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上 (15)
卷上 (15)
1. 風痹痿論
風者,以病因而為名者也。痹與痿,以病形而為名者也。夫風為六淫之長,痹則三氣雜合,故有以風痹同稱者。因其病形之相似也。痹與痿,俱有筋骨皮肉脈五者之分,又俱有氣血不行,肌肉不仁,四肢不用等證,故有以痹痿同稱者,因其病形之相似也。至於風與痿,則不可概而稱,又不可概而治,此丹溪所以斥《局方》之非,正千古之誤。
而徐彥純特分風痿為二門,有功於來學不小。雖然,寧獨風與痹不可混,即風證與痿皆不可混。如風證之四肢不用,分左癱為血虛為痰,右瘓為氣虛有痰。痹證之四肢不用,乃濕土化,重著不移,傷於風,則陽受之,感於風寒濕,則陰受之,是風與痹之不可混而稱,亦不可混而治也。痹者,三氣雜至,為外來有餘之邪,法當疏風散寒利濕為主,則氣行血順而愈。
痿則積虛內熱,而後病及於臟,為內生不足之證,法當獨取陽明,或兼瀉南補北,則氣升血旺而愈,是痹於痿之不可混而稱,亦不可混而治也。然則三者,既不可混,將安別之?亦在夫脈與證相參而已。如因中風卒倒之後,以至半身不遂,或手足不隨,兼有痰不語,口眼歪斜等證,雖有氣虛血虛之分,然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此風證也。
其脈必浮而滑。如因汗出當風,坐臥卑濕,涉水沖寒,以至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肢體重著,四肢緩縱引急等證,雖與風證同系外邪,然引痛重著,自有三者之狀,此痹證也。其脈必緊而澀。如因七情勞役,酒色無節,既非沖寒受濕之邪,又無卒倒暴厥之證,日漸痿疲,而至精枯髓減,筋骨痿弱,緩縱不收,此痿證也。其脈必虛而數,明乎此,則三證之不可混,洞若觀火,又安得有混治之誤哉!
白話文:
風痹痿論
風、痹、痿三種疾病,名稱的由來各有不同。「風」指致病的因素;「痹」和「痿」則指疾病的症狀表現。風邪是六種外邪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而痹症則是由三種邪氣混合而成,所以有時會將「風痹」並稱,因為它們的症狀相似。痹症和痿症都可能累及筋、骨、皮、肉、脈五部分,而且都會出現氣血運行不暢、肌肉感覺遲鈍、四肢無力等症狀,因此也常將「痹痿」並稱,也是因為症狀相似。
然而,風、痿二症卻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這也是丹溪(朱丹溪)批判《局方》錯誤之處,糾正了千古以來的誤解。徐彥純將風證和痿證分列為兩個不同的病症,對後世醫學貢獻良多。其實,風與痹、風與痿都不能混淆。例如,風證引起的四肢無力,可分為左癱(血虛或痰濕)、右癱(氣虛伴痰濕);而痹證引起的四肢無力,則是濕邪停滯,病情纏綿難癒,若傷及陽氣,則為陽虛痹;若感受風寒濕邪,則為陰虛痹。由此可見,風證與痹證既不能混稱,也不能混治。
痹症是由三種邪氣聚集而成,是外邪入侵所致,治療應以疏風散寒利濕為主,使氣血運行通暢,則可痊癒。痿症則是因積累的虛弱和內熱,最終導致臟腑受損,屬於內生不足的病症,治療應著重於益氣養陰,或兼顧瀉南補北,使元氣上升,血氣旺盛,則可痊癒。
那麼,如何區分這三種疾病呢?關鍵在於結合脈象和症狀來判斷。例如,中風昏厥之後,導致半身不遂或手足麻痺,伴有痰濁、語言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狀,雖然有氣虛血虛的區分,但邪氣停滯不去,病情屬於實證,這是風證。其脈象常表現為浮滑。
若因汗出受風、久坐濕地、涉水受寒等原因,導致骨節疼痛、皮膚感覺遲鈍、肢體沉重、四肢活動不便等症狀,雖然與風證一樣都是外邪所致,但疼痛沉重,有其獨特的症狀表現,這是痹證。其脈象常表現為緊澀。
若因七情勞損、縱慾過度等原因,既非感受風寒濕邪,也無中風昏厥的表現,而是日漸衰弱,導致精氣虧損,筋骨痿弱,肢體無力等症狀,這是痿證。其脈象常表現為虛數。
明白了這些,就能清楚地分辨三種疾病的區別,避免混淆治療,造成醫療錯誤。
2. 厥論
