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8)

1. 寢食說

經云:調寢食在醫藥之先。即聖人治未病之說,夫色聲既受,非安穀不能生精與氣,非安枕不能養血與神。是以百病阽危,必首論云漿粥能進否,驗其胃氣之敗與不敗,寤寐如常否,察其神思之寧與不寧。不食少臥病也,多食嗜臥亦病也。

衛生卻病者,能不諦當於寢食間哉?不能食之證,有傷寒而痞滿嘔惡嘔食者,有氣滯而痛楚妨食者,有痰聚而不能容食者,有能食而食入反出者,有憂恐太過鬱結而不思食者,有孕婦胎成而惡阻者,有脾胃熱而胃脘寒,雖飢不嗜食者,有脾胃自虛而不能健運者,有火不生土無由熟腐者,有大病後中氣虛,惡聞食氣者,有胃脘乾槁而勺粒不入者。大抵因多食而頓不能食者為實,從少食而漸不能食者為虛。

多食之證,有火伏陰分,胃熱善消穀,或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善食而瘦謂之食㑊,亦名息中者。有傷寒入臟,厥冷下利,當不食而反能食,名曰除中者。有中風風木自盛克脾,脾土受克求助而多食者。有一臟之虛,必偏嗜一味,如懷孕之肝虛嗜酸者;有蟲積為患,好食茶葉、生米、泥炭、草紙之類者;有病後胃虛之極,而飽食易飢者。大抵多食易化,責在陽明之火,火食難化,責在太陰之虛。

不得臥之證,若勞神憂慮,耗其陰血,惺惺不寐,病在心也。若神氣衰微,疑神疑鬼,怔忡悸怯,獨處無睡,病在肝膽也。若水氣上逆,喘嗽有音,不能仰臥,病在肺也。若因有驚恐,神出舍空,痰乘虛入,則譫妄不寐病在心胞絡也。若氣血不足,病後虛煩,則,略睡而醒,病在脾也。

若傷寒陽明府病,內有燥屎,則熱甚而臥不安,病在胃也。若年高之人,氣虛血減,肌肉漸澀,晝不精而夜不瞑,病在營衛也。故心、脾、肝、膽、營、衛之不臥,多屬不足。肺、胃、胞、絡之不臥,多屬有餘也。嗜臥之證,若肝氣受熱,或濁火亂其神明,多睡少醒,由於熱也。

若脈緩怠惰,四肢不收,體重泄瀉而嗜臥,由於濕也。若頭重身熱而昏憒不醒,屬於風也。若勞役之餘,及脫血下痢之後,精神未復而酣然沉困,屬虛也。若其人天稟有餘,腸胃大而皮膚澀。大者,衛氣留於陰分者久;澀者,衛氣行於陽分者遲。既久且遲,衛氣不達而多眠臥,屬於陽不勝陰也。

若飲食才入,輒生困倦,精神昏冒,呵欠欲睡者,由於脾倦,或兼濕熱也。然傷寒邪入少陰,則脈微細但欲寐也。故神間而甘寢者,人之常。神憊而嗜臥者,人之病。以上諸條,寢食不調之候,可謂略具,別證既明,則治法可從而推廣,然此皆為已病而設也。若未病豫調之說,在養生家說述甚夥,吾有取於侗初張氏之言曰:凡飲食之節,減滿受虛,故當飢而食,節其滿未飽,先止留其虛。睡臥之法,先睡心,後睡眼。

白話文:

寢食說

古人說:「調整睡眠飲食,在醫治疾病之前就已開始。」這正是聖人預防疾病的理念。因為人的容貌和聲音都受到飲食的影響,沒有良好的飲食,就無法滋養精氣;沒有安穩的睡眠,就無法滋養血液和精神。所以,各種疾病危急的時候,醫生首先要詢問病人能否進食粥漿,來判斷胃氣是否虛弱;觀察病人睡眠是否正常,來察看精神是否安寧。不吃東西睡得少是病,吃太多睡得過多也是病。

