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8)

1. 心痛解

夫心者,君主之官,一身之所聽命焉。故五臟失治,皆為心痛之病,經中刺治分經,理甚明悉。若是金針用藥,尤宜詳察。腎心痛者,多由陰邪上衝,故善瘈。如從後觸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滯,故胸腹脹滿。脾心痛者,多當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蒼蒼如死狀。

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故動作則痛益甚。若知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鬱則開之,滯則通之,火多實則清之散之,寒多虛則溫之補之,必隨手取效也。凡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宜急溫其經。諸府心痛,難以俯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其勢甚銳,急宜溫其腑。

至臟邪乘心,名真心痛,手足青至節,不可救藥者,多宜急溫其心包,並注邪別脈。然心痛甚者,脈必伏,以心主脈,不勝其痛,其脈自伏也,切不可因其脈伏神亂。駭為心虛,而用地黃、白朮補之。蓋邪得溫藥則散,得寒膩藥則不散,不可不慎之也,溫散之後,方可陰陽平補之。

白話文:

心痛解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全身都聽命於它。所以,五臟功能失調,都會導致心痛。經脈上的針灸治療和藥物治療方法,經書中都講得很清楚。但如果是用金針治療或用藥,更要仔細觀察。

腎臟引起的心痛,大多是因為陰邪之氣上衝,所以容易抽搐。從背後觸摸到心臟的位置會痛,胃引起的心痛,大多是因為氣血停滯,所以胸腹脹滿。脾臟引起的心痛,大多是因為寒邪逆犯中焦,所以病情較重。肝臟引起的心痛,大多是因為肝木之氣與心火鬱結,病在血分,所以面色蒼白,如同死人一般。

肺臟引起的心痛,大多是因為上焦不通暢,病在氣分,所以一活動疼痛就加劇。如果知道病在氣分,就要疏通它;在血分,就要運行它;鬱結就要疏散它;停滯就要通利它;火邪盛實就要清熱散火;寒邪盛虛就要溫補它,這樣一定能迅速見效。

各種經脈引起的心痛,都會感到心臟和背部相牽引,心痛徹到背部,背痛徹到心臟,應該趕緊溫暖經絡。各種腑臟引起的心痛,很難彎腰挺胸,小腹有氣往上衝,突然神志不清,嘔吐腹瀉,病情發展迅速,應該趕緊溫暖腑臟。

至於臟腑邪氣入侵心臟,叫做真心痛,手腳青紫到關節,無法治療的,大多應該趕緊溫暖心包絡,並疏導邪氣到其他經脈。但是,心痛嚴重的人,脈象一定沉伏,因為心臟主管脈象,承受不住疼痛,脈象就會自己沉伏,絕對不能因為脈象沉伏而驚慌失措,誤認為是心虛,而用生地黃、白朮來補益。因為邪氣遇到溫熱的藥物就會散去,遇到寒涼滋膩的藥物就不會散去,這點一定要小心謹慎。溫散邪氣之後,才可以根據陰陽虛實來進行調理。

2. 痛無補法辨

後世治痛之地,有曰痛無補法者;有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曰痛隨利減者,人皆傳誦以此為不易之。法凡是痛證,無不執而用之,不知痛而閉者,固可通之。如經云:熱結小腸,閉而不通之類是也。痛而泄者,不可通也,如經云:寒客小腸,後泄腹痛之類是也。觀王荊公解痛利二字最妙,曰:治實法,云:諸痛為寒,痛隨利減,後世以利為下也。

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裡者,實也;痛在血與氣者,亦實也。故在表者,汗之即愈;在裡者,下之即愈;或在氣血者,散之行之即愈,豈可以利為下乎?宜作通字訓則可。此說甚善,得治實之法矣。然痛證亦有虛實,治法亦有補瀉,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詳。

凡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痛而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而甚者多實,飢而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壯年者多實,愈攻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必普脈證而察之,則虛實自有明。

辨實者可利,虛者亦可利乎?不當利而利之,為害不淺。凡治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實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脫泄亡陽也,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夫以溫補而治痛者,非不多也,奈何醫者專執痛不可補氣之說,豈良法哉?

