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噎膈反胃本於陰枯陽結論

噎膈反胃,多因於內傷,憂鬱失志,及恣意酒食,縱情勞役,以致陽氣內結,陰血內枯而成也。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三陽,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足太陽膀胱也。蓋小腸熱結,則小水短少,而火氣不泄;大腸熱結,則大解不利,而鬱熱難除;膀胱熱結,則津液不充,而道路蹇澀;三陽並結,則前後之氣不行。下既不行,則火邪上逆。

氣火上逆,則痰涎愈生。痰涎生則往來之氣愈阻,而嘔逆噎膈之證起矣。且也重傷之以七情,更感之以六氣。或不戒炙爆肥膩之物;或妄投辛香燥熱之劑,遂使火邪愈熾,津液枯,痰涎愈結,病情愈深,豈易療哉?須分上中下三焦以治之。夫咽嗌梗塞,氣不順行,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其槁在吸門,名之曰膈。

其或食下則胃脘作痛。煩悶不安,須臾吐出,食出而安,其槁在賁門,名之曰噎。噎者屬上焦,其或食雖可下,良久復出。槁在幽門,名曰反胃,亦曰胃反,此屬中焦。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出完谷,小便赤,大便難,或如羊矢,其槁在闌門,亦名反胃。上屬下焦。然壯者猶或可治,當用透膈疏氣,化痰清火,健胃和脾之劑。

經又曰:噎膈多生於血乾,反胃亦生於脾弱。東垣曰:脾、陰也,血亦陰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何由而生?金水二臟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噎膈反胃之有哉?

白話文:

噎膈反胃大多是因為內傷、憂鬱、失志,以及恣意飲酒吃喝、過度勞累所導致的陽氣內結、陰血枯竭。經書記載:「三陽結謂之膈」,三陽指的是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小腸熱結,則小便減少,火氣無法排出;大腸熱結,則大便不通,鬱熱難以消除;膀胱熱結,則體液不足,排泄受阻;三陽同時阻塞,則前後之氣運行受阻。下焦氣機不通,則火邪上逆。

氣火上逆,則痰涎更加增多。痰涎增多則氣機阻滯更嚴重,於是出現嘔逆、噎膈的症狀。再加上七情內傷,又感受外邪,或者不忌口食用辛辣炙烤肥膩的食物,或者亂服辛香燥熱的藥物,就會使火邪更加旺盛,津液枯竭,痰涎更加粘稠,病情更加嚴重,難以治療。必須區分上中下三焦來治療。咽喉梗塞,氣機運行不暢,水可以下咽,食物卻難以入口,阻塞在食道入口處,稱為膈。

或者食物下咽後胃脘部疼痛,煩悶不安,不久就吐出來,食物吐出後就舒服了,阻塞在賁門,稱為噎。噎屬於上焦病變。或者食物可以下咽,但過了一會兒又吐出來,阻塞在幽門,稱為反胃,也叫胃反,這屬於中焦病變。或者早晨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早晨吐出來,吐出的食物是完整的穀物,小便赤紅,大便困難,或者像羊糞一樣,阻塞在闌門,也稱為反胃,屬於下焦病變。即使是身體強壯的人,也未必能治好,需要使用可以通暢膈氣、化痰清火、健胃和脾的藥物。

經書還記載:噎膈多發生於血虛,反胃也發生於脾虛。東垣先生說:脾屬陰,血也屬陰,陰主靜,內外都靜,臟腑的火氣從哪裡產生呢?金水二臟(肺腎)功能正常,陰血自然會生成,腸胃津液的運化也正常,噎膈反胃又怎麼會發生呢?

2. 三消證治論

夫三消者,即《內經》之所云消癉、消中也。多飲而渴不止為上消,如氣厥論云:肺消、膈消,奇病論云:消渴是也。消穀善飢為中消。如脈要精微論云:癉成為消中。師傳篇云:胃中熱則消穀是也。溲便頻膏濁不禁為下消,如病形篇云:肝腎脈微小為消癉,肝腎在下是也。

何柏齊齋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為寒濕,火為燥熱,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憔火在下,水在上,方為既濟,而坎離相交。若水偏盛不交,則為腫脹,火偏盛不交,則為消渴,惟制其偏而使之交。斯為善治者矣。《袖珍》云:人生之有腎,猶水之有根,故腎臟受病,必先形容憔悴,雖加滋養,不能光澤。

凡患此證,皆腎經為病,由壯盛之時不能保攝,恣情快欲,或飲酒無度,或嗜炙爆過多,或久服丹石之藥,遂致腎水枯竭,心火燔灼,三焦猛烈,五臟煎熬而消渴生焉。治當補腎水,瀉心火,除腸胃燥熱之盛,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血氣和平,其病自已。此治消渴者但察其虛實,清火壯水,或滋瀉。

隨所宜而用之法也。然《內經·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此陽明為十二經之海,土衰而木氣乘之,故為肌肉消也。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此言元陽之衰,而金寒水冷,則為肺腎之消也。病形篇曰:五臟之脈微小者,皆為肺癉。