想要保持健康預防疾病,怎麼能不仔細斟酌睡眠和飲食呢?不能進食的原因有很多:傷寒導致胃脘痞滿、嘔吐;氣滯導致疼痛難忍而影響進食;痰液阻塞而無法進食;能吃東西卻吃進去又吐出來;憂慮過度,鬱結於心而不想吃東西;孕婦懷孕後出現妊娠反應;脾胃有熱而胃脘冰冷,即使飢餓也不想吃東西;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胃火不足,無法消化食物;大病後元氣虛弱,聞到食物氣味就噁心;胃脘乾燥,一點東西都吃不下。總的來說,本來能吃東西,突然不能吃了,是實證;本來吃得少,漸漸不能吃東西了,是虛證。

能吃很多東西的原因也有很多:陰虛火旺,胃熱容易消化食物;或者大腸之熱傳到胃,胃熱又傳到膽。吃得多卻消瘦,叫做「食癊」,也叫「息中」。傷寒入侵臟腑,手腳厥冷,腹瀉,應該禁食,卻反而能吃東西,叫做「除中」。中風導致肝風盛,克伐脾土,脾土受損,求助於飲食而多吃。某個臟腑虛弱,就會偏嗜某種味道,例如懷孕的婦女肝血虛弱,就喜歡吃酸的;體內有蟲積,就會喜歡吃茶葉、生米、泥炭、灰土、紙張等東西;大病之後,胃氣極度虛弱,吃飽了很快就餓。總的來說,容易消化的食物,問題出在陽明之火;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問題出在太陰之虛。

無法睡覺的原因也有很多:勞神憂慮,耗傷陰血,睡不著覺,是心臟有病;精神衰弱,疑神疑鬼,心悸膽怯,獨處時也睡不著,是肝膽有病;水氣上逆,咳嗽喘息,不能仰臥,是肺部有病;受到驚嚇,精神渙散,痰濁乘虛而入,導致神志不清,睡不著,是心包絡有病;氣血不足,大病之後虛煩,稍微睡一下就醒了,是脾臟有病;

傷寒陽明經病,腸道內有燥結的大便,就會因為發熱而睡不安穩,是胃部有病;老年人氣虛血少,肌肉僵硬,白天精神不濟,晚上睡不著,是營衛兩氣虛弱。所以,心、脾、肝、膽、營氣、衛氣不足,都會導致失眠;肺、胃、心包絡有病,則多是實證導致失眠。嗜睡的原因也有很多:肝氣受熱,或者濁熱擾亂神志,睡得多醒得少,是熱證;脈象遲緩,四肢無力,身體沉重,腹瀉,嗜睡,是濕證;頭重身熱,昏昏沉沉,是風證;勞累過度,或者大出血、腹瀉之後,精神還沒恢復,就昏昏沉沉想睡,是虛證;先天稟賦比較好,腸胃寬大,皮膚粗糙,腸胃寬大是衛氣滯留在陰分時間長;皮膚粗糙是衛氣在陽分運行緩慢。時間長又緩慢,衛氣不能正常運行,就容易嗜睡,是陽氣不勝陰氣。

食物剛入口就感到疲倦,精神昏沉,想打哈欠睡覺,是脾虛,或者兼有濕熱;傷寒邪氣入侵少陰經,脈象微細,只想睡覺。所以,精神充足,睡眠香甜是正常現象;精神疲憊,嗜睡是疾病。以上這些,都是睡眠飲食失調的症狀,可以說已經比較全面了。明確了不同的症狀,治療方法就可以據此推廣。但是,以上這些都是針對已經生病的人說的。如果說預防疾病,養生家們有很多論述,我借用侗初張氏的說法:凡是飲食,都要做到少食多餐,讓胃腸有休息的時間,所以應該在飢餓的時候吃飯,不要吃得太飽,要留一些空間。睡眠的方法,先讓心神安定下來,然後再睡覺。讓心神安靜是方法,睡著了就不用管了。能做到這兩點,才能談養生。但是,現在還有很多人睡眠飲食沒有節制,不吃飯卻喝酒,不睡覺卻尋歡作樂,這樣是疾病主動找上門來。所以莊子說,人最危險的時候,是在臥床休息和飲食的時候,這句話確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