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二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八 (1)

1. 膈噎

病人膈噎最難醫,結在三陽血已虧,

《金匱》有方留指要,莫將辛燥亂施為。

人能飲食,能便下,則為無病人矣。飲食不下,而便稍秘,則膈噎之病成焉。膈噎反胃之證,皆由七情太過而動五臟之火,熏蒸津液,鬱而生痰,痰與氣轉,升而不降,脾胃漸衰,飲食不下。蓋氣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胸膈者,則成五膈。五噎之名,憂、思、勞、食、氣也;五膈之名,憂、恚、寒、熱、氣也。吐久不止,則成反胃,反胃之疾,十有九死。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子和云: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渴。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泣不通,必反而上矣。所以溢食不下,縱下而反出也。

丹溪云:夫喜怒憂鬱,內傷脾肺。肝氣愈盛,痰火上升,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又曰翻胃。所因不同,病出入一體,其病始有吞酸吐酸、吐痰出沫、痞塞嘈雜等症。

醫者不察病原,妄投峻劑,愈耗真元,久則脾胃漸虛,血液枯槁,以致傳導失常,便秘不通,治尤難矣。其問倘服燥熱過多,津液枯塞,腸胃燥結,屎如羊屎者,不治。

又云:年高者不治。蓋年少之人,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調其脾胃,病不復矣。年老之人,血氣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亦復。所以然者,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

又云: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及誤服香燥之藥者,亦不可治。蓋病由血虛,房勞則益損其血,證屬熱燥,故不用香燥之藥。香能散氣,燥能枯血,而滋味之厚者,能助火而生痰也。

《雞峰》云: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

《金匱要略》云: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滯。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則朝吐,宿穀不化,名曰反胃。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又云:反胃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其方半夏以降氣化痰,人參以補氣生血,白蜜以潤燥;《千金方》加白朮以養胃,生薑以生血,此治膈噎之指要也。切不可用辛燥之藥。

以火濟火,其病益深。

膈咽堵塞食難容,吐逆還從吐法攻,

中下二焦痰積聚,滌腸去垢令微通。

問云: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

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宜桔梗湯調木香散治之。待氣漸下,吐漸止,然後去木香散。如大便燥結者,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

《金匱》治反胃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緩,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宜紫沉丸檳榔木香行其氣,宜木香白朮散主之。

下焦吐者,皆從於塞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宜厚朴丸。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

凡治膈噎反胃,必先審其受病之因,或因七情所致,或因食物所哽,問其從來。如因七情得之,在上焦者,以《三因》七氣湯小陷胸湯枳實主之;在中下二焦者,宜半夏厚朴湯;大便秘者,橘杏麻仁丸主之。

如因食物得之,在上焦者,以瓜蒂散吐之,所謂吐因吐用也;在中下焦者,以木香檳榔丸下之;吐下之後,以枳朮二陳湯調之自愈。調之時,大便秘者,宜東垣人參利膈丸相間服之。

古有諸方不足憑,丹溪著論抵千金,

養陰四物生津液,開鬱清痰只二陳。

治法宜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抑肝開鬱。古方皆是香燥大熱之藥,如五噎寬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烏,俱不足取法,惟丹溪先生以二陳湯為主加減立法。其言曰:氣鬱之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茯苓黃芩蘆根瓜蔞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終則異也。病邪易去,其病自安。

古方治膈噎者,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驢屎以防其生蟲,皆良法也。

有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宜四君子湯加牛羊乳,去白陳皮

有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宜四物湯桃仁泥、紅花、童便、韭汁。

有痰者,寸關脈必沉或伏而大,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或九仙餅

有氣虛血虛有痰者,宜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三合成劑,加姜炒黃連、枳實、瓜蔞仁,少加砂仁,入竹瀝、薑汁同服。

有宿食者,脈必沉而滑,宜加味保和丸

有吐甚食不得下者,用丹溪三法,食即可下,然後隨病源調理。

治者先須得病源,勿拘繩墨以求全,

大都養脾生津液,能食能便病即安。

咽溢閉塞,胸膈痞悶者,此氣滯也,宜桔梗加減枳朮二陳湯瓜蔞實丸主之。亦有因服耗氣藥過多,以致中氣不運似氣滯者,法當補氣而自運,以四君子湯加蜜炙黃耆,去白陳皮,少加木香以行其滯氣。

大便結燥如羊屎者,此血熱也,宜當歸潤燥湯(方見秘結)去升麻,加人參、枳殼及橘杏麻仁丸主之。亦有服通利藥過多,以致血液耗竭,似血熱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而自行,宜四物湯加人參、生甘草、桃仁泥,入牛羊乳同服。

有因火逆衝上,食不得入,其脈洪大有力而數者,宜荊黃湯檳榔散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

有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泄瀉,其火自降,宜秘傳厚朴半夏湯、瓜蔞實丸。

有因脾胃衰弱,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養胃為之主,宜寬中進食丸主之。

反胃之病,十有九死者,非藥不效,良由輒強以食,或飲以羹湯,是速其吐。今得其說,不強以食,絕其羹湯,但投以加減枳朮二陳湯、人參利膈丸,飢則以陳倉米飯,以香乾啖之,一點湯水不與,三日後,不復吐,飯食如初,方用甘蔗搗汁七升,生薑搗汁一升,打和,分作三服。治此病者,食不得下,以大力奪命丸;大便結燥,以秘方潤腸膏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