白話文:

後世治療疼痛的方法,有認為「痛無補法」的;有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還有認為「痛隨利減」的,這些說法都被廣泛流傳,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真理。凡是疼痛的病症,都以此為原則來治療,卻不知道疼痛而閉塞的,固然可以通利。就像經書上說的:「熱結小腸,閉而不通」之類的病症。但疼痛而腹瀉的,就不能通利,就像經書上說的:「寒客小腸,後泄腹痛」之類的病症。觀察王安石先生解釋「痛利」二字最精妙,他說:治療實證的方法,認為「諸痛為寒,痛隨利減」,後世都將「利」理解為瀉下。

假如疼痛在體表,是實證;疼痛在內臟,也是實證;疼痛在氣血方面,也是實證。所以,疼痛在體表的,用汗法即可痊癒;疼痛在內臟的,用下法即可痊癒;或者疼痛在氣血的,用疏散的方法即可痊癒,怎麼可以用瀉下法呢?如果將「利」字解釋為通利,那就合理了。這個說法非常好,掌握了治療實證的方法。然而疼痛的病症也有虛實之分,治療方法也有補瀉之分,辨別虛實的方法,不可不詳盡。

凡是疼痛且脹滿閉塞的,大多是實證;不脹不閉的,大多是虛證;疼痛且按壓時有抵抗的,是實證,可以按壓的,是虛證;怕冷的多是實證,喜歡溫暖的多是虛證;吃飽後疼痛加重的多是實證,飢餓時疼痛加重的多是虛證;脈象實而氣粗的多是實證,脈象虛而氣弱的多是虛證;新發病的壯年人多是實證,愈治療愈嚴重的多是虛證。疼痛位於經絡的,脈象多弦大;疼痛位於臟腑的,脈象多沉微,必須全面觀察脈象和症狀,那麼虛實就能夠分辨清楚。

辨別出是實證可以用瀉下法,虛證也可以用瀉下法嗎?不應該瀉下而強行瀉下,危害不淺。凡是治療體表虛證而疼痛的,是陽氣不足,非溫經不可;內臟虛證而疼痛的,是陰氣不足,非滋養營氣不可;上焦虛證而疼痛的,是心脾受損,非補益中焦不可;下焦虛證而疼痛的,是元氣虧虛,非迅速救治脾腎溫補命門不可。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疼痛的,並不少見,為什麼醫生卻執著於「痛不可補氣」的說法,豈是良策?

3. 痃癖等七種釋名論

或悶痞與痃癖積聚癥瘕,病雖相似,而名各不同,請逐一條陳其說,以曉後學可乎?曰:痞者否也,如天地不交之否,內柔外剛,萬物不通之義也,物不可以終否,故痞久則成脹滿,而莫能療焉;痃癖者,懸絕隱僻,又元妙莫測之名也;積者跡也,挾痰血以成其跡,亦郁久積至之謂耳;聚者緒也,依元氣以為端緒,亦聚散不常之意耳;症者徵也,以其有所徵驗,及久而成積聚也;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氣血成形,及歷年遐遠之謂也。

大抵痞與痃癖,乃胸膈之候;積與聚,乃肚腹間之病,因屬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見於男子;其癥與瘕。獨見於臍下,是為下焦之病,故常見於婦人。大抵腹中有塊,不問積聚癥瘕,俱為惡候,切不可視為尋常,而不求醫早治。若待脹滿已成,胸脅膨擊,雖倉扁復生,亦莫能救。

遘此疾者,可不慎乎!

白話文:

痞、痃癖、積、聚、症、瘕等七種疾病,雖然症狀相似,但名稱各不相同。讓我們逐一解釋,讓後學明白。

「痞」指的是阻塞不通,如同天地不交感、內柔外剛,萬物運行受阻的狀態。阻塞無法永遠持續,所以痞久就會變成脹滿,難以治療。「痃癖」是指隱藏、深邃難以捉摸的病症。「積」指病邪的積聚痕跡,因痰血凝聚而形成。「聚」指病邪聚集的線索,依附元氣而存在,聚散不定。「症」指徵兆,指疾病的徵候,久而久之便形成積聚。「瘕」指病邪假借氣血而形成的腫塊,也指久病纏綿。

總而言之,痞和痃癖是胸膈部位的病症;積和聚是腹部疾病,因為屬於上中焦的疾病,所以多見於男子;症和瘕則主要出現在臍下,屬於下焦的疾病,所以多見於女子。總之,腹部出現腫塊,不論是積、聚、症、瘕,都是不好的徵兆,絕對不可輕忽,要及早就醫治療。如果等到脹滿成形,胸脅脹痛難忍,即使是神醫扁鵲在世,也無能為力。

得了這些病,怎能不謹慎小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