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痹證析微論

痹者,閉也,皮肉筋骨,為風寒濕氣雜感,血脈閉塞而不流通也。三氣之中,一氣獨盛,即能為痹也。《內經》痹名甚多,不能細數。如雲風痹寒痹濕痹者,指病之因;行痹痛痹著痹者,言病之狀;脾肝心肺腎痹者,言病之所屬;筋脈皮肉骨痹者,言病之所在。故昔人云:風寒濕氣所謂行痹痛痹著痹,又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而命其名,非行痛著之外,別有何脈之五痹也。

今世有憒憒者,問及痹證,輒曰;此痛風之類耳,亦不謬哉?惟近代王損庵列證最為有見,既以痹字提綱,復分條而直斷之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稱走注、疼痛之類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痛風、白虎歷節之類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麻木不仁之類是也。又走注與歷節不同,但支節疼痛,未必流行也。

至於治痹之要,治行痹者,散風為主,祛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治血之藥,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為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仍不可少,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制濕,而氣自足,自無麻頑也。然痹而因三氣者,治之宜然。

若邪郁病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濕變為痰,即當易轍尋之,以降火清熱溪痰為主,參以通經活血,流散邪滯之劑,安可全作三氣治哉?此義惟丹溪得之。在《內經》原自有熱痹之證,非鑿說也,故凡痹而知痛知癢易治,不紅不痛而痹者難醫。又宜圖之於早,遲則必至煩悶喘嘔,肺傷;上氣嗌乾腹滿,心傷;多飲數溲,夜臥則驚,肝傷;尻以代腫,脊以代頭,腎傷。四肢懈惰。

發咳嘔沫,脾傷五臟,證險而難愈矣。外有胞痹、腸痹、周痹、血痹、支飲作痹等證。仍當博考群書,以求全旨。

白話文:

痹證析微論

痹症,指的是閉塞不通的意思。皮肉筋骨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導致血脈閉塞不通暢。三種邪氣(風寒濕)中,只要一種邪氣盛行,就能導致痹症。《內經》中記載的痹症名稱很多,無法一一細數。例如「風痹、寒痹、濕痹」指的是致病的原因;「行痹、痛痹、著痹」指的是疾病的症狀表現;「脾痹、肝痹、心痹、肺痹、腎痹」指的是疾病侵犯的臟腑;「筋痹、脈痹、皮肉痹、骨痹」指的是疾病侵犯的部位。所以古人說:風寒濕邪所引起的痹症,稱為行痹、痛痹、著痹,並且根據發病時間和侵犯部位命名,並不是除了行痹、痛痹、著痹之外,還有其他五種痹症。

現今有些人,談到痹症,就說是痛風一類的疾病,這樣說也並非完全錯誤。但近代王損庵先生對痹症的論述最為精闢,他以「痹」字為綱領,分條闡述:行痹,是指疼痛遊走不定,如同現在所說的走注、疼痛等症狀;痛痹,是指疼痛劇烈,如同現在所說的痛風、白虎歷節等症狀;著痹,是指疼痛固定不移,如同現在所說的麻木不仁等症狀。此外,走注與歷節不同,只是關節疼痛,並不一定會遊走。

至於痹症的治療原則,治療行痹,應以散風為主,同時祛除寒邪、利濕,不可忽視。通常還要加入活血的藥物,因為治風先要治血,血行則風自消。治療痛痹,應以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不可缺少。通常還要加入溫補的藥物,只有辛溫的藥物,才能化解寒邪的侵害。治療著痹,應以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不可或缺。通常還要加入健脾益氣的藥物,因為脾土強盛可以制濕,氣血充足,麻木僵硬的症狀自然會減輕。然而,痹症是因風寒濕三邪引起的,治療方法也應以此為準。

如果邪氣鬱結日久,風邪化為火邪,寒邪化為熱邪,濕邪化為痰邪,就應該改變治療策略,以瀉火清熱祛痰為主,同時加入通經活血,散瘀消腫的藥物,不能完全按照風寒濕三邪的治法。這個道理只有朱丹溪(朱震亨)才真正理解。《內經》中本來就有熱痹的記載,並不是後人杜撰的。所以,凡是痹症,如果能感覺到疼痛或瘙癢,比較容易治療;而不紅不痛的痹症則難以醫治。而且應該及早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必然會導致煩悶、喘息、嘔吐,傷及肺臟;胸悶氣短、咽喉乾燥、腹脹,傷及心臟;多飲多尿,夜臥不安,驚悸,傷及肝臟;腰臀腫脹,脊柱僵硬疼痛,傷及腎臟;四肢無力;咳嗽、嘔吐、咳出泡沫痰,傷及脾臟,這樣五臟受損,病情危重,難以痊癒。此外還有胞痹、腸痹、周痹、血痹、支飲作痹等症狀,都需要廣泛查閱醫書,才能全面掌握。

