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上 (10)
卷上 (10)
1. 因病似虛因虛致病論
萬病不出乎虛實兩端,萬方不越乎補瀉二法。顧治實之法,猶易知易行,姑置弗論。惟是治虛之法,自古難之。世運日衰,元氣日薄,虛病日眾,方書日繁,而治法日誤,何歟?良由誤於因病似虛,因虛致病之分耳,請得論之。
所謂因病似虛者,其人本無他恙,或感六淫之邪,或傷飲食之積,或為情志怫鬱,或為氣血瘀留,以致精神昏昧,頭目昏花,懶於言語,倦於動作,口中無味,面目痿黃,氣短脈沉,厥冷泄瀉,種種見證,羸狀雖彰,而鬱邪內固。病者每多不謹於恆,無不以虛自據,而畏攻畏涼,傍人但執外見之形,無不指其虛而勸補。
醫者復多不明標本,專聽陳言病源,輒投補劑。即有明者,知其因病似虛,而又首鼠兩端,恐遭疑訕,遷延時日,坐失機宜,邪得補而愈甚,積得補而愈深。怫鬱者,解散靡從;瘀留者,滋蔓益甚,又安知此病之所為,非虛之所致也?苟非先去其病,安能即療其虛。譬之城池失守,而寇盜得以乘之,乃不事驅攘,惟汲汲於增墉置陴,終當劫資燔舍,斬關排䟾而後已。
亦何益於事哉?故曰:因病似虛者,病為本而虛為標,治本而標自己,與其畏虛而釀成不可起之病,孰若去病而猶冀有可補之虛也,倘有以養正則邪自去,君子進則小人退之說為喻,是故大虛之中兼有實者論也。若夫因病似虛之不可補,又如一齊眾楚,雖進君子之藥,轉為小人進之用矣。
所謂因虛致病者,其人先天之賦稟素弱,後天之調養復乖。或縱欲而傷精,或心苦而神耗,或處境有凍餒勞役,或任情有驕姿宴安。精傷者,腎曠其作強之官。神耗者,心失其君主之用。形寒飲冷傷肺,飢飽勞役傷脾,貧賤者多有之;大怒逆氣傷肝,醇醴厚味傷胃,富貴者多有之。
內藏既傷,外患易作,以致陽虛惡寒,陰虛惡熱,上氣喘滿,脅脹腹膨,前後不通,躁擾悶亂,飲食不入,脈大無根,種種形證,虛而類實。雖肌肉未脫,而神宰消亡,即起居如常,而患端萌伏。然變證百出,本乎一虛,於此應補之際,而病人旁人轉生疑慮,或謂外邪未散,或謂內積未除。欲補陰,畏寒涼之傷脾;欲補陽,畏燥熱之助火,加之以無斷之醫,遷就苟合幸試圖功。
殊不知此病之所為,皆虛之所致也!苟不專治其虛,安能分治其實。譬之旱澇相仍,四民失業,盜賊因而蜂起,使非眚災施赦,發粟賑貧,而猶以徵朱為事,恐朱之則不可勝朱,盜賊未靖而元氣益受困矣。故曰:因虛致病者,虛為本而病為標,亦治本而標自己,與其去病而虛不可保,毋寧補虛而病可漸除。
倘醫者徒知應補,而又不別夫營衛陰陽逆從反正,陽虛而補陰,則如水益深;陰虛而補陽,則如火益熱,猶之因病似虛之法,而治因虛致病之訛也。辨此二者,則虛證治之斯易,又何有方書日眾,治法日誤之慮哉!
