傷腎中的精氣。經過反覆權衡,如果患者的脾胃狀況較差,應該優先補脾,因為脾胃是連接心腎的樞紐。

若腎大虛而勢危篤,又不可拘執,當隨時參活法耳。前哲有言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而火熄,毋汲汲於清心,可謂洞達《內經》之旨,深窺根本之治者也。

白話文:

如果腎氣極度虛弱,病情危急,就不能拘泥於固定的療法,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應變的治療方法。前人說過,脾胃強健則肺金得到滋養,不要一味地保護肺;腎水旺盛則心火下降,不用過於急於清心。這可謂透徹理解了《內經》的要義,深入掌握了治療根本的方法。

3. 吐血三要論

凡治吐血宜降氣,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何謂宜降氣不宜降火也?氣有餘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濫出上竊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

白話文:

治療吐血時應該順氣,而不是降火;應該讓血液運行,而不是止血;應該滋補肝臟,而不是損傷肝臟。為什麼說應該順氣而不應該降火?氣過剩了就會變成火,氣順了火就會降,火降了氣就不會往上升,血液隨著氣而運行,就不會過度上升亂竄而造成吐血的毛病了。降火一定會用寒涼的藥物,反倒會損傷胃氣,胃氣受損,就不能統領血液,血液就更不能歸於經絡了。現在治療吐血的人,最大的問題有兩個。

一則專用寒涼,如芩、連、山梔、青黛柿餅灰,四物湯加知、柏之類,往往傷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以致肺熱,使肺愈傷,咳逆愈甚。亦有用參而獲效者,此是氣虛嗽咳,氣屬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炙甘草制肝,枇杷葉、麥冬、橘紅、貝母、薄荷清肺,米仁、山藥養脾,韭菜降香蘇子下氣,青蒿鱉甲銀柴胡地骨皮補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地黃、山萸、枸杞、牛膝補腎,此屢試輒驗之方。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不效。

白話文:

只專門使用寒涼藥物,如黃芩、黃連、山梔、青黛、柿餅灰,以及四物湯加上知母、柏子等藥材,經常會傷及脾臟,導致腹瀉,甚至危及生命。只專門使用人參,會導致肺部過熱,使肺部更加受損,咳嗽喘息更加嚴重。也有使用人參有效的情況,這種情況是氣虛咳嗽,氣屬陽性,不是因為陰虛火旺導致的,但這種情況很少見,大概一百個病人中只有一個。適合使用白芍、炙甘草調養肝臟,枇杷葉、麥冬、橘紅、貝母、薄荷清肺,米仁、山藥健脾,韭菜、降香、蘇子平息氣逆,青蒿、鱉甲、銀柴胡、地骨皮滋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地黃、山萸、枸杞、牛膝補腎的方劑。這個方劑屢試屢驗,但滋補陰氣不能速成,需要長期服用纔有效。

病家欲速其功,醫者張皇無主,百藥雜試,以致隕命,覆轍相尋而不悟,悲夫!何謂宜行血不宜止血也?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夫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故降氣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求止而自止矣。若有意止血則血凝。血凝則必發熱惡食,及胸脅痛,病日沉痼矣!何謂宜補肝不宜伐肝也?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

白話文:

患者急於求成,醫生慌亂無策,胡亂嘗試各種藥物,導致患者死亡,歷史上一錯再錯,令人惋惜!什麼叫應該行血而不應該止血?血液不運行於經絡,是因為氣逆衝上而堵塞了。血液得熱則運行,得寒則凝固,所以降氣行血,血液就會運行於經絡,不用想辦法止血,自然而然就會止住。如果刻意止血,血液就會凝固。血液凝固就一定會發熱、厭惡食物,以及胸脅疼痛,病情會一天天加重!什麼叫應該補肝而不應該伐肝?經書上說:五臟,藏精氣而不瀉漏。肝是將軍之官,負責儲藏血液。

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此三者,乃余獨得之要,當為斯世告之。

白話文:

吐血是因為肝臟功能不正常,如果調養肝臟,肝氣就會平順,血液就會運行正常。如果損害肝臟,肝虛就無法儲藏血液,吐血就會更加嚴重。這三點是我獨自領悟到的精華,應該讓世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