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下 (20)
卷下 (20)
1. 黃疸證毋拘五證宜別三焦論
丹溪云:疸證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𠆢覀皿醬相似,斯言已得大義。然考之《內經》有上中下之分,有曰目黃曰黃疸者,有曰黃癉暴病久逆之所生也。少陰厥陰司天,四之氣溽暑,皆發黃疸者,悉是上焦濕熱病也。有云食已如肌曰胃疸者,與脾風發癉腹中熱出黃者,又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所謂脾所生病黃疸,皆中焦濕熱病也。
有謂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及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靈樞》所謂腎所生病黃疸,皆下焦濕熱病也。獨仲景妙得其義,詳於傷寒證中。有曰邪熱入里,與脾經相交,則發黃;或內熱已甚,覆被火熱,兩陽相灼亦發黃;或陽明熱甚無汗,小便不利,濕熱不泄亦發黃;或發汗已,身面目俱黃者,為寒濕在裡不解,故發黃。是知非特濕熱發黃,而寒濕亦發黃也,但寒濕之黃,黑暗不明,熱甚之黃,明如橘色。
大抵黃家屬太陰,太陰者脾也,為濕熱所蒸,則土之本色外現,或脈沉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為血在下而發黃也。治疸須分新久,新疸濕熱少張,即當消導滲利,如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效者。久病脾胃受傷,血氣必弱,宜用補劑,如參朮健脾湯、當歸、秦艽之類,使正氣盛則邪氣自退,庶可收功。
若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或微寒熱,小便赤白濁,又當作虛治,宜養榮湯,或八味丸、四君子皆可用,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不可治矣。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認為,黃疸不必拘泥於五種證型,因為它們都是濕熱導致,如同不同種類的醬料,都屬同類。但《內經》中將黃疸分為上中下三焦,例如目黃、黃疸、黃癉等,都源於少陰、厥陰司天,以及暑熱之氣,這些都屬於上焦濕熱所致。
有些黃疸是因飲食過度,如同食物堆積在肌肉中一樣,稱為胃疸;脾氣虛弱,導致腹部熱盛而發黃;或者脾脈搏動堅實有力,顏色發黃,這些都屬於《靈樞》中所說的脾臟病變引起的黃疸,都屬於中焦濕熱。
有些黃疸表現為尿液黃赤,臥床不起,腎脈搏動堅實有力,顏色發黃,這些都屬於《靈樞》中所說的腎臟病變引起的黃疸,屬於下焦濕熱。
張仲景精妙地闡述了黃疸的病機,在《傷寒論》中詳細論述:邪熱入侵身體內部,與脾經交合,則發黃;或內熱過甚,如同火熱相灼,則發黃;或陽明經熱盛,無汗,小便不利,濕熱鬱積不排泄,則發黃;或發汗後,身體、面部都發黃,則為寒濕內阻不解所致。因此,不僅濕熱能導致發黃,寒濕也能導致發黃,只是寒濕導致的黃色暗淡不明,而熱盛導致的黃色明亮,如同橘子顏色。
總而言之,黃疸大多與脾臟(太陰)相關,脾臟被濕熱蒸騰,就會使脾土的本色外顯。有的患者脈象沉弱,腹部堅硬,小便通暢,神志恍惚如狂,這是由於血液在下焦而發黃。
治療黃疸要區分病情的新舊。新發黃疸,濕熱較輕,應當使用消導滲利之法,例如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等,療效很好。久病者,脾胃受損,氣血必定虛弱,應當使用補益之法,例如參朮健脾湯、當歸、秦艽等,使正氣旺盛,邪氣自然退卻。
如果患者出現口淡、心悸不安、耳鳴、腿軟、輕微寒熱、小便混濁等症狀,則應當採用滋陰補虛的方法,例如養榮湯,或八味丸、四君子湯等,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強行利尿,以免傷及腎水,導致腎水枯竭,久而面色發黑發黃,則難以治療。
2. 陰黃說
先哲云:水火即人身熟腐水穀之氣,得其平謂之水火,失其宜謂之濕熱,濕熱相搏,氣不,得達而生黃,是固然矣。然王海藏云: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用茵陳湯,次第加薑、附、茱萸治之。夫傷寒熱病而有陰黃,則雜病黃疸亦有陰黃矣。
故身冷畏寒,陰黃也;濕勝脾虛,陰黃也;二便清利,陰黃也;脈沉而微,陰黃也。凡遇此等,非溫補不愈。設以黃色為土邪有餘,而過行朱伐,飲食必減,胃氣必虧。由脾傳腎,變為黑疸而不可治,良可悲矣!
白話文:
陰黃說
古人說:人體的水火,指的是人體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氣機。水火平衡則為健康,失衡則為濕熱。濕熱交戰,氣機不通暢,就會產生黃疸,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是王海藏認為:傷寒病如果遇到太陽太陰司天,如果下瀉過度,往往會轉變成陰黃。一種情況是寒邪過盛,寒水犯土;另一種情況是脾土之氣不足,寒水侵犯脾土。治療要用茵陳湯,逐步添加生薑、附子、茱萸來溫陽利水。既然傷寒熱病會有陰黃,那麼其他雜病引起的黃疸也可能出現陰黃。
所以,身體寒冷怕冷是陰黃;濕邪過盛、脾氣虛弱是陰黃;大小便清稀是陰黃;脈象沉弱是陰黃。凡是遇到這些症狀,就必須溫補治療才能痊癒。如果誤把黃疸當成土邪過盛,而過度使用瀉火的方法,飲食必然減少,胃氣必然虧損。從脾臟傳到腎臟,就會變成黑疸而無法治療,實在令人惋惜!
