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傷寒雜病論》,又名《傷寒卒病論》,是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這是中國第一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中醫臨床著作,被視為漢代內科醫學的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由於歷史原因,這部書的原貌已無法見到,後來被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流傳。

北宋仁宗時期,王洙在館閣內偶然發現了書簡,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討論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方劑。此外,還流傳了一部《金匱玉函經》八卷,據說是王叔和編撰的另一個《傷寒論》版本,可能是唐代人所作,其內容與《千金翼方》相同。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編撰的《太平聖惠方》中收錄的《傷寒論》,被稱為《淳化本》,其內容接近唐代版本。

現今所知的《傷寒論》主要來自宋金時期的版本,最重要的有兩種:一是明代趙開美復刻的宋版治平本,另一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也稱成註本。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醫書局的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奉敕校訂,根據醫書局所藏的《傷寒論》、《金匱玉函要略方》和《金匱玉函經》,進行校訂並刻版印行,成為《傷寒論》的通行本,共十卷,又稱「宋本」或「治平本」。此外,還將《金匱玉函要略方》中卷的雜病部分獨立出來,編為《金匱要略》一書。


傷寒雜病論原序

辨脈法第一 (1)

平脈法第二 (1)

傷寒例第三 (1)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九 (263-272)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326~329)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382~391) (3)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392~398)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脈證並治第十六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