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仁丸

MA R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6%
腎經 13%
肺經 12%
胃經 10%
大腸經 9%
膀胱經 6%
心經 3%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1%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麻仁丸中包含火麻仁,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潤滑,入大腸經,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麻仁丸多用於治療腸燥便祕,火麻仁的潤腸作用正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 平肝熄風:火麻仁亦有平肝熄風之效,可緩解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部分麻仁丸的組成中,還包含其他具有平肝熄風功效的藥材,火麻仁則有助於增強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麻仁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 麻仁丸主治便祕,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通便,與麻仁、杏仁等潤腸之品相合,可增強通便效果,使大便暢通,解除便祕之苦。
  2. 清熱解毒: 若便祕伴有發熱、口苦、舌苔黃膩等熱毒表現,大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改善便祕伴發的熱毒症狀。

麻仁丸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考量其潤腸通便之效。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其通便作用主要來自於其對腸道蠕動的促進,以及對腸道內積存糞便的軟化作用。

對於麻仁丸所針對的腸燥便祕患者,檳榔的加入有助於潤腸通便,配合麻仁、杏仁等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緩解便祕、改善排便的作用。

麻仁丸主要用於潤腸通便,其組成中包含的山茱萸,對於方劑的功效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山茱萸具有滋陰潤燥的特性,能夠有效改善由於陰虛引起的腸道乾燥問題。通便的作用不僅依賴麻子仁的潤滑作用,還需要山茱萸調和脾胃,增強消化吸收的功能。此外,山茱萸還可以減少腸道的不適感,並具有一定的安神效果,幫助患者緩解由於便祕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在臨牀應用中,山茱萸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使腸道更加健康,從而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總之,山茱萸在麻仁丸中的角色不僅是配伍的補充,更是提升整體療效的關鍵成分。這種綜合作用,使得麻仁丸能夠更全面地促進腸道功能,照顧到患者的整體健康需求。

麻仁丸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脾腎,固澀止瀉: 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具有補脾益腎、固澀止瀉的功效。麻仁丸主治腸燥便祕,而脾腎虛弱、氣血虧虛是導致便祕的重要原因之一。山藥能補益脾腎,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腎氣充足,從而改善便祕。
  2. 潤腸通便,協調藥性: 山藥性平潤滑,能潤腸通便,協調麻仁等藥物的藥性,使藥效更顯著,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導致腸胃不適。

麻仁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麻仁潤腸通便: 麻仁丸主治風寒濕痺,腸燥便祕等症,麻仁潤腸通便,但性偏寒涼,若患者體質虛寒,單用麻仁恐難以發揮效用。肉桂性溫,可溫陽散寒,助麻仁通便,使藥力更顯著。
  2. 溫通血脈,促進藥物吸收: 肉桂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通血脈、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麻仁等藥物吸收,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之,肉桂在麻仁丸中起着溫陽散寒,助麻仁通便,促進藥物吸收等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協同治療風寒濕痺,腸燥便祕等症。

麻仁丸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 車前子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通利二便的功效。與麻仁、杏仁等潤腸通便藥物配合,可加強通便效果,並緩解因燥熱便祕引起的頭暈目眩、口乾舌燥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車前子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對於因濕熱阻滯、水腫等病症引起的便祕也有輔助作用。

麻仁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消積,通便潤腸: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通便潤腸的功效。麻仁丸以麻仁為主藥,潤腸通便,但若腸道積滯,則通便效果難以發揮。枳殼可助麻仁行氣消積,促進腸道蠕動,使藥物更易於發揮作用。
  2. 疏肝解鬱,和胃止痛: 枳殼有疏肝解鬱、和胃止痛之功。若便祕伴有肝氣鬱結、胃脘脹痛等症狀,則枳殼可輔助麻仁,疏肝理氣,緩解疼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麻仁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痙的功效。麻仁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而防風可幫助驅散風寒,解除痺痛,促進藥效發揮。
  2. 配伍增效: 麻仁丸中含有麻仁、當歸、川芎等藥物,具有通絡活血、溫經止痛的功效。防風與這些藥物配合,可協同作用,增強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麻仁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 疏風散寒,勝濕止痛 的功效,用以輔助麻仁丸治療 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 等症。

麻仁丸以麻仁為君藥,主治風寒濕痺所致的痺痛麻木,而羌活則能 祛除風寒濕邪,並 通絡止痛,與麻仁相輔相成,使藥效更佳。此外,羌活亦能 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痺痛的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麻仁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行氣止痛:麻仁丸以潤腸通便為主,但若腸道氣滯不通,則藥力難以發揮。木香性溫,入脾胃經,具行氣止痛之效,能疏通腸道氣機,助麻仁潤腸通便。

二、健脾和胃:麻仁丸中麻仁、杏仁等藥性偏寒,易傷脾胃。木香能健脾和胃,溫暖脾陽,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麻仁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

菟絲子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精、強筋骨、固精止遺的功效。麻仁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遺精滑精、耳鳴耳聾等症狀,而菟絲子正好可以補益腎氣,填精髓,從根本上治療這些症狀。

此外,菟絲子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與麻仁、杏仁等藥物協同作用,緩解便祕,改善腸道功能,進一步促進整體康復。

麻仁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與麻仁、杏仁等藥材配合,能有效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狀況。
  2. 活血止痛:鬱李仁還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輔助治療作用。與麻仁丸中的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改善疼痛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麻仁丸」

  • 麻仁丸:具有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和潤燥等傳統功效。

組成

檳榔

  • 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車前子

  • 性寒涼,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降氣、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大黃

  • 具有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防風

  • 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火麻仁

  • 具有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潤肺和潤燥等功效。

木香

  • 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羌活

  • 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肉桂

  • 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山藥

  • 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山茱萸

  • 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功效。

菟蕬子

  • 具有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等功效。

枳殼

  • 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鬱李仁

  • 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

總結

麻仁丸是一種具有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和潤燥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它可以治療便祕、水腫、小便不利、大便祕結、燥咳無痰等症。麻仁丸的組成包括檳榔、車前子、大黃、防風、火麻仁、木香、羌活、肉桂、山藥、山茱萸、菟蕬子、枳殼和鬱李仁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仁丸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因此,服用本方劑時,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麻仁丸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肛門裂氣喘肺結核大便秘結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背部膿瘡大腸激擾綜合症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麻仁丸, 出處:《傷科補要》卷三。 組成:歸尾、大黃、麻仁、羌活、桃仁。 主治:潤腸養血。主治:血燥便閉。

麻仁丸,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枳殼(麸炒,去瓤)、川芎各等分,麻仁泥子減半。 主治:風秘,大便不通。

麻仁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五。 組成:芝麻4兩(研,取汁),杏仁4兩(去皮尖,研如泥),大黃5兩,山梔10兩。 主治:大便秘結,胃實能食,小便熱赤者。

麻仁丸, 出處:《産育寶慶集》卷上。 組成:麻仁(研)半兩,枳殼(炙)半兩,人參半兩,大黃半兩。 主治:産後血水俱下,腸胃虛竭,津液不足,大便秘澀,腹中悶脹者。

麻仁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鬱李仁(去皮,另搗)2兩,火麻子仁(另搗)2兩,