此言寸口之脈弱見於外,以氣血之衰而消於內也。又氣交變大論曰:歲水太過,上臨太陽,民病渴而妄冒。五常政大論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嗌乾,渴而欲飲,是皆以陰抑陽,以水制火,必以溫劑散去寒邪,其病自愈也。由是觀之,又烏得概作熱治哉?余嘗治一縉紳,年逾四旬,因案牘積勞,致神困食減,時多恐懼,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少飲則沃而不行,每至夜必去溺三十餘合,半皆津液。

最後延余診視,因相告曰:自病以來,通宵不寐者,已半載余,間或朦朧睡去,必夢見亡人凶喪等事,又與鬼魅相親。余謂之曰:此思慮積勞,損傷心腎。元氣既虧,則陰邪勝之。故多陰夢,陽衰則氣虛,陽不帥陰,則水不化氣,故飲雖少而陰濁多也。此正《素問》飲一溲二之疾,幸脈猶帶緩,肉尚未脫,胃氣尚行,可以無慮。

必俟陽氣漸回,則陰邪自漸退矣,乃用歸脾去木香,八味去丹澤,一以養陽,一以養陰。至三百餘劑,人參二十餘斤而後愈。此正肺消於上,精消於下之證。可見消亦有陰陽,醫斷不可執滯而不通也,知我罪我,其鑑予言。

白話文:

三消證治論

三消,就是《內經》裡說的消癉、消中。多喝水卻還止不住渴是上消,就像《氣厥論》裡說的肺消、膈消,《奇病論》裡說的消渴一樣。吃東西很快又餓是中消,如同《脈要精微論》裡說的癉成為消中,《師傳篇》裡說的胃中熱則消穀一樣。小便和大小便次數頻繁,且混濁不止是下消,就像《病形篇》裡說的肝腎脈微小為消癉,因為肝腎在下。

何柏齊齋說:人體的運作機制,就是水火,應該平衡,不應該偏倚,應該互相交合,不應該分離。水屬寒濕,火屬燥熱,火性向上,水性向下,火在下,水在上,才是平衡的狀態,如同坎離相交。如果水過盛而不與火交合,就會腫脹;如果火過盛而不與水交合,就會消渴。只要控制住偏盛的一方,使水火交合,就能治好疾病。 《袖珍》說:人體的腎臟,如同水的根基,所以腎臟生病,必然先會形容憔悴,即使補充營養,也無法光澤。

凡是患有三消這種症狀,都是腎經有病,由於在壯盛時期不善保養,縱情慾樂,或者飲酒過度,或者嗜好燒烤油炸食物過多,或者長期服用丹藥,導致腎水枯竭,心火亢盛,三焦火熱,五臟受煎熬,於是就產生了消渴。治療應該補益腎水,瀉去心火,去除腸胃燥熱,補充身體津液的不足,使氣血流通而不阻塞,津液滋生而不枯竭,使氣血平和,疾病自然就會痊癒。治療消渴,只須觀察虛實,清熱補水,或滋養或瀉下,隨症用藥即可。

但是,《內經·陰陽別論》說:二陽之病發於心脾,會傳變為風消。這是因為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海,脾土虛弱,木氣乘之,所以肌肉消瘦。 《氣厥論》說:心臟寒邪移到肺臟,就是肺消,小便多於飲水一倍,是治不好的。這是指元陽衰竭,金寒水冷,就會導致肺腎虧虛而消瘦。 《病形篇》說:五臟的脈象微弱,都是肺癉。

這是說寸口脈弱,表現於外,由於氣血衰弱而消瘦於內。又《氣交變大論》說:如果一年中雨水過多,上犯太陽經,人們就會口渴,而且胡言亂語。 《五常政大論》說:太陽經司天,寒邪盛行,人們就會咽喉乾燥,口渴想喝水,這些都是陰邪壓制陽氣,水克火,必須用溫熱的藥物驅散寒邪,疾病自然就會痊癒。由此看來,怎麼能一概而論都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呢?

我曾經治療一位官員,四十多歲,因為案牘勞累,導致精神疲憊,食慾減退,經常恐懼,上焦不渴,不愛喝水,即使喝一點水也很難排出,每天晚上都要排尿三十多合,大部分都是津液。

後來他請我診治,告訴我:他生病以來,已經有半年多時間整夜睡不着覺,偶爾朦朧睡去,就會夢到死人喪事等不吉利的事情,還與鬼魅相親。我告訴他:這是思慮過度勞累,損傷了心腎。元氣虧虛,則陰邪盛之。所以多做陰夢,陽氣衰弱則氣虛,陽氣不能統帥陰氣,則水不能化為氣,所以即使喝水很少,陰濁也很多。這正是《素問》中說的飲水少而小便多的疾病,幸好脈象還略帶緩弱,身體尚未消瘦,胃氣尚存,可以不必擔心。

等到陽氣逐漸恢復,陰邪自然就會逐漸退去,我就用歸脾湯去木香,八味丸去丹砂,一個養陽,一個養陰。服用三百多劑,人参二十多斤才治癒。這正是上焦肺消,下焦腎精虧虛的證候。可見消渴也有陰陽之分,診斷不能拘泥固執不通變通。無論你們是否認同,都請記住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