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下 (4)
卷下 (4)
1. 五郁六郁解
夫郁者,閉結凝滯瘀蓄抑遏之總名。《內經》五郁,以運氣言也。丹溪六郁,以病因言也。以五郁言之,有諸家之釋。然張氏之說為得其正,其說曰:天地有五運之郁,人身有五臟之應,鬱則結聚不行,乃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鬱作矣。故或鬱於氣,或鬱於血,或鬱於表,或鬱於里,或因鬱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郁。
白話文:
鬱悶這個詞彙,泛指閉塞凝滯、瘀血積蓄、抑制遏阻。
《黃帝內經》中提及的「五鬱」,指的是氣血運行不暢的病因。
明朝醫家張景嶽提出的「六鬱」,則根據發病原因進行分類。
基於「五鬱」的說法,不同的醫家有不同的解釋。不過,張景嶽的見解較為準確,他認為:天地間有五運的鬱閉,人體的五臟應之。鬱閉就會導致氣血不能運行,進而出現升降失調、不能化生的情況,這就是鬱悶的表現。
因此,有時候鬱悶是氣的原因造成的,有可能是血的問題,也可能有表裡之別。此外,鬱悶也可能引發疾病,或因疾病而導致鬱悶。
鬱而太過者,宜裁之抑之;鬱而不及者,宜培之助之。大抵諸病皆兼郁,為治有不同。所謂木鬱達之者,達、暢達也。凡木鬱之病,風之屬也,其臟應肝膽,其經在脅肋,其主在筋爪,其傷在脾胃,在血分,其性喜調暢。故在表者,當疏其經;在裡者,當疏其臟,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
白話文:
鬱結過盛的,宜疏導抑制。鬱結不足的,宜滋養幫助。總體來說,各種疾病都伴隨鬱結,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所謂「木鬱達之」,「達」指通暢之意。凡是木鬱的疾病,多屬於風,對應的臟腑為肝膽,經絡位於脅肋,主導筋爪,損傷部位在脾胃和血分,其性質喜條達暢通。因此,表證時,應宣暢其經絡;裡證時,應疏通其臟腑,只要使氣血得以運行,都稱之為「達」。
諸家以吐為達,又安足以盡之?火鬱發之,發、發越也。凡火鬱之病,為陽為熱之屬也。其臟應心,主小腸三焦,其主在經絡,其傷在陰分,火之所居,有結聚斂伏者,不宜蔽遏,當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其窗,揭其被,皆謂之發,非止於汗也。土鬱奪之,奪、直取之也。
白話文:
很多學派都認為發汗是治病的方法,但怎麼可能只靠發汗就能治好所有的病呢?火邪鬱積,就會發出來,這種發就是發越的意思。凡是火邪鬱積的病,都屬於陽熱證。它對應的臟器是心,主控的小腸和三焦,主宰的經絡是陽經,病變在陰分。火邪聚集的地方,有的結成塊,有的隱藏不露。這些情況都不宜用遮蓋的方式治療,應當順應它的勢頭把它解散、提升、發散出去,就像打開窗戶、掀開被子那樣。這些方法都叫發,不只是指發汗而已。土邪鬱積,就要把它直接祛除。
凡土鬱之病,溫濕之屬也。其藏在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傷在胸腹,土畏壅滯。凡滯在上者,奪其上,吐之可也;病在中者,奪其中,伐之可也;病在下者,奪其下,瀉之可也。凡此皆謂之奪,非止於下也。金鬱泄之者,泄、疏利也。凡金鬱之病,為斂為閉,為燥為塞之屬也,其藏應肺與大腸,其主在皮毛聲息,其傷在氣分,或解其表,或破其氣,或通其便,故在表在裡,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泄也。水鬱折之者,折、調製也。
白話文:
凡是濕土阻塞的疾病,屬於溫熱濕潤的類型。濕土停留在脾胃中,主要影響肌肉和四肢。如果濕土阻塞在胸腹,會傷害到這些部位。濕土害怕堵塞。
如果濕土阻塞在上面,就會奪取上方的氣血,可以用吐法治療。如果病在中間,奪取中間的氣血,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病在下部,奪取下方的氣血,可以用瀉法治療。
凡是這些方法都叫做奪,不僅限於向下瀉而已。
