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下 (15)
卷下 (15)
1. 三消從火斷論
八卦之中,離為烜物。五行之中,火能焚物。六氣之中,火能消物。故火之為用,燔木則消而為炭,焚土則消而為磚,鍊金則消而為汗,煨石則消而為灰,煮水則消而為湯,煎海則消而為鹽,鍊汞則消而為粉,熬錫則消而為丹。故澤中之潦,涸於炎暉。鼎中之水,涸於壯火。
蓋五臟心為君火正化,腎為君火對化,三焦為相火正化,膽為相火對化,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而津液竭焉。故入水之物,無物不長。入火之物,無物不消。無一身之心火,甚於上為膈膜之消,甚於中為腸胃之消,甚於下為膏液之消,甚於外為肌肉之消。
上甚不已,則消及於肺;中甚不已,則消及於脾;下甚不已,則消及於肝腎;外甚不已,則消及於筋骨。四臟皆消盡,則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問》有消癉、消中、消渴、風消、膈消、肺消之說。消之證不同,歸之於火則一也。故消癉者,眾消之總名;消中者,善飢之通稱;消渴者,善飲之通謂,惟風消、膈消、肺消三說,不可不分。風消者,二陽之疾,多風邪所鼓。
格拒賁門,消鑠腸胃,水不能咽,口乾善渴。經曰;二陽結,為之消,善食而瘦者,名曰食㑊是也。膈消者,金受火邪,善飲數溲,變為水腫。經曰:心移熱於肺,為膈消是也。肺消者,肺外為寒邪所搏,陽氣不施,內為火所燥,元極水復,故皮膚索澤而㑊著,溲溺積濕而頻下,上飲半升,下行十合。經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是也。
膈消不為寒所薄,陽氣得以散於外,為可治。肺消為寒所薄,陽氣自潰於中,為不可治。夫消者必渴,渴亦有別。膏粱之人,多肥甘之渴,與藥石之渴;藜藿之人,則惟燥熱之渴而已。故火在上者,善渴,火在中者善飢。火在下者善渴。多飲而數溲,火在中下者不渴而溲白液;火遍上中下者,飲多而數溲,此其判也。
後人斷消為腎虛,水不勝火之故,其用藥則又非是,何也?以八味丸治消水不能生,而火反助也,惟河間制言立法,甚得《內經》之旨,而世俗不知。故消渴一證,調之而不下,則水潤少濡,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旋飲旋消,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調之,而不戒嗜欲,不節喜怒,不減滋味,則病已而復作。
能知此者,消渴不足憂也。
白話文:
三消從火斷論
八卦中,離卦代表火,五行中,火能焚燒萬物,六氣中,火也能消融萬物。因此,火的功用是:燃燒木材變成炭,燒制泥土變成磚,冶煉金屬變成金屬液,燒烤石頭變成灰燼,煮沸水變成湯,熬制海水變成鹽,煉製水銀變成粉末,熔煉錫變成丹砂。所以,水澤中的積水,會因炎熱的陽光而乾涸;鼎中的水,會因猛烈的火而乾涸。
人體五臟,心臟是君火(心火)的正常運作,腎臟是君火的對應運作;三焦是相火(命門火)的正常運作,膽囊是相火的對應運作。這些火氣平衡,就能正常消化食物,排出糟粕;若失衡,就會灼傷臟腑,導致津液耗竭。所以,凡是接觸水的東西,都會生長;凡是接觸火的,都會消融。如果體內心火過盛,輕則導致膈膜消瘦,嚴重則會造成腸胃消瘦,更甚則會導致脂肪和體液消減,最後甚至肌肉消瘦。
心火過盛到極點,就會波及肺臟;中焦心火過盛到極點,就會波及脾臟;下焦心火過盛到極點,就會波及肝腎;外在心火過盛到極點,就會波及筋骨。如果四臟都被消蝕殆盡,心臟最終就會自焚而死。因此,《素問》中提到消癉、消中、消渴、風消、膈消、肺消等症狀。這些消瘦症狀的表現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由於火氣過盛。消癉是各種消瘦的總稱;消中是經常飢餓的通稱;消渴是經常口渴的通稱。只有風消、膈消、肺消三種症狀,需要區別對待。風消是陽氣不足的疾病,多由風邪引起,阻礙食道,消損腸胃,水吞咽困難,口乾舌燥。經書記載:二陽經氣鬱結,就會造成消瘦,能吃卻消瘦的,稱為食少。膈消是金氣(肺金)受到火邪的侵犯,經常口渴,小便頻繁,甚至發展成水腫。經書記載:心火移到肺部,就會造成膈消。肺消是肺部外受寒邪侵襲,陽氣不能發揮作用,內部又受到火邪的乾燥,導致元氣受損,水液不足,因此皮膚乾燥粗糙,小便頻數,且帶有濕氣,喝下半升水,排出十合尿液。經書記載:心寒移到肺部,就會造成肺消,喝一升水排二升尿液就會死亡,難以治療。
膈消沒有受到寒邪的侵襲,陽氣可以發散到體表,是可以治療的;肺消受到寒邪的侵襲,陽氣內潰,是難以治療的。消瘦必然伴隨口渴,但口渴也有不同表現。富貴之人,多因肥甘厚味而口渴,也可能是因服用藥物而口渴;貧寒之人,則只是單純的燥熱所致口渴。因此,火在上焦的人,容易口渴;火在中焦的人,容易飢餓;火在下焦的人,容易口渴;飲水很多,小便頻繁,火在中下焦的人,不口渴但會排出白色液體;火遍及上中下三焦的人,飲水很多,小便也很多,這就是判斷的依據。
後人認為消瘦是腎虛,水不能制火造成的,因此治療方法也錯誤,這是為什麼呢?用八味丸治療消瘦,水液不能滋生,反而助長了火氣。只有河間先生的治療方法,才真正符合《內經》的旨意,可惜世人都不了解。因此,治療消渴症,只調而不瀉,則水液不足,無法遏制火氣上升;只瀉而不調,則喝水後又很快消瘦,不能滋潤乾燥的膈膜。既瀉又調,而不戒除嗜欲,不節制喜怒,不減少美味飲食,則病好了又會復發。
能明白這些道理,消渴症就不足為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