2. 痿論

經曰:神傷思慮則肉脫,意傷憂愁則肢廢,魂傷悲哀則筋攣,魄傷喜樂則皮槁,志傷盛怒則腰脊難俯仰,所以筋攣不便之證,為內因之病,不可倒作風治。然五痿論云: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肺熱葉焦,皮毛枯燥而生痿躄,名曰皮毛痿。悲哀太甚,則經絡絕,名曰脈痿。思慮無窮,熱入於肝,致出白淫,名曰筋痿。

感於卑濕,土氣傷脾,致肌肉不仁名曰肉痿。勞倦熱渴,陽氣內乏,熱舍於腎,腰脊不舉,甚則骨髓枯減,名曰骨痿。夫皮毛筋脈三痿,固為內因,而骨肉二痿,又屬外感。況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觀此則痿亦有外感者矣。丹溪以痹為外感風寒實邪,痿為內因濕熱本虛。

愚謂痹乃正氣本和,因外感之風寒冷濕,為剛烈之邪,當以有餘名之。痿乃正氣本虛,致成怫鬱懈惰之病,為柔緩之邪,當以不足名之。故或因初感七情,乃飲食厚味,中焦鬱積,淫氣不清,濕熱乘虛而痿者有之。或因初感濕痹,郁久成熱,氣血漸虛為痿者有之,難以拘論也。

至於治法,如濕勝者,則有脾胃虛濕之證,脈微而緩弱,宜滲水燥土。熱勝者,則有內傷鬱熱之證,脈虛而浮大,宜益氣清熱,此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之法也。如肝腎精血虛而濕多者,謂之正虛,宜溫補精髓,內雖有熱,乃為虛熱,補之自除。若真火熱勝者,謂之偏虛,脈必沉數,及兼遺精,白濁、陰火等證,宜滋陰降火。

熱甚者,宜服瀉火表劑以救肺熱,此丹溪治痿瀉南補北之法也,有用愈風湯、健步丸,以治濕熱相半之痿,愚謂止可施於挾風之證。若風邪甚者,又為痹矣。

白話文:

痿論

經書記載:精神受損、思慮過度,則肌肉消瘦;意志消沉、憂愁過度,則肢體無力;魂魄受損、悲傷過度,則筋脈拘攣;魄受損、喜樂過度,則皮膚乾燥;意志受損、盛怒過度,則腰脊難以彎曲。因此,筋脈拘攣、行動不便,都是內在原因導致的疾病,不能錯誤地當作風寒痺證來治療。然而,《五痿論》說:遭遇損失、求而不得,則肺熱葉焦,皮膚乾燥而產生痿證,稱為皮毛痿;悲傷過度,則經絡阻塞,稱為脈痿;思慮過多,熱邪侵入肝臟,導致白帶過多,稱為筋痿;感受寒濕,脾土受損,導致肌肉麻木不仁,稱為肉痿;勞累過度、口渴,陽氣不足,熱邪滯留在腎臟,腰脊不能抬起,嚴重者骨髓也會枯竭,稱為骨痿。皮毛、筋脈三痿,確實是內在原因造成;而骨肉二痿,又兼有外感因素。況且《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濕邪,頭部感覺像裹著東西一樣,濕熱之邪不清除,大筋短縮,小筋鬆弛延長,短縮則拘急,鬆弛則痿弱,由此可見,痿證也有外感因素。丹溪先生認為,痹證是外感風寒濕邪,痿證是內因濕熱本虛。

我認為,痹證是正氣本已充足,因外感風寒濕邪,屬剛猛之邪,應歸類為有餘;痿證是正氣本已虛弱,導致氣機鬱滯、懈怠的疾病,屬柔緩之邪,應歸類為不足。所以,有時是因為先受七情之傷,又飲食肥甘厚味,中焦鬱積,濁氣不淨,濕熱乘虛而導致痿證;有時是因為先受濕痹,久而化熱,氣血漸虛而導致痿證,很難一概而論。

至於治療方法,如果濕邪較盛,則有脾胃虛濕的症狀,脈象細弱,應該用利水滲濕、燥濕健脾的方法;如果熱邪較盛,則有內傷鬱熱的症狀,脈象虛弱而浮大,應該用益氣清熱的方法,這是《內經》治療痿證只用陽明經法的道理。如果肝腎精血虛弱而濕邪較多,稱為正虛,應該溫補精髓,即使內有熱邪,也是虛熱,補益之後自然會消除。如果真火熱邪較盛,稱為偏虛,脈象必然沉而數,並且伴有遺精、白濁、陰虛火旺等症狀,應該滋陰降火。

熱邪很盛的時候,應該服用瀉火解表藥物以救治肺熱,這是丹溪先生治療痿證“瀉南補北”的方法。有用愈風湯、健步丸治療濕熱兼夾的痿證,我認為只能用於兼夾風邪的證候。如果風邪很盛,那就是痹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