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醫衡》~ 卷下 (5)
卷下 (5)
1. 諸血病論
經云:榮者,水穀之精氣也,調和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出入升降,皆有所使。故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苟調養未周,而內動於相火,外傷於寒熱,則氣血亂其常度,而病生矣。凡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升,越出上竅,則上見於鼻。
故鼻中出者為衄血,以鼻竅通於腦,火上衝於腦,又肺竅通於鼻,火內炎其金也。口中出者為吐血,又有嘔血、咯血、咳血、嗽血之不同焉。吐血者,血雖出而無聲。一吐輒以升計,甚至鬥許,而色頓白,舉體懈惰,乃陽明胃經之火上逆。證雖極陰,而實易治,以邪淺在腑,未動臟陰,又陽明為氣血俱多之經故也。
嘔血者,血每出則先有嘔逆聲。其血必紫黑成塊,脅痛內熱,氣塞煩悶,乃肝厥陰經之火,或盛怒不和所致,急宜降氣清火,以肝為牝藏,為納血之海,其氣最宜靜固。一有不寧,則衝脈騰沸,譬如大海生濤,未有不拍天而撼島者,倘遷延不治,必至上湧不止而死矣。咯血者,每血出喉中先癢,癢則所咯皆血,其血或鮮或紫,或兼有痰,口燥嗌乾,心虛驚悸,乃手少陰君火太盛。
或夏月暑熱傷心所致,宜清心降火,若由於情思者,又宜於自己消息之,苟患是而一任其縱橫,雖瓊漿玉醴,其如心病何哉?咳血者,其證必先病咳嗽,咳之不已,復有鮮血,即世所謂虛勞之證。或痰內有紅絲,是為肺痿,皆陰精虧損,陽火亢極,銷鑠肺金所致,患此必十死八九,最為難治。
嗽血者,素未嘗病咳,而又無咳逆聲,但痰嗽則必有血,四肢無力,或兼泄瀉,乃鬱結傷脾,或久坐臥傷氣所致,宜培補真元,雖人參、煨姜,亦可選用,惟忌苦燥,以苦傷陽而燥傷陰也。唾血者,每有鮮血必隨唾而出,骨蒸內熱,乾咳肌瘦,乃腎水枯涸,火反內淫,或入房太甚,陰虛火盛所致,與肺病咳血同為危候。治此者,必曲盡其術,天始克旋,毋專恃功於知藥也。
又血從齒齦出,謂之牙宣,胃與腎之火也。血從汗孔出,謂之肌衄。從舌出,謂之舌衄,心與肝之熱也。此皆血之見於上者也。其病於下,在大便,則有腸風、臟毒、滯下、便紅之殊,在小便,則有赤淋、溺血、帶下、崩中之異。腸風者,其人本腸胃蓄熱,熱則生風,或邪氣外入,滲透腸間,其血來色必清淡。
藏毒者,喜食膏粱,過耽醇醴,或偏服熱藥,蘊毒臟腑也,其血來必渾濁,滯下之由,多由濕蒸熱瘀,故必膿血相雜,裡急後重。便紅之病,多由脾虛先統,故但有血而無膿,澼澼作聲,赤淋則溺管澀痛,法宜清利,溺血便是溺中見紅,法當涼解。帶下者,經水淋漓,如帶不斷之謂。
白話文:
諸血病論
經書上說:營氣是水谷精華的氣,它在五臟調和,布散於六腑,才能進入經脈。營氣源源不斷地產生,由脾臟生化,由心臟統攝,由肝臟儲藏,由肺臟宣佈,由腎臟調節,滋養全身,出入升降,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所以眼睛因為它而能看見,耳朵因為它而能聽見,手因為它而能抓取,掌因為它而能握住,腳因為它而能行走。如果調養不周,內在被相火(命門之火)所擾動,外在受寒熱侵襲,那麼氣血就會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疾病就會產生。
