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上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7)

1. 泄瀉九法論

《內經》之言泄瀉,或言風,或言濕,或言熱,或言寒,此明四氣皆能泄也。又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明脾虛下陷之泄也。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無濕則不瀉,故曰濕多成五泄。若土虛不能勝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其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出。

如農人治潦,導其下流,雖處卑濕,不憂巨浸。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一曰升提,氣屬於陽,性本上升。胃氣迫注,輒爾下陷,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又如地下淖澤,風之即干,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木藥,木可勝土,風亦勝濕。

所謂下者舉之是也。一曰清涼,熱淫所致,暴注下迫,苦寒之劑,用滌煩蒸,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飈颯然倏動,則炎熇如失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所停,皆令人泄。隨證祛逐,勿使逗留。經云:熱者泄之。又云:通因通用也。一曰甘溫、泄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泄何由止?夫甘能緩急,善禁急速,且稼穡作甘,甘為土味,所謂甘以緩之是也。一曰酸收,瀉下有日,則氣散不收,無能統攝,則注下何時而已。

酸之一味,能助收攝之權,經云: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土德無慙,水邪不溢,故瀉者,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經云:虛者補之是也。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位雖屬水,真陽之火寓焉。少火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熟腐水穀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母。經云:寒者溫之是也。

一曰固澀,注瀉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以澀劑,久則變化不愆,揆度合節,所謂滑者澀之是也。夫是九者,治泄之大法。業無遺蘊,至於先後緩急之權,豈能預擬,臨證之頃,圓機靈變,可以胥天下並登於壽域矣。

白話文:

泄瀉九法論

《內經》提到泄瀉,有時說是風,有時說是濕,有時說是熱,有時說是寒,說明四種邪氣都能導致泄瀉。又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說明脾虛下陷也會導致泄瀉。總而言之,脾土強健的人,就能夠自行克服濕邪,沒有濕邪就不會泄瀉,所以說濕邪過多會導致五種泄瀉。如果脾土虛弱,不能勝過濕邪,那麼風寒和熱邪都能乘虛而入,導致疾病。治療方法有九種:

一、淡滲:讓濕邪從小便排出。就像農人治理水災,疏導水流向下,即使處於低窪潮濕的地方,也不怕洪水泛濫。《內經》說:治療濕邪而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又說:對於下陷的邪氣,要引導它排出。

二、升提:氣屬陽,本性上升。胃氣下陷,可以用升麻、柴胡、葛根等藥物,鼓舞胃氣上升,則下瀉自然停止。就像地下的沼澤,風吹過就會乾燥,所以風藥多燥性,而且濕邪屬土,風藥屬木,木能克土,風也能勝濕。所謂下陷的,要把它提升。

三、清涼:熱邪導致的泄瀉,病情急迫,可以用苦寒的藥物,清除煩熱,就像盛夏酷暑時,突然刮起涼風,暑熱就會消退。所謂熱邪,要用清涼之法治療。

四、疏利:痰飲凝滯、氣機阻滯、食積停滯,都會導致泄瀉。根據具體情況祛除病邪,不要讓它們滯留。《內經》說:熱邪要用泄瀉的方法治療。又說:治療疾病要根據病因來治療。

五、甘溫:如果泄瀉不止,病情危急,越來越嚴重,泄瀉怎能停止?甘味能緩急止痛,能制止病情迅速惡化,而且農作物成熟後都帶有甘味,甘味屬土。《內經》說:要用甘味來緩解病情。

六、酸收:泄瀉持續多日,則氣散而不收,身體沒有能力收攝,泄瀉何時才能停止?酸味能幫助收斂。《內經》說:散亂的要把它收斂。

七、燥脾:脾土功能正常,水濕就不會溢出。所以泄瀉都是由於脾土濕邪造成的,濕邪都源於脾虛。脾胃功能正常,水穀精微就能正常消化吸收,如果脾胃虛弱而不加以調理,濕邪就會加重。《內經》說:虛弱的要補益它。

八、溫腎:腎主二便,是封藏的根本,雖然屬水,但其中包含真陽之火。腎陽不足,就不能運化水穀。《內經》說:寒冷的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所以脾虛者要補益脾土,積聚的虛寒也要溫補。

九、固澀:泄瀉日久,腸胃道變得滑利,即使溫補,也難以奏效,需要用澀藥收斂,久病才能慢慢恢復正常。《內經》說:滑利的要用澀藥治療。

這九種方法是治療泄瀉的大法。至於先後緩急的運用,不能預先規定,臨證時要靈活運用,才能使天下人都長壽。

2. 腳氣論

按腳氣之病,自古無有稱之。自晉蘇敬始,其頭痛寒熱類傷寒,而病起足膝腫病,則與傷寒異。其逆氣上行,類風厥而痛甚,乃至悶倒,則與風厥異。其兩足軟弱,類痿痹而時發時止,痛惟在足,則與痿之一廢不復,痹之無定所者異。致此之由,多因美飲醇醪,上承濕熱之下注,蹈寒涉水,下吸清濕之上升,兩者交成,故名壅疾。自東垣有南方腳氣,外感清濕作寒治;北方腳氣,內傷酒乳作濕熱治之論。

致使後人泥之,遂成南北兩派。互相拘執,不知北方縱無地之卑濕,其冒雨露,履汗韈,與夫脫卸靴履,汗出而風吹之,致血凝於足,豈不與南方卑濕同類,盡屬外中者乎?南方縱無潼乳之濕,其酒食過多,與臟腑所傳,津液水穀停積於中而下注者,豈不與北方潼乳之濕同類,盡屬內傷者乎?學者苟能圓通活變,斯萬舉萬當矣。

白話文:

腳氣論

腳氣這種疾病,古時候並沒有專門的名稱。從晉代蘇敬開始,才有所記載。它頭痛、發熱的症狀類似傷寒,但疾病從足膝腫脹開始,又與傷寒不同;它逆氣上行,類似風厥,疼痛劇烈,甚至昏倒,但又與風厥不同;它兩足無力,類似痿痹,但發作時有時無,疼痛只在足部,又與痿痹(痿是完全無力,痹是疼痛部位不定)不同。造成這種疾病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飲用過多的美酒佳釀,導致上焦的濕熱下注,以及涉水趟寒,下焦的寒濕上行,兩種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所以稱為「壅疾」。從李東垣開始,有了南方腳氣和北方腳氣之分:南方腳氣,是外感寒濕,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北方腳氣,是內傷酒乳,導致濕熱,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

這導致後人拘泥於此,形成南北兩派,互相堅持己見,不知北方即使沒有南方那樣低窪潮濕的地勢,但冒雨露,穿著汗濕的鞋襪,或者脫掉鞋子後汗出受風,導致血液凝滯於足部,豈不也與南方潮濕的環境類似,都屬於外感嗎?南方即使沒有北方那樣大量飲用乳酪,但如果酒食過量,或者臟腑傳導失常,津液水穀停積在體內而下注於足部,豈不也與北方乳酪導致的濕熱類似,都屬於內傷嗎?學習者如果能夠融會貫通,靈活變通,就能夠在治療上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