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3)

1. 老年人耳聾與少年人異治法論

人身有九竅,陽七竅,眼耳口鼻是也;陰二竅,前後便溺所出是也。清陽走上竅,而下入於陰位,則有溺溲腹鳴之候;濁陰走下竅,而上入於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故人年五十以外,腎氣漸衰於下,每每從陽上逆,而耳之竅職失聰,耳之聰司於腎,腎主閉藏,不欲外泄,因肝木為子疏泄母氣而散於外,是以謀慮鬱怒之火一動,陰氣從之上逆,耳竅窒塞不清,故能近聽不礙,而聽遠不無少礙。高年之體、大率類然。

較之聾病,一天一淵。聾病者,其竅中另有一膜庶蔽,外氣不得內入,故以開竅為主,而方所用石菖蒲、麝香等藥,及外填內攻等法者,皆為此而設。至於高年不自收攝陰氣,致越出上竅之理,從無一人言及,反以治少壯耳聾藥,及發表散氣藥,兼帶陰虛不治。是以百無一效,不知陰氣至於上竅,亦隔一膜。

不能超出竅外,止於竅中,汨汨有聲,如蛙鼓蚊雷,鼓吹不已,以故外入之聲,為其內聲所混,聽之不清,若氣少不逆上,則聽少清;氣全不逆上,則聽全清矣。故凡治高年逆上之氣,大法宜以磁石為主,取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又能制肝木之上吸故也;次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以補之;更用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陰氣自至於本宮,不上觸於陽竅。

由是空曠無塞,耳之於聲,似谷之受響,萬籟之音,尚可細聆,豈更與人聲相混,艱於遠聽耶?此實至理所在。但醫術淺薄之輩,不能知之,試觀人之收視而視益明,反聽而聽愈聰者,亦可恍然悟矣!

白話文:

老年人耳聾與少年人耳聾的治療方法不同。人體有九個竅穴,七個屬於陽竅(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兩個屬於陰竅(大小便的排泄口)。清陽之氣上升至陽竅,而下降到陰竅,則會有小便失禁、腹鳴等症狀;濁陰之氣下降至陰竅,而上升到陽竅,則會有耳鳴堵塞等症狀。

年過五十的人,腎氣漸衰,陰氣容易從下往上逆,導致耳竅功能失聰。耳朵的聽力功能由腎臟主宰,腎臟的功能是閉藏精氣,不使其外泄。肝木屬木,其功能是疏泄,會將腎氣散佈到體外。因此,當人思慮過度、情緒鬱怒時,肝火旺盛,陰氣就會逆流上行,阻塞耳竅,導致近處聽力正常,但遠處聽力受損。老年人的耳聾,大多是這種情況。

這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耳聾(例如:聾病)完全不同。聾病是耳竅內有膜障礙,外界聲音無法進入,治療方法是以開通耳竅為主,常用石菖蒲、麝香等藥物,以及內服外敷等方法。但是老年人耳聾,是因為陰氣不能收斂,上逆於陽竅,過去的醫書從未提及這種病理,反而用治療年輕人耳聾的藥物,或發散藥物,忽略了陰虛的問題,因此療效甚微。其實,陰氣上逆到陽竅時,也會被一層膜阻隔,無法跑到竅穴外面,只在竅穴內迴盪,發出像蛙鳴或蚊蟲叫聲一樣的聲音,混淆了外界聲音,使得聽力不清。如果陰氣逆流少,聽力就稍微減弱;如果陰氣不逆流,聽力就完全正常。

因此,治療老年人因陰氣逆流引起的耳聾,應該以磁石為主藥,因為磁石性重,能下行,有向下吸附的作用,又能制約肝木的向上吸附;再用地黃、龜膠等滋陰藥物來補充陰氣;再用山萸肉、五味子等酸味藥物來收斂陰氣,讓陰氣歸於腎臟,不再衝擊陽竅。

這樣,耳竅就會通暢,聽力就好比山谷回響一樣,各種聲音都能清楚聽到,又怎麼會與人聲混淆,導致遠處聽力受損呢?這是治療老年人耳聾的根本道理。可惜很多醫術淺薄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想想看,我們專注看東西時視力會更清楚,專注聽聲音時聽力會更敏銳,就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