厥者,手足逆冷,陰陽不相接之謂也。凡陰虛而不接者,則溫之;陽陷伏而不相順者,則下之。熱邪入而未深者,則散之,皆四肢逆冷之厥也。至於《內經》厥意則不然,以足三陰起於足趾之端,足三陰聚於足心之下。若陽氣盛則陰氣虛,陽乘陰位,故熱厥,必從足下始,而陰虛之病,足心多熱也。
若陰氣勝則陽氣虛,陽不勝陰,故寒厥,必起於足五指而不行於膝,其寒非從外入,皆由內生。所以陽虛之證,四肢多不溫也,論得寒厥之由,則謂其人自恃質壯,於秋冬陰盡之時,縱欲以奪精,精虛於下,寒氣因而上逆,陽衰不能滲營其經絡,而手足寒也。論得熱厥之由,則其人醉飽入房,酒谷之氣相薄,耗竭真元,脾腎之陰傷於內,元陽無制,而手足熱也。夫陰陽內外,各有所司。
陽主表,其氣溫,陰主裡,其氣寒。表裡之脈,循環相接於四肢,故舉傷於酒色,以陰陽二厥之大者為例。著於篇首,續序十二經病形,皆不言手足之厥,亦不及受病之因,謂二例在前,可因此而推之。故葉氏曰:內經所謂寒熱二厥,乃陰陽氣逆而為虛損之證。寒厥補陽,熱厥補陰,正合王太僕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
仲景、河間、安道所論,乃傷寒手足之厥冷也,證既不同,治法亦異,可稱明辨。他如煩勞過度,陽氣必張,陰精內竭,積至於夏,則為煎厥。大怒傷肝,形氣暴絕,血菀於上,則為薄厥,亦名氣逆。二陽一陰發病,則為風厥。五絡俱竭,或飛屍鬼擊,卒然中惡,則為屍厥。
惡血衝心,則為血厥。痰涎迷悶,則為痰厥。因醉得者,則為醉厥。因飽得者,則為食厥。此皆卒中暴僕之厥也。外有骨枯爪痛為骨厥,身立如椽為骭厥,漏而強直為陽明厥,長蟲吐出為蛔厥,與夫厲頭痛,厥心痛,厥腰痛、厥疝、痿厥、痹厥、腳氣厥等,此因有逆氣而名厥者也。學者詳其治以施之。
白話文:
厥論
厥,是指手腳冰冷,陰陽失調的現象。如果陰虛導致陰陽不能調和,就要溫補;如果陽氣衰弱下陷,不能正常運行,就要瀉下。如果熱邪入侵但不深,就要散之,這些都是四肢冰冷的厥症。但《內經》中對厥的理解不同,認為足三陰經從足趾尖開始,匯聚於足心。如果陽氣旺盛,陰氣虛弱,陽氣亢盛侵犯陰位,就會導致熱厥,這種熱厥必定從足部開始,而陰虛的病人,足心通常會發熱。
如果陰氣旺盛,陽氣虛弱,陽氣不能制約陰氣,就會導致寒厥,寒厥必定從足趾開始,不會到達膝蓋以上,這種寒冷不是從體外入侵,而是由內而生。因此,陽虛的人,四肢大多不溫暖。關於寒厥的成因,是說有些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陰氣盛極的時候,縱慾傷精,精氣虧虛,寒氣就上逆,陽氣衰弱不能溫養經絡,所以手腳冰冷。關於熱厥的成因,是說有些人醉酒飽食後房事,酒食之氣互相衝擊,耗損元氣,脾腎的陰液受損,陽氣無所制約,所以手腳發熱。
陰陽內外各有其作用,陽主外,氣溫;陰主內,氣寒。表裡經脈在四肢循環相通,所以舉酒色過度傷身為例,說明陰陽二厥的嚴重性,放在篇首,接下來論述十二經的病症,都不再提及手腳厥冷,也不說明致病原因,認為前面兩個例子可以推而廣之。所以葉氏說:《內經》所說的寒熱二厥,是陰陽氣逆導致虛損的證候。寒厥要補陽,熱厥要補陰,這正符合王太僕“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
張仲景、張子和、朱丹溪等人所論述的,是傷寒引起的四肢厥冷,證候和治療方法都不同,可以說是非常明確的區分。此外,還有因勞累過度,陽氣過盛,陰精耗竭,積累到夏天,就會出現煎厥;大怒傷肝,氣血逆亂,血氣上衝,就會出現薄厥,也叫氣逆;二陽一陰經脈同時發病,就會出現風厥;五臟六腑精氣皆竭,或遇鬼魅邪祟,突然中邪,就會出現屍厥;
惡血衝擊心臟,就會出現血厥;痰涎阻礙心神,就會出現痰厥;因醉酒引起的,就叫醉厥;因飲食過度引起的,就叫食厥。這些都是突然發作的厥症。此外還有骨骼枯萎,指甲疼痛的骨厥;身體僵直如木的骭厥;小便失禁,身體僵直的陽明厥;蟲子從口中吐出的蛔厥;以及厥頭痛、厥心痛、厥腰痛、厥疝、痿厥、痹厥、腳氣厥等等,這些都是因氣逆而得名的厥症。學習者應詳細了解其治療方法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