金屬元素阻塞時使用泄法,泄就是疏通、利便。凡是金屬元素阻塞的疾病,都屬於收斂、閉塞、乾燥、閉塞的類型。金屬元素與肺和大腸相應,主要影響皮毛和呼吸。如果金屬元素阻塞在氣分中,可以疏通表皮,或者疏通氣機,或者通便。所以,無論是表裏、上下,都可以用泄法治療。
水液阻塞時使用折法,折就是調和、調理。凡是水液阻塞的疾病,都屬於氾濫、停滯、水腫、腹脹的類型。水液與腎和膀胱相應,主要影響骨髓和生殖系統。如果水液阻塞在氣血中,可以利水滲濕,或者溫陽化濕,或者通利小便。所以,無論是表裏、上下,都可以用折法治療。
凡水鬱之病,為寒為水之屬也,水之本在腎,水之標在肺,其傷在陽分,其反克在脾胃,水性喜流,宜防氾濫,折之之法,如養氣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實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壯火可以勝水,治在命門也;自強可以帥水,治在腎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謂之折,豈獨抑之而已哉。
白話文:
凡是水滯積的疾病,都屬於寒濕的性質。水氣的根源在腎臟,水氣的上泛部位在肺部。水氣傷及陽氣,反過來會剋制脾胃。水具有流動的特性,容易氾濫成災。因此治療水滯積的方法,就像養護正氣可以化解水濕,治在肺部;補益脾土可以剋制水濕,治在脾臟;壯旺命門火氣可以克服水濕,治在命門;自生強健可以調控水濕,治在腎臟;疏通排泄可以宣洩水濕,治在膀胱。這些方法全都稱為「折水」,不只是單純地抑制水濕而已。
郁有五,法亦有五,郁去則氣調矣。又以六郁言之,如氣鬱者,必胸腹滿痛,其脈沉澀;濕鬱者,身體重著,或關節疼痛,遇陰寒即發,其脈沉緩;痰鬱者,動則喘息,起臥怠惰,其脈沉滑;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其脈沉芤;食鬱者,噯酸惡食,痞塊腹脹,其脈氣口沉緊:熱鬱者,瞀悶口乾,小便淋赤,其脈沉數,六郁不言風寒者,蓋風寒鬱則為熱故也。然丹溪又云:氣鬱而濕滯。
白話文:
鬱結有五種,方法也有五種,鬱結去除,氣就會調和了。再從六種鬱結來說,像氣鬱的人,一定會感到胸腹滿痛,脈搏沉澀;濕鬱的人,身體沉重,或關節疼痛,遇到陰寒天氣就會發作,脈搏沉緩;痰鬱的人,一活動就喘息,起臥懶惰,脈搏沉滑;血鬱的人,四肢無力,能吃東西大便紅,脈搏沉緊;食鬱的人,噯氣酸臭,厭惡食物,胸腹脹滿,脈搏氣口沉緊;熱鬱的人,頭暈口乾,小便淋漓發紅,脈搏沉數。六種鬱結不提風寒,是因為風寒鬱結就會變成熱鬱。不過,丹溪又說:氣鬱而濕滯。
濕滯而成熱,熱鬱而生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消化,是郁雖有六,又皆相因為病者也。夫治六郁者,以越鞠為丸為主方,固為盡善,但郁者至久,元氣未有不傷,克伐屢投,隨散而隨郁者,比比然也。於此當顧慮根本,權其重輕,或攻補兼施,使邪衰而正勝,或專行於補益,俾養正以除邪。
白話文:
濕氣積聚形成熱氣,熱氣鬱結產生痰液,痰液停留使血液無法運行,血液凝滯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這六種鬱結雖然不同,但它們都相互作用,成為病因。
對於治療六鬱,以越鞠丸為主要方劑,這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鬱結時間久了,元氣或多或少都會受傷。如果一味攻伐,雖然能暫時散鬱,但隨後又會復發,這是很常見的。
因此,要治好六鬱,必須考慮到根本,權衡輕重,或者攻補並施,讓邪氣減弱,正氣增強,或者專注於補益,通過養正來祛邪。
然郁在氣血者,當以有形之藥,分氣血以療之,醫者之責也。若郁在情志者,即當以情志解散,此無形之氣藥,病者所自具也。知乎此而立五六之治,思過半矣。
白話文:
如果鬱結在氣血中的話,應該用有形的中藥來調理氣血;這是醫生的責任。如果鬱結在人的情志方面的話,就應該用情志來化解,這是病人自己具備的,無形的中藥。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制定出五六種治療方法,基本上就能見效了。
2. 諸氣不當作寒治論
