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下 (13)
卷下 (13)
1. 寢食說
經云:調寢食在醫藥之先。即聖人治未病之說,夫色聲既受,非安穀不能生精與氣,非安枕不能養血與神。是以百病阽危,必首論云漿粥能進否,驗其胃氣之敗與不敗,寤寐如常否,察其神思之寧與不寧。不食少臥病也,多食嗜臥亦病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調整飲食睡眠,在藥物治療之前。這就是聖人治未病的道理,五色(指外界的聲色物候)已經接收,如果不吃適當的食物,就無法產生精氣;不睡好覺,就無法養血安神。所以,對於各種瀕臨危險的疾病,首先要詢問是否能進食粥類,以此判斷胃氣是否受損;是否能正常睡覺,以此觀察神志是否安寧。不吃或少睡會生病,暴飲暴食或嗜睡也會生病。
衛生卻病者,能不諦當於寢食間哉?不能食之證,有傷寒而痞滿嘔惡嘔食者,有氣滯而痛楚妨食者,有痰聚而不能容食者,有能食而食入反出者,有憂恐太過鬱結而不思食者,有孕婦胎成而惡阻者,有脾胃熱而胃脘寒,雖飢不嗜食者,有脾胃自虛而不能健運者,有火不生土無由熟腐者,有大病後中氣虛,惡聞食氣者,有胃脘乾槁而勺粒不入者。大抵因多食而頓不能食者為實,從少食而漸不能食者為虛。
白話文:
重視養生預防疾病的人,怎麼能不特別注意飲食作息呢?不能進食的情況有很多種,例如:
- 傷寒引起的痞滿(胃部脹悶)、嘔吐、嘔出食物。
- 氣滯導致疼痛不適,影響飲食。
- 痰液聚集,無法容納食物。
- 暴飲暴食後,食物無法消化,反而嘔吐出來。
- 憂鬱恐懼過度,導致鬱結而不想吃東西。
- 孕婦懷孕後產生的妊娠反應(惡阻)。
- 脾胃熱,胃脘寒涼,即使飢餓也不想吃東西。
- 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作。
- 肝火旺盛,無法濡養脾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
- 大病初癒,中氣虛弱,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反胃。
- 胃脘乾枯,連一湯匙的米粒都吃不下去。
總的來說,因為吃太多而突然不能吃的是「實證」;從吃很少到漸漸完全不能吃的是「虛證」。
多食之證,有火伏陰分,胃熱善消穀,或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善食而瘦謂之食㑊,亦名息中者。有傷寒入臟,厥冷下利,當不食而反能食,名曰除中者。有中風風木自盛克脾,脾土受克求助而多食者。有一臟之虛,必偏嗜一味,如懷孕之肝虛嗜酸者;有蟲積為患,好食茶葉、生米、泥炭、草紙之類者;有病後胃虛之極,而飽食易飢者。大抵多食易化,責在陽明之火,火食難化,責在太陰之虛。
白話文:
過度飲食的證狀:
-
「火伏陰分」:體內虛火旺盛,胃火過盛,消化功能良好,甚至會大腸發熱傳到胃,胃又傳到膽囊。
-
「食㑊」:明明食量很多,但身體卻瘦弱。
-
「除中」:傷寒後,內臟受寒,腹瀉、發冷,本應飲食減少,卻反而食慾旺盛。
-
「中風」:風氣過盛,抑制脾氣,脾氣受制後求助於胃氣,導致食慾過度。
-
「一臟之虛」:某臟器虛弱,就會偏好某種口味,例如肝虛懷孕時偏愛酸味。
-
「蟲積」:體內有寄生蟲,會喜愛用茶葉、生米、泥土、草紙等非食物填飽肚子。
-
「病後胃虛」:大病初癒後,胃部虛弱,容易餓,但一吃飽又會很快餓。
總之,食量過多且容易消瘦,是胃陽明火氣旺盛所致;食量過多且消化不良,則是胃太陰虛弱所致。
不得臥之證,若勞神憂慮,耗其陰血,惺惺不寐,病在心也。若神氣衰微,疑神疑鬼,怔忡悸怯,獨處無睡,病在肝膽也。若水氣上逆,喘嗽有音,不能仰臥,病在肺也。若因有驚恐,神出舍空,痰乘虛入,則譫妄不寐病在心胞絡也。若氣血不足,病後虛煩,則,略睡而醒,病在脾也。
白話文:
無法入睡的症狀:
- **心神受損:**若因勞累思慮過度,耗傷陰血,導致徹夜難眠,此乃「心」所致。
- **肝膽失調:**若神氣衰落、疑神疑鬼、心悸不安、獨處時難以入睡,乃「肝膽」所致。
- **肺氣上逆:**若水氣上逆,導致喘咳有聲,無法平躺而眠,乃「肺」所致。
- **心胞絡受侵:**若因驚恐過度,神魂離體,痰液趁虛而入,則會出現譫妄、無法入睡,乃「心胞絡」所致。
- **脾氣虛弱:**若因氣血不足,病後虛弱煩躁,則會稍睡即醒,乃「脾」所致。
若傷寒陽明府病,內有燥屎,則熱甚而臥不安,病在胃也。若年高之人,氣虛血減,肌肉漸澀,晝不精而夜不瞑,病在營衛也。故心、脾、肝、膽、營、衛之不臥,多屬不足。肺、胃、胞、絡之不臥,多屬有餘也。嗜臥之證,若肝氣受熱,或濁火亂其神明,多睡少醒,由於熱也。
白話文:
如果陽明府(胃)受傷寒侵襲,胃內有燥熱的大便,就會導致體內燥熱加重,怎麼睡都睡不安穩,這是因為胃部出了問題。
如果年紀較大的人,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肌肉逐漸變得僵硬,白天精神不振,晚上睡不着,這是營衛出問題。
因此,心、脾、肝、膽、營、衛系統不能入睡,大多是身體不足所致。而肺、胃、膀胱、絡脈系統不能入睡,大多是身體有餘所致。
嗜睡的症狀,可能是肝氣受熱,或者濁熱擾亂了精神,導致睡眠時間過長,清醒時間過短,這是因為身體有熱所致。
若脈緩怠惰,四肢不收,體重泄瀉而嗜臥,由於濕也。若頭重身熱而昏憒不醒,屬於風也。若勞役之餘,及脫血下痢之後,精神未復而酣然沉困,屬虛也。若其人天稟有餘,腸胃大而皮膚澀。大者,衛氣留於陰分者久;澀者,衛氣行於陽分者遲。既久且遲,衛氣不達而多眠臥,屬於陽不勝陰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緩慢無力,四肢無力,身體沉重,容易腹瀉並且嗜睡,這是由於體內濕氣過重。如果頭部沉重,身體發熱,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屬於風邪入侵。如果勞累過度或失血腹瀉後,精神尚未恢復,卻昏昏欲睡,屬於身體虛弱。如果天生體質偏盛,腸胃強健,皮膚粗糙,這是因為陽氣長期停留在陰分,導致陽氣運行緩慢,陽氣不能到達四肢百骸,所以容易嗜睡,屬於陽氣不足,陰氣過盛。
若飲食才入,輒生困倦,精神昏冒,呵欠欲睡者,由於脾倦,或兼濕熱也。然傷寒邪入少陰,則脈微細但欲寐也。故神間而甘寢者,人之常。神憊而嗜臥者,人之病。以上諸條,寢食不調之候,可謂略具,別證既明,則治法可從而推廣,然此皆為已病而設也。若未病豫調之說,在養生家說述甚夥,吾有取於侗初張氏之言曰:凡飲食之節,減滿受虛,故當飢而食,節其滿未飽,先止留其虛。睡臥之法,先睡心,後睡眼。
白話文:
如果吃完東西後,總是感到疲倦,精神昏沉,頻頻打呵欠想睡覺,可能是脾氣虛弱,或者兼有濕熱。但是,如果是傷寒邪氣進入少陰,也會出現脈搏細微無力、只想睡覺的症狀。
因此,偶爾睡得好是正常的。但如果長期疲倦嗜睡,就是生病的表現。以上這些條目,可以大致概括睡眠飲食失調的症狀。辨別清楚具體症狀後,就可以推演出治療方法。但這些都是針對已經生病的情況提出的。
至於未病先調養的說法,在養生學家之間有很多討論。我認同張侗初的說法:飲食有節,保持適度的飢飽,不要等到撐飽了才停。睡眠的方法是,先讓心靜下來,再讓眼睛閉上。
睡心是止法,睡眼是觀法。能斯二者,始可與言養生。然世復有寢食無節之流,顧不食而縱酒,不寐而漁色,是又疾不幹人,人來求疾。是以莊生云,人之可畏者,在衽席飲食之際,信矣。
白話文:
入睡保持心靈安靜,是養生的方法;睡覺時凝神內視,是修行的法門。能夠做到這兩點,才能談論養生。然而,世界上又有許多人生活不規律,不吃飯卻喝酒,不睡覺卻尋求聲色之樂,這是自己不愛惜身體,反而引來疾病上身。因此,莊子說的人可怕之處在於飲食起居之時,真是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