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痰論

痰之為病,仲景論四領六證,無擇敘內外三因,俱為切當。蓋四領則敘因痰而顯諸證者,三因則論因有所傷而成痰者也。惟王隱君論人之諸疾悉出於痰,此發前人所未論,可謂深識痰之情狀而得其奧者矣。制滾痰丸一方,總治斯盛,固為簡便。較之仲景無擇,有表裡內外而分汗下溫利之法,則疏闊矣,況又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哉。

夫痰之為病,有因熱而生痰者,熱則熏蒸津液而成痰;亦有因痰而生熱者,痰則阻礙氣道而生熱;有因風寒火熱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飲酒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虛水泛為痰者。風痰多成中風癱瘓奇證,寒痰多成冷痹骨痛,火痰多成煩熱喘嗽,濕痰多成倦怠嗜臥,驚痰多成心痛癲癇,氣痰多成胸腹膨脹,酒痰多成嘔吐泄瀉。痰飲多成脅滿胸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

脾虛之痰,因勞倦傷脾,痰清食少,腎虛之痰,因房勞傷腎,痿冷昏暈。然亦有痰冷而屬熱者,其為病狀,種種難名,王隱君論中頗為詳盡。學者當察其病形脈證,則知所挾之邪,隨其表裡上下虛實治之可也。大凡病久淹留,卒不致死者,多因食積痰飲所致。此何以故?,蓋胃氣亦賴痰積所養,飲食雖少,胃虛猝不便虛故也。

亦有治痰用峻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津液不運,痰反生而愈甚,法當補胃清中氣,則痰自然運下,此法之本也。

白話文:

痰論

痰的致病,張仲景在其著作中論述了四領六證,不拘泥於內外三因,都切合實際。所謂四領,是指敘述因痰而顯現各種症狀的;三因,則是指論述因受到某些損傷而產生痰的。然而,王隱君認為人體的各種疾病都源於痰,這一點是前人未曾論述過的,可謂深刻了解痰的性質和狀況,從而掌握其奧妙的人了。他所創制的滾痰丸一方,總能治療痰盛,確實簡便易行。與張仲景不拘泥於表裡內外,而分汗、下、溫、利等治療方法相比,就顯得粗略了,何況還有虛實寒熱的不同呢?

痰致病的原因很多,有因熱而生痰的,熱能蒸騰津液而形成痰;也有因痰而生熱的,痰阻塞氣道而產生熱;有因風寒火熱而致病的;有因驚嚇而致病的;有因氣機失調而致病的;有因飲酒而致病的;有因飲食積滯而致病的;有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生痰的;有因腎虛水液泛濫而形成痰的。風痰多導致中風、癱瘓等奇特的症狀;寒痰多導致肢體冷痛、骨痛;火痰多導致煩躁、發熱、咳嗽喘息;濕痰多導致倦怠嗜睡;驚痰多導致心痛、癲癇;氣痰多導致胸腹脹滿;酒痰多導致嘔吐、腹瀉;痰飲多導致脅肋脹滿、胸臂疼痛;飲食積滯引起的痰多導致痞塊、腹脹。

脾虛引起的痰,是因勞倦傷脾,導致痰液清稀、食慾不振;腎虛引起的痰,是因房事過度傷腎,導致肢體痿弱、怕冷、昏暈。然而,也有痰液屬寒卻是因熱而生的情況,其病症變化多端,難以名狀,王隱君的論述中已作了詳盡的說明。學習者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體型、脈象和症狀,就能了解疾病所挾帶的邪氣,並根據其表裡、上下、虛實來治療。總的來說,疾病久治不愈,最終沒有致死的,大多是因飲食積滯和痰飲所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胃氣也依靠痰飲來濡養,即使飲食減少,胃氣虛弱也不會很快虛脫。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治療痰證時使用峻利之藥過多,就會導致脾氣更加虛弱,津液不能運化,反而使痰液更多更甚,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補益胃氣、調理中焦之氣,這樣痰液就能自然排出,這就是治療痰證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