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原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常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變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為濁,行者遏抑而反止,表失外護而不知,里失健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熾於肺,氣乃為病,何者?氣本為陽,反勝則為火矣。
白話文:
維護身體和諧平衡的稱為氣,擾亂規律、異常活動的稱為火。身體平和時,氣在體表保護身體,又運轉到體內,在全身循環流動,循環不息,出入升降,按照一定的規律。氣原本由中焦產生,由肺氣統帥,通常不會對人體造成疾病。
當七情失衡、五志發作時,就會導致身體失常,清氣迅速轉化為濁氣,運動的氣息被阻礙而停止,體表失去保護而不自知,體內失去穩定的防守而氣息下降不足,氣血運行逐漸減弱,肺無法控制,妄動不止,五志陽氣之火由此而生。這股火氣上衝至肺部,就會引起疾病。為什麼?因為氣本屬陽,反過來勝過陰時就會變成火。
河間有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以香辛燥熱之劑,概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指迷七氣湯,用青皮、稜、朮、益、桂之屬,可以通七情,混同一義,不按某藥治某病,以下諸方。尤有甚焉者,茲不具論,不知經言九氣之治,各有分別,如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云云,何嘗混作寒論,而以燥熱之劑通治諸氣。若用燥熱之劑,不過暫卻滯氣,沖快於一時耳。
白話文:
河間子說過:五種情志過度,都會化為火氣。為什麼後世的醫家不根據這個理論,卻用溫熱辛燥的藥劑,一概作為治療寒證的藥方?他們依據的是什麼道理?再說,那個指南迷七氣湯,使用青皮、良姜、白朮、益母草、桂枝等藥材,說是能通治七情,混為一談,不區分哪種藥治療哪種疾病,以下的諸多方劑也是如此。尤其嚴重的是,這些我不一一列舉,不知道經書上說的九氣之治,各有區別,例如上氣要用抑制的藥物,下氣要用升發的藥物,寒證要用溫熱的藥物,熱證要用寒涼的藥物等等,從來沒有混為一談,用溫熱燥熱的藥劑治療各種氣證。如果使用溫熱燥熱的藥劑,只能暫時去除滯氣,一時感到舒暢而已。
滯氣暫開,久而復郁,郁至久而生熱,熱積久而生痰,痰飲下隔,升降不行,濁氣混濛,清虛耗竭,此習俗相沿之誤,莫能救挽者。又有腎虛不能攝氣歸元,用黑錫丹、養氣丹,以有形金石,鎮無形之氣,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殆歟?丹溪云: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
白話文:
氣血不通時會暫時疏通,但過一陣子又會再次堵塞,堵塞久了會產生熱氣,熱氣積存時間長了會產生痰,這些痰液阻隔在橫膈膜之下,導致氣血無法正常循環,渾濁的氣體混合在一起,清氣消耗殆盡。這種積習已成慣例的錯誤,沒人能改變。還有腎虛的人無法收斂氣血,使用黑錫丹、養氣丹等有形的中藥,用有形物質壓制無形氣血,好比把石頭丟進水裡,水根本沒沉下去,豈不是太危險嗎?明朝醫學家劉一志說:上升的氣體,是由肝臟散發出來的,夾雜著胃火,熱氣很強。
自覺冷者,非真冷也,火極以水,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於真,可勝道哉?大抵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始則用辛溫以散之,稍久即以辛平和之,辛寒折之。
白話文:
覺得寒冷的人,並不是真的寒冷,而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盛,陰氣虛弱,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把假的當成真的,這能說得通嗎?
