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中風證治論

風之為病,最易誤治。誤治者,在不明其表裡耳。蓋外風者,八方之所中;內風者,五臟之本病也。八方自外而入,先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之證,此因於外者,顯然有可察也。五風由內而病,則絕無外證,而忽病如風,其由內傷可知也,然既非外感,而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何也?蓋肝為東方之臟,其藏血,其主風,血病則無以養筋,筋病則掉眩強直之類,諸變百出,此皆肝木之化,故云皆屬於風。謂之屬者,以五氣各有所主,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之類,其義同也。蓋有所中者,謂之中外感也。無所中者,謂之類中內傷也。故王安道有類中真中之辨,後世不明此義,不惟以類風者認為真風,而且以內奪暴厥等證,俱認為風,誤亦甚矣!夫外盛者,邪襲肌表,故多陽實。內傷者,由於酒色勞役七情口腹,致傷臟氣,故多陰虛。

凡臟氣受傷,脾虛者,病在四肢,或多痰飲;腎病者,或如在髓,或在二陰;心病者,或在血脈,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營衛,或在聲音;肝病者,或在筋瓜,或在脅肋。故東垣曰:有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者,此非外來之邪,乃本氣自病也。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凡陽虛則氣衰耗,故病在元神,神志為之昏亂;陰虧則則形體壞,病在精血,故肢體為之廢弛。

俗以神離形壞之證,不求根本之虛,而以風治,鮮不危矣?然外感者,非云絕無虛證,氣虛則虛也;內傷者,非曰必無實證,有滯則實也。治虛者,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當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此於內傷外感虛實攻補之間,最當審其有無微甚,而配其治也。

甚至有元氣素弱,猝然仆倒,上無痰,下失禁,瞋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使非大劑參附,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復真氣於將絕之頃哉?倘不察表邪,不辨虛實,但以之為名,多用風藥,不知風藥皆燥,燥復傷真陰,風藥皆散,散復傷元氣,以內傷為外感,以不足作有餘,此促人之死也。可不慎哉!

白話文:

中風證治論

中風最容易誤治,原因就在於不明其表裡。外感風邪,是八方之氣侵襲;內風則源於五臟的本病。八方之邪由外而入,一開始會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這是外感,容易觀察判斷。內風則沒有外在症狀,卻突然發病如同中風,可知其病因在內傷。雖然不是外感,但經書上說:「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肝在東方,主藏血,主風,血虛則筋失所養,筋病則會出現抽搐、眩暈、強直等各種症狀。這些都是肝木的病變,所以說「皆屬於風」。所謂「屬於」,是指五臟各有其所主之氣,如同「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一樣,道理相同。所謂「有所中」,是指外感;「無所中」,是指內傷。所以王安道有「類中」「真中」之分,後世不明此理,不僅把類似中風的症狀都當作真中風,甚至把內傷導致的暴厥等症狀也歸為中風,錯誤甚多!

外感風邪,邪氣侵襲肌表,多為陽實;內傷則因酒色、勞累、七情、飲食等因素損傷臟腑之氣,多為陰虛。臟腑受損,脾虛則病在四肢,或多痰飲;腎虛則病在骨髓或二陰;心虛則病在血脈或神志;肺虛則病在營衛或聲音;肝虛則病在筋脈或脅肋。所以東垣(張元素)說:「中風突然昏迷不省人事,這不是外邪入侵,而是自身元氣的病變。」人生於陽,根於陰,陽虛則元氣衰耗,病在元神,神志昏亂;陰虛則形體損傷,病在精血,肢體廢弛。

民間遇到神志不清、形體壞損的症狀,不求根本的虛證,而用風藥治療,往往很危險。但外感並不一定沒有虛證,氣虛也是虛;內傷也不一定沒有實證,有痰飲瘀滯也是實。治療虛證,要看是陰虛還是陽虛,然後直接補益;治療實證,要看是痰飲還是氣滯,然後暫時疏通。對於內傷外感、虛實之間的辨證施治,最應該仔細審察其輕重緩急,再選擇治療方法。

甚至有些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突然仆倒,沒有痰飲,大小便失禁,瞪眼昏迷,這是元氣衰竭的症狀,與風邪毫無關係。除非用大劑量的參附湯或七年陳艾灸,破格搶救,否則怎麼能期望在將死之際恢復元氣呢?如果不明辨表裡邪正、虛實,只憑名稱用風藥治療,不知風藥多屬燥性,燥性會損傷真陰;風藥多有散寒之效,散寒會損傷元氣。把內傷當作外感,把不足當作有餘,這是加速病人死亡!不可不謹慎啊!

2. 酒人多中風說

按中風之證,先哲皆尚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未嘗言虛之所自。乃後世輒指之曰:某中風因少年曾多斫喪也,某中風因高年尚有侍姬也。以余視之,房勞致虛者固眾,而沉湎致虛者尤多。蓋嘗歷治中風之人,強半系善飲者,亦大明驗也。按《內經》云:飲酒中風,亦名酒風。

《醫壘元戌》云:酒濕之為病,亦能作痹證,口眼斜歪,半身不遂云云。丹溪亦曰;頭風之病,多見於嗜酒之人,頭風眩暈,即中之漸也。是知酒人多中,洵不誣也。蓋酒性溫散,善解腠理,衛虛則外邪易入,酒氣濕熱,能釀痰涎,痰多則內風易動。當少壯時,血強氣雄,不能為害。

中年以後,經脈骨肉,皆糟粕之味,所積穀食漸減,蒸胃腐腸,雖或色澤榮華,而中實敗壞。譬之本根朽蠹,未遇狂風耳。丹溪論中風主濕與痰,雖未嘗專指曲,然致痰濕者,莫盛於酒。豈徒以衽席議虛哉?若酒色並嗜之流,又為雙斧伐木,其僕可立而待,不得獨冤狂樂矣。

白話文:

中風的病因,古人多注重邪氣入侵的部位,以及氣虛的狀況,卻很少探討氣虛的原因。後世則常說:「某人中風是因為年輕時縱慾過度」、「某人中風是因為老年仍有侍妾」。依我看,房事過度導致氣虛的人的確很多,但因沉迷飲酒導致氣虛的人更多。我治療過許多中風患者,其中大半都是嗜酒之人,這充分驗證了我的看法。《內經》記載:「飲酒中風,亦名酒風」。

《醫壘元戌》也說:「酒濕導致的疾病,也能引起痹症,例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等」。朱丹溪也說:「頭痛的毛病,多見於嗜酒之人,頭痛眩暈,就是中風的初期徵兆」。所以說,嗜酒之人多中風,絕非虛言。因為酒性溫熱,能使肌膚疏鬆,衛氣虛弱,外邪就容易入侵;酒氣濕熱,又能釀成痰涎,痰多則內風容易被激發。年輕時,血氣旺盛,酒害尚不足慮。

中年以後,經脈、骨骼、肌肉都受到酒糟的侵蝕,所吸收的營養逐漸減少,酒傷胃腸,雖然外表看似紅潤光鮮,內裡卻已敗壞。好比樹根腐朽,只是還沒遇到狂風暴雨而已。朱丹溪認為中風主要是濕邪和痰邪導致,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酒,但導致痰濕最厲害的,莫過於飲酒。怎麼能只從房事方面論述氣虛呢?如果又嗜酒又好色的人,更是雙重傷害,中風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不能只怪罪於縱慾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