3. 七疝解
疝、隱疾也,古稱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㿗也。寒疝者,腰痛牽引睪丸,屈而不伸,其脈沉遲,得此之由,必是寒客下體,如坐於卑濕,涉於寒水之所起也,寒氣自外入內,束其少火,郁其肝氣,故令腰痛,痛而牽引睪丸者,肝之經絡環陰器故也;寒主收引,故令屈而不伸;尺內主腰,脈沉遲,皆陰象也,宜吳茱萸加附子湯主之。水疝者,腎囊腫大,陰汗不絕,得之飲水,醉後勞於使內。
蓋飲水醉酒,則濕氣勝。勞於使內,則腎氣虛,腎虛則濕勝而流攻者,勢也,故令陰囊腫大如水晶,陰汗不絕,如罅漏也。經云:下者舉之。又云:風能勝濕,宜升陽除濕湯主之。筋疝者,莖筋掣痛,挺脹不堪。此得之房勞邪術,所使春方,多熱毒之劑,故令脹滿不堪,宜甘草梢黑豆湯主之。
血疝者,外腎因撲損而傷,睪丸偏大,有時疼痛者,中有瘀血,名曰血疝,宜於夜分之時,自以一手托其下,一手按其上,由輕至重,揉摩百遍,彌月之間,瘀血盡散,陳氣皆行,誠妙法也。氣疝者遇有拂鬱,則睪丸腫大,遇有悲哀,則不藥而消,蓋邪之所湊,常垂其虛拂鬱,而睪丸腫大者,肝氣垂腎之也,悲哀則不藥而消者,氣有所泄也。先哲云:肝腎之病同一法,治宜虎潛丸主之。
或曰:何以不用橘核、川楝、枳實、青皮之類?余曰:皆破氣之藥,昔人多用之,然治標云爾,況蹈重虛之戒乎?氣實用之可也,狐疝者:晝則氣出而腎囊腫大,令人不堪,夜則氣入而腫脹皆消,如無其疾。狐之為物,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以斯證肖之,故名狐疝。
晝陽也,夜陰也,晝病而夜否,氣病而血不病也。宜補中益氣湯,升舉下陷之陽,加黃柏、知母,以益夫不足之坎。或曰:何不用子和辛香流氣之品?余曰:此氣虛所致,若更流藏,非惟無益,而又害之也。㿗疝者,頹大也,睪丸雖大而無疾。此係父子相傳,得於有生之初,非有生以後,外因所致之疾也,故不必主治。
或先有㿗疝,後來疼痛疾苦者,必兼前六證之法治之。
白話文:
七疝解
疝氣是一種隱疾,古稱七疝,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和㿗疝。
寒疝:腰部疼痛牽扯到睪丸,彎曲不能伸直,脈象沉遲。這是因為寒邪入侵下半身,例如久坐潮濕之地或涉入寒水中所致。寒氣從體外進入體內,阻礙了人體的陽氣,鬱結肝氣,所以導致腰痛,疼痛牽扯到睪丸是因為肝經循行於陰部;寒邪具有收引特性,所以導致彎曲不能伸直;寸口脈沉遲,都是陰虛的表現。宜用吳茱萸湯加附子治療。
水疝:腎囊腫大,陰部汗液不止,因為飲水過多或醉酒後勞累所致。飲水醉酒會導致濕氣過盛,勞累則傷及腎氣,腎氣虛弱則濕氣盛行而導致水腫,所以陰囊腫大如同水晶,陰部汗液不斷,如同漏水一樣。經書記載:「下墜者應舉之。」又說:「風能勝濕。」宜用升陽除濕湯治療。
筋疝:陰莖筋脈牽扯疼痛,脹滿難忍。這是因為房事過度或使用辛熱峻猛的藥物所致,導致脹滿難忍。宜用甘草梢黑豆湯治療。
血疝:外傷導致腎臟受損,睪丸腫大,有時疼痛,內有瘀血,稱為血疝。宜在夜間,一手托住患處下方,一手按壓患處上方,由輕到重揉摩百遍,經過一個月左右,瘀血就能散去,陳舊氣血也能運行。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氣疝:遇到鬱悶煩惱,睪丸就會腫大;遇到悲傷,則不藥而自癒。這是因為邪氣聚集於虛弱之處,鬱悶煩惱導致睪丸腫大,是因為肝氣影響腎臟;悲傷則不藥而癒,是因為氣機宣泄了。古人說:「肝腎之病,治療方法相同。」宜用虎潛丸治療。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橘核、川楝子、枳實、青皮等藥物?我回答說:這些都是破氣的藥物,古人常用,但只是治標不治本,況且要避免加重虛弱的病情。如果氣機鬱滯,則可以使用。
狐疝:白天氣機外泄,腎囊腫大,令人難受;晚上氣機內收,腫脹消退,如同沒有疾病。狐貍白天出洞排泄,晚上入洞不排泄,以此比擬,故名狐疝。白天屬陽,晚上屬陰,白天發病晚上痊癒,是氣虛所致,而非血虛。宜用補中益氣湯,提升下陷之陽氣,再加黃柏、知母,以滋補腎陰。有人問:為什麼不用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藥物?我回答說:這是氣虛所致,如果再使氣機外泄,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㿗疝:睪丸腫大,但沒有疾病。這是從父母遺傳下來的,從出生就有的,不是後天外因所致的疾病,所以不必治療。
如果本來就有㿗疝,後來出現疼痛等症狀,則需根據前面六種疝氣的治療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