大多數的疾病都是由情緒傷及氣血,導致氣血鬱結不通,導致痞悶壅塞所引起的。要先仔細找出疾病發生的原因,瞭解是哪條經絡氣血不通。初期可以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氣血,過了一段時間後,再用辛平和的藥物來調和,最後用辛寒的藥物來收斂。
然藥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用之能卻氣之標,而不能制氣之本,豈可久佐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混同為治,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氣作火論,與病情相得。丹溪《局方發揮》云:冷生氣者,出於高陽生之謬言也,是非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遽論寒者,吾恐千不得其一二也。
白話文:
然而,藥物中有些是能行氣散瘀、通利排洩的,這些藥物只能消除氣滯的症狀,不能調節氣的根本,難道能長期輔以溫燥的藥物來治療嗎?用火來輔助火,混為一談地治療,讓病人長期、大量服用,可以嗎?氣和火其實是一體兩面,動靜變化之間,氣和火相互轉化。丹溪在《局方發揮》中說:認為寒冷會導致氣滯,這是源於「高陽生之」的錯誤論斷。不是親自受到寒氣侵襲,或吃過冰冷食物,就貿然認為是寒冷所致,我擔心一千個人中也找不到一兩個符合的。
3. 腫脹引經別證辨
腫脹一證,經云:五臟六腑,無不有之。再考全經,如脈要論曰:胃脈實,氣有餘則脹。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腫脹,胃脘當心而痛。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經溲不利。應象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皆實脹也。太陰陽明論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腹滿閉塞。師傳篇曰:足太陰之別,分孫虛則鼓脹,此皆虛脹也。
白話文:
腫脹這種病症,古書上說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出現。再看看其他醫書,像是《脈要論》說胃經氣血過盛就會脹,而《病形篇》則說胃病會造成肚子腫脹,胃部疼痛。另外,《本神篇》說脾氣過盛也會肚子脹,排泄不順,而《應象論》則說濁氣上逆就會導致腹脹。這些都是實證性的腫脹。而《太陰陽明論》則說飲食起居不節制,就會影響五臟導致腹滿不通。還有《師傳篇》說足太陰經氣虛就會導致鼓脹。這些都是虛證性的腫脹。
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風論曰:氣隔塞不通則善脹,失衣則善脹,皆寒脹也。陰陽別論曰: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診要經終篇曰:手少陰終者,腹脹閉,足太陰終者,腹脹閉,此心脾受傷之脹也。此外如六元正紀、至真大要等論曰:太陰所至為跗腫,及土鬱之發,太陰之初氣,太陰之勝復,皆濕勝之腫脹也。或曰:水運太過,寒勝則浮。
白話文:
胃寒會導致腹脹,臟寒也會引起腹脹。氣機不通、受寒都可能導致腹脹。陰虛陽盛或陽虛陰盛都能導致心腹脹滿。手少陰經和足太陰經受損,也會造成腹脹。脾胃濕氣過重、寒濕之氣過盛,都會導致水腫和腹脹。
或曰:太陰司天,太陽勝復,皆寒勝之腫脹也。或曰:少陰司天,少陰勝復,少陽司天,少陰勝復,熱勝則腫,皆火勝之腫脹也。或曰:厥陰司天在泉,厥陰之復。或曰:陽明之復,皆水邪之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由是觀之,則不惟五臟六腑,即五運六氣,亦各有腫脹矣。
白話文:
有的人說:太陰經主宰人體,太陽經再次佔據上風,都是寒邪過盛導致的腫脹。還有的人說:少陰經主宰人體,少陰經再次佔據上風,少陽經主宰人體,少陰經再次佔據上風,都是熱邪過盛導致的腫脹,都是火邪過盛導致的腫脹。又有人說:厥陰經主宰陰氣,厥陰經再次佔據上風。還有的人說:陽明經再次佔據上風,都是水邪侵犯了土,以及金氣反過來佔據上風導致的腫脹。從這些說法中可以看出,不僅五臟六腑,連五運六氣,也都有各自的腫脹。
