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7)

1. 心胸胃脘脅腹諸痛辨

《內經》之論心痛,未有不兼五臟為痛者,獨詳於心而略於胸腹,舉一以例其餘也。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受邪則本經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然經有云: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眩僕,此言包絡受邪,在腑不在臟也。又云: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此言別絡受邪,在絡不在經也。

其絡與府以邪,皆因怵惕思慮,傷神涸血,是以受如持虛。而分論九種。曰飲、曰食、曰熱、曰冷、曰氣、曰血、曰悸、曰蟲、曰疰,苟不能遍識病形,將何以為治耶?胃屬剛土,列處中焦,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壯者邪不能幹,怯者著而為病。偏熱偏寒,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薄而痛。

肝木相乘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挾他藏而見證,當與心痛相同,但或瀉或脹,或嘔吐,或不能食,或吞酸,或大便難,或瀉利面浮而黃。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胸痛即膈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則橫滿胸間也。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

經曰:南風生於夏,病在心,腧在胸脅,此以脅屬心也。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能轉側。此又以胸屬肝也,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脈貫膈,上注於肺也,脅痛舊從肝治,不知肝固內舍膺脅,何以異於心肺,內舍膺脅哉?若謂肝經所過而痛。何以異於足少陽心主所過而痛哉?若謂經脈挾邪而痛。

何以異於經脈所過而痛哉?故非察色按脈,細審各經氣變,卒不能萬舉萬當也,且左右肝肫氣血陰陽,亦有不可盡拘,而臨證者可無詳察耶。腹痛分為三部,臍以上痛者,為太陰脾;當臍而痛者,為少陰腎;少腹痛者,為厥陰肝,及大小腸衝任四經,每部各有五賊之變,七情之發,六氣之苦,五運之邪,至紛至博,苟能辨氣血虛實,內傷外感而為之調劑,未有不中痛情者矣。

白話文:

心胸胃脘脅腹諸痛辨

《內經》論述心痛,沒有不牽涉到五臟的疼痛,只是詳細說明心痛,而略過胸腹的疼痛,以此類推其他部位的疼痛。心臟是君主之官,通常不會被邪氣侵犯,若受邪氣侵犯,則心臟本身就會生病,稱為真心痛,必死無可救治。但是經書也說:邪氣在心臟,則會導致心痛、喜怒無常、頭暈目眩、昏倒,這是指包絡受邪,邪氣在腑而不是在臟。又說:手少陰經脈動脈,則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是指絡脈受邪,邪氣在絡脈而不是在經脈。

經脈和臟腑受邪氣侵犯,都是因為過度驚恐、憂慮、思慮,損傷精神耗傷血液,所以臟腑虛弱,如同提著空虛的器物。心胸胃脘脅腹諸痛可分為九種:飲邪、食邪、熱邪、寒邪、氣邪、血邪、悸動、蟲邪、疰病。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各種病症的症狀,又怎能治療呢?

胃屬土性,位於中焦,是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從胃氣中獲取能量。身體強壯的人,邪氣不易侵入;身體虛弱的人,邪氣容易侵入而致病。偏熱偏寒、水停積滯、飲食積聚,都會損傷元氣而導致疼痛。

肝木乘脾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與其他臟腑的病症相互影響,症狀會與心痛類似,但可能會出現腹瀉、腹脹、嘔吐、食慾不振、吞酸、大便秘結、腹瀉、面浮黃等症狀。這些疾病通常是客邪與內邪互相交雜引起的。

胸痛即膈痛,與心痛的區別在於:心痛在胸骨下陷處,胸痛則橫貫胸間。與胃脘痛的區別在於:胃脘在心臟之下,胸痛在心臟之上。

經書說:夏季南風盛行,疾病在於心臟,穴位在胸脅,說明脅肋與心臟相關。肝虛則胸痛牽涉到背部和脅肋,肝實則胸痛難以翻身。這也說明胸部與肝臟相關。胸部是肺臟的區域,但說到心臟,是因為心臟的經脈從心臟連繫到肺部;說到肝臟,是因為肝臟的經脈穿過膈肌,上通肺部。脅肋疼痛古來就從肝臟治療,但不知道肝臟確實位於胸脅,與心肺有何不同?如果說肝經經過的地方疼痛,那為何與足少陽膽經經過的地方疼痛不同?如果說經脈挾邪而痛,那為何與經脈經過的地方疼痛不同?因此,如果不觀察面色,不按脈診斷,不仔細辨別各經脈氣的變化,就不能準確診斷。而且左右肝臟的氣血陰陽,也不可能完全拘泥於此,臨證時怎能不詳細觀察呢?

腹痛可分為三個部位:肚臍以上疼痛,屬於脾經;肚臍處疼痛,屬於腎經;下腹部疼痛,屬於肝經,以及大腸、小腸、衝脈、任脈四經。每個部位都有五種邪氣的變化,七種情志的影響,六種氣候的侵害,五種運氣的邪氣,病因複雜多樣。只要能辨別氣血虛實,內傷還是外感,再進行調治,就能治療各種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