白話文:
因病似虛因虛致病論
所有疾病都源於虛實兩種狀態,所有的治療方法都不超出補瀉兩種方法。治療實證的方法,比較容易理解和實施,暫且不討論。唯有治療虛證的方法,自古以來就非常困難。隨著時代的衰敗,人體元氣日漸衰弱,虛證的疾病越來越多,醫書也越來越多,但治療方法卻越來越錯誤,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混淆了「因病似虛」和「因虛致病」兩種情況。
所謂「因病似虛」,是指病人原本沒有其他疾病,可能是感受了六淫邪氣,或是飲食積滯,或是情志鬱結,或是氣血瘀滯,導致精神萎靡,頭昏眼花,懶於說話,倦於行動,食慾不振,面色萎黃,氣短脈沉,四肢厥冷腹瀉等等症狀。雖然看起來很虛弱,但實際上邪氣仍在體內。病人往往不注意保養身體,都認為自己是虛證,害怕攻邪害怕寒涼。旁人只看到表面的虛弱症狀,都認為是虛證而勸其進補。
醫生也常常不明辨標本,只聽病人描述病因,就立刻使用補藥。即使有些醫生明白是「因病似虛」,但也猶豫不決,擔心被別人批評,拖延時間,錯失良機。邪氣因為進補而更加嚴重,積滯因為進補而更加深厚。情志鬱結的,更加難以疏解;氣血瘀滯的,更加嚴重。怎麼知道這種疾病不是因為虛證引起的?如果不先去除病邪,怎麼能夠治療虛證呢?這就像城池失守,敵人得以入侵,卻不去驅逐敵人,只忙著加固城牆,最終還是要經歷戰鬥才能平息,這又有何益處呢?所以說,「因病似虛」者,病是本,虛是標,應該先治本,標自然會好轉。與其害怕虛證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不如先去除病邪,再考慮補虛。這就像「君子進則小人退」的道理一樣,因此,大虛之中也兼有實證的道理。如果硬要補,「因病似虛」的情況下亂補,就好比眾多楚國士兵一起進攻,即使是君子的藥物,也會被用作小人的武器。
所謂「因虛致病」,是指病人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養又不好。可能是縱慾傷精,或是思慮過度傷神,或是生活環境惡劣,勞累飢餓,或是生活放縱,驕奢淫逸。傷精者,腎臟的功能受損;傷神者,心臟的功能受損。受寒受凍傷肺,飢飽勞累傷脾,貧賤的人大多如此;大怒傷肝,飲食過度傷胃,富貴的人大多如此。
臟腑受損後,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導致陽虛怕冷,陰虛怕熱,胸悶氣喘,脅肋脹滿,大小便不通,煩躁不安,飲食不進,脈象洪大無力等等症狀,虛弱的同時又表現出實證的症狀。雖然肌肉沒有消瘦,但精神已經衰敗,即使起居如常,但疾病的根源已經潛伏。各種變證都源於一個虛證,在應該補虛的時候,病人和旁人反而產生懷疑,有的說外邪沒有散去,有的說內積沒有去除。想補陰,又怕寒涼傷脾;想補陽,又怕燥熱助火,再加上一些不果斷的醫生,遷就苟合,胡亂嘗試,結果都是徒勞。
殊不知,這些疾病都是虛證造成的!如果不專門治療虛證,怎麼能夠分別治療實證呢?這就像旱澇災害連年不斷,百姓失業,盜賊四起,如果不施以恩惠,賑濟貧民,卻還忙著徵收賦稅,恐怕賦稅徵收越多,盜賊就越多,盜賊沒有平息,元氣反而更加受損。所以說,「因虛致病」者,虛是本,病是標,也應該先治本,標自然會好轉。與其去除病邪而導致虛證難以恢復,不如先補虛,疾病自然會慢慢痊癒。
如果醫生只知道應該補虛,而不區分營衛陰陽的關係,陽虛而補陰,就如同往水中加水,越加越多;陰虛而補陽,就如同火上澆油,越來越旺。這就像用治療「因病似虛」的方法去治療「因虛致病」,是完全錯誤的。明白了這兩種情況的區別,虛證的治療就容易多了,又何必擔心醫書很多而治療方法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