然經有提其綱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可見諸經雖皆有腫脹,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行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二藏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乎三經也。但陰陽虛實,不可不辨。
白話文:
不過經典中提到了總綱:各種濕腫脹滿都和脾有關。又說:根本在於腎,末梢在肺,都是聚積水液造成的。又說:腎是胃的關口,關口閉合不暢,所以聚積水液,而水液會依類聚集。由此可見,雖然各個經絡都可能有腫脹,但無一不源於脾、肺、腎。因為脾是土,主運行;肺是金,主氣化;腎是水,主五液。凡是五氣所運行的水液,都屬於腎;五液所運行的氣,都屬於肺;而轉化脾和肺來調節水液生金,都是屬於脾,因此腫脹無非是由於這三個經絡。但陰陽虛實,也必須加以區分。
大抵陽證多熱,熱者必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先脹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腫於外,而後及乎里者多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長者多實,容顏憔悴者,聲短促者多虛。凡諸實證,必以六淫有餘傷其外,飲食怒氣傷其內,故致氣逆不行,三焦壅閉。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陽證(熱證)多有發熱、口渴等症狀,表明身體有實邪。陰證(寒證)多有畏寒、手足發冷等症狀,表明身體有虛症。先出現內部脹滿,然後蔓延到外部的,多屬實證。先出現外部腫脹,然後才影響到內部的,多屬虛證。小便黃赤,大便祕結的,多屬實證。小便清白,大便溏泄的,多屬虛證。脈絡滑動快速有力度的,多屬實證。脈絡弦細浮淺的,多屬虛證。面色紅潤、氣息悠長的,多屬實證。容貌憔悴,聲音短促的,多屬虛證。所有實證,必定是由外感六淫之邪過多所致,或是飲食傷胃、生氣傷肝所致,導致氣機逆亂不通暢,三焦氣機鬱閉。
此則多在氣分,無處不到,故不分部位,而多通身浮腫。又或氣實於中,又為單腹脹急,然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此惟少壯者多有之。但破其急氣,利其壅滯,則病無不愈,此治實之道也。若是虛證,必以五志積勞,酒色過度,傷其脾腎,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此多成於中年之外。
白話文:
這種水腫主要影響身體氣的分佈,遍佈全身,因此不會侷限在特定部位,而是導致全身浮腫。另一種情況是氣體過盛導致腹部脹氣,因為陽氣過旺且迅速,症狀發作時會很突然,通常在幾天內就會產生。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治療方法是疏通急氣,緩解阻塞,這樣症狀就會消失。這是治療實證的方法。如果是虛證,通常是由長期積勞、縱慾過度、傷及脾腎所致,症狀會逐漸出現,往往在數月後才會發作。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中年人身上。
其形證脈氣,必有虛寒之候,顯然可見,非若實證之暴至,而邪熱壅結,肝氣悍逆之有因也。則治實恆易,理虛頗難耳!然虛有在氣者,有在水者。在氣者,以脾氣虛寒,不能運化,所謂氣滿中虛者。在水者,以脾虛不能制水,則寒水反侮脾土,氾濫為邪。其始也,必從陰分漸次而升,按肉如泥,腫有界分,所謂水膨水脹者也。
白話文:
從他的外形、症狀、脈象和氣色,必定有虛寒症候,一目瞭然。不像實證那樣突然發作,是因為邪熱積聚、肝氣暴烈所致。所以治療實證通常容易,調理虛證卻比較困難。但是虛證有氣虛和水虛之分。氣虛是指脾氣虛寒,不能運化水谷,也就是所謂的「氣滿中虛」。水虛是指脾虛不能控制水液,導致寒水反過頭來侵犯脾土,氾濫成邪。它最初一定是從陰分逐漸上升,按壓肌肉感覺像泥巴,腫脹有界限,這就是所謂的「水膨水脹」。
然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蓋腎本水藏,而元陽生氣所由出。若腎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矣。夫氣即火也。精即水也,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則化精而為氣,陽衰則不化而為水,即為邪。
白話文:
雖然脾臟能控制水液,但水液的總管理權其實在腎臟。這是因為腎臟是水液的貯藏之地,又是元陽生發的地方。如果腎臟的陽氣不足,命門之火就會衰弱,不僅不能抑制陰寒,也不能溫養脾土。陰陽失衡,就會轉化為邪氣。
氣就是火,精就是水。氣和水本質上是同類的,只是在於是否轉化。所以,陽氣旺盛時,精華會轉化成氣;陽氣衰弱時,精華不能轉化,就變成水,形成邪氣。
凡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故火不能化,則精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所以水腫之證,多屬陽虛,故曰寒脹多,熱脹少也。然觀丹溪之治腫脹云:清濁相混,隧壅閉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腫滿。治宜補其肝,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邪賊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權。
白話文:
當身體內火盛而水不足時,就會導致「燥」的病症;相反,如果水盛而火不足,就會導致「濕」的病症。因此,如果火不能夠正常運化,精氣就不能夠從陽氣中分化出來,而精氣就會轉化為水。所以水腫的病症,大多是屬於陽虛導致的,因此有句俗話說:「寒脹多見,熱脹少見」。
但是,丹溪派的治療水腫病症認為:陽氣不足會導致清氣下陷,濁氣上升,導致氣血阻滯而形成熱症,而熱症會產生濕氣,濕氣和熱症互相生長,最終導致水腫。治療應當補養肝臟,同時滋養肺的金屬之氣以剋制肝木之氣,讓脾臟不受邪氣侵害,並且滋養腎臟的水氣以控制火氣,讓肺臟獲得清化水氣的權力。
夫制火可以保金,獨不慮其害土乎?若以此法,施於陽實而熱者則可,若以治陽虛而氣弱者,豈不反助陰邪而益其病哉?更有不明虛實,專執下則脹已之一法,雖得少寬於一時,真氣愈衰,未幾而腫脹再作,遂至不救,殊可嘆也!余於此證察其實者,直清陽明,反掌收功。
白話文:
控制火氣可以保護金氣,但是難道不用考慮對土氣的傷害嗎?如果用這種方法治療陽氣強盛而又有熱氣的疾病還行,但如果用來治療陽氣虛弱而氣力薄弱的疾病,豈不是反而會幫助陰邪而加重病情嗎?還有的人不明白虛實之分,專門執著於「只要瀉氣,脹氣就會消除」的一種方法,雖然可能會暫時得到一些緩解,但真正的氣力會越來越弱,不久之後腫脹還會再次發作,最終無法救治,實在令人嘆息!我對於這種證狀,實際上直接清熱利濕,就能快速痊癒。
苟涉虛者,溫補肝腎,漸次康復;或虛實混淆,陰陽疑似者,寧先以治不足之法,探治有餘,若不投而病反加者,不宜補也,不妨易轍,自無大害。若誤以治有餘之法治不足,而曾經峻攻者,真氣復傷,雖神丹不能療矣!其有不大虛不大實者,先以清利見攻,繼以補中調攝,此治虛之道也。又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
白話文:
如果體虛,就溫補肝腎,逐漸恢復健康;或者虛實難辨、陰陽不明確,寧可先治療不足,再探查是否有餘。如果治療後病情加重,就不適合補,可以轉換治療方法,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誤把不足當成有餘來治療,而且曾經用過峻攻手段,真氣受損,即使是神丹妙藥也難以救治了!對於不太虛也不太實的情況,先用清熱通利的方法治療,然後用補中調和的方法調理,這是治療虛證的途徑。還有表症是實證,但根本是虛證的,這種情況下不能瀉。
攻之無功,極為危險。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鼓脹者,中空無物,皮膚繃急,多屬於氣;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蠱即血也。在女科有氣分血分之殊,氣分者,心胸堅大,而病發於上,先病水腫而後經斷;血分者,血結胞門,而病發於下,先因經斷而後水腫。在治法有理肺理脾之殊,先喘而後脹,治在肺;先脹而後喘,治在脾。
以上諸治,其大略也,貴在神而明之,庶可免於虛虛實實之害矣!
白話文:
如果治療沒有效果,是很危險的。在病名中,分為鼓脹和蠱脹:鼓脹是指腹部中空無物,皮膚緊繃,多由氣引起;蠱脹是指腹部充滿東西,形狀腫大,可能是積液或血液。在婦科病中,分為氣分和血分:氣分是指心胸腫大,疾病發生在上面,先是水腫,然後月經停止;血分是指血液積聚在子宮,疾病發生在下面,先是月經停止,然後水腫。在治療方法中,分為理肺和理脾:如果先是喘氣然後腫脹,治療應針對肺;如果先是腫脹然後喘氣,治療應針對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