凡是陽氣盛而陰氣虛弱,有上升而無下降,血液隨著氣往上走,溢出上部的竅穴,就會從鼻子流出來。
所以鼻子出血叫做衄血,因為鼻孔與腦相通,火氣上衝到腦部;又因為肺的經脈與鼻子相通,所以火氣內燒灼金氣(肺金)。口中出血叫做吐血,還有嘔血、咯血、咳血、嗽血的不同。吐血,血雖然出來但沒有聲音,每次吐血量都很多,甚至能達到一斗,而且面色蒼白,全身無力,這是陽明胃經的火氣逆上。雖然症狀極陰虛,但實際上很容易治癒,因為邪氣淺在於腑,還沒有影響到臟腑的陰氣,而且陽明經是氣血都較多的經脈。
嘔血,出血前通常會有嘔逆的聲音。血一定是紫黑色成塊的,伴隨脅肋疼痛、內熱、氣悶煩躁,這是肝厥陰經的火氣,或者因為盛怒不和所致,應該迅速降氣清火。肝臟是藏血的器官,是血液的倉庫,它的氣最應該保持安靜穩固。如果有一點不寧,就會衝脈沸騰,就像大海掀起波浪一樣,沒有不拍打天空震動島嶼的。如果拖延不治,必然會向上湧出不止而死亡。咯血,每次出血之前喉嚨先癢,癢了之後咳出來的就是血,血可能是鮮紅或紫色的,也可能伴有痰,口乾舌燥,心慌心悸,這是手少陰經的君火(心火)太盛,或者夏季暑熱傷心所致,應該清心降火。如果由於情志所致,又應該自我調節,如果患了這種病而放任它發展,即使是瓊漿玉液,對心病又有什么用呢?咳血,病情必定先有咳嗽,咳嗽不止,又吐出鮮血,這是俗稱的虛勞。或者痰中帶有紅絲,這是肺痿,都是陰精虧損,陽火亢盛,燒灼肺金所致,患上這種病十有八九會死亡,是最難治癒的。
嗽血,平時沒有咳嗽,也沒有咳嗽的聲音,但是痰嗽時必定有血,四肢無力,或者伴隨腹瀉,這是鬱結傷脾,或者久坐久臥傷氣所致,應該培補元氣,人參、煨薑都可以選用,但是忌諱苦燥,因為苦味傷陽,燥味傷陰。唾血,經常有鮮血隨著唾液流出,骨蒸內熱,乾咳消瘦,這是腎水枯竭,火氣逆流而上,或者房事過度,陰虛火盛所致,與肺病咳血一樣都是危急的徵兆。治療這種病,必須盡其所能,上天才能扭轉局面,不要只依賴於懂得藥物。
還有血從牙齦流出,叫做牙宣,是胃與腎的火氣;血從汗毛孔流出,叫做肌衄;從舌頭流出,叫做舌衄,是心與肝的熱氣。這些都是血從上部出現的。如果病在下部,在大便中,就有腸風、臟毒、滯下、便血的不同;在小便中,就有赤淋、血尿、帶下、崩漏的不同。腸風,患者腸胃積聚熱邪,熱則生風,或者邪氣外入,滲透到腸道之間,出血的顏色一定清淡。
臟毒,喜歡吃肥甘厚味,過度飲酒,或者過度服用溫熱藥物,毒邪積聚在臟腑,出血的顏色一定是混濁的。滯下,大多是由於濕熱瘀阻,所以必定是膿血混合,裡急後重。便血,大多是由於脾虛先導致的,所以只有血沒有膿,排便時有漉漉的聲音。赤淋,就是尿道澀痛,治療方法應該清利。血尿,就是在尿液中出現紅色,治療方法應該清涼解毒。帶下,就是經血淋漓不斷。
崩中,就是血不斷流出,奔湧不止。這兩種情況在婦女中比較常見,這些都是血病在下部出現的。如果病在內部,熱勝於陰,就會發瘡瘍;濕邪阻滯血液,就會發疼痛瘙癢、癮疹;凝滯在皮膚毛髮,就會成為痺證;損傷肌肉,就會成為破傷風。如果病在外部,就會因為跌撲造成瘀血疼痛,寒邪與血搏結,就會形成癥塊。瘀血積聚在上焦,人就會喜歡胡言亂語;瘀血積聚在下焦,人就會像瘋狂一樣。
這些又是血證在內外出現的。古代賢者說:血最貴寧靜,不喜歡疏通活動,疏通活動就會有溢出的危險。又說:血應該流通,不應該凝滯,凝滯就會有瘀血的危險。人如果能很好地調節營氣,寧靜而不至於凝滯,流通而不至於活動,那麼經脈就能運行通暢,皮膚就能光澤潤潤,筋骨就能強健,關節就能靈活。又怎麼會有以上這些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