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吐血三要論

凡治吐血宜降氣,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何謂宜降氣不宜降火也?氣有餘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濫出上竊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

一則專用寒涼,如芩、連、山梔、青黛、柿餅灰,四物湯加知、柏之類,往往傷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以致肺熱,使肺愈傷,咳逆愈甚。亦有用參而獲效者,此是氣虛嗽咳,氣屬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炙甘草制肝,枇杷葉、麥冬、橘紅、貝母、薄荷清肺,米仁、山藥養脾,韭菜、降香、蘇子下氣,青蒿、鱉甲、銀柴胡、地骨皮補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地黃、山萸、枸杞、牛膝補腎,此屢試輒驗之方。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不效。

病家欲速其功,醫者張皇無主,百藥雜試,以致隕命,覆轍相尋而不悟,悲夫!何謂宜行血不宜止血也?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夫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故降氣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求止而自止矣。若有意止血則血凝。血凝則必發熱惡食,及胸脅痛,病日沉痼矣!何謂宜補肝不宜伐肝也?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

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此三者,乃余獨得之要,當為斯世告之。

白話文:

吐血三要論

治療吐血,應該降氣,而不是降火;應該行血,而不是止血;應該補肝,而不是伐肝。

為什麼要降氣而不是降火呢?因為氣盛則生火,降了氣,火自然就降了;火降了,氣就不會再上升,血液隨著氣的運行,就不會妄動而上溢了。而降火往往要用寒涼的藥物,這反而會傷到胃氣,胃氣受損,就無法統攝血液,血液就更難歸於經絡了。

現在治療吐血,最大的兩個錯誤是:

一、只用寒涼的藥物,例如黃芩、黃連、山梔子、青黛、柿餅灰,或四物湯加地骨皮、側柏之類,往往會傷脾導致腹瀉,結果反而治不好。

二、只用人參,導致肺熱,使肺部損傷更嚴重,咳嗽加劇。雖然也有人用人參而有效的,那是因為他們是氣虛咳嗽,屬陽氣不足,而非陰虛火旺,這種情況很少見。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白芍、炙甘草來調理肝臟;用枇杷葉、麥冬、橘紅、貝母、薄荷來清肺;用米仁、山藥來養脾;用韭菜、降香、蘇子來行氣;用青蒿、鱉甲、銀柴胡、地骨皮來滋陰清熱;用棗仁、茯神來養心;用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來補腎。這些方法屢試不爽。但陰虛不能驟然補益,藥效需要時間累積。

病人急於求成,醫生又手忙腳亂,胡亂用藥,結果導致死亡,這樣的錯誤一再重演,卻始終沒有人吸取教訓,真是可悲!

為什麼要行血而不是止血呢?因為血液不能正常運行於經絡,是氣逆上衝造成的。血液遇熱則運行,遇寒則凝固,所以降氣行血,血液自然就能循經絡運行,不用刻意止血,血就會自行止住。如果刻意止血,血液就會凝固,凝固後就會發熱、食欲不振、胸脅疼痛,病情就會更加嚴重,難以治愈。

為什麼要補肝而不是伐肝呢?經書上說:「五臟是收藏精氣而不外洩的。」肝臟是將軍之官,主收藏血液。吐血就是肝臟失職造成的,養護肝臟,肝氣就會平和,血液就能回歸,如果過度地傷害肝臟,肝臟虛弱就不能藏血,出血就會更加嚴重。

以上三點,是我獨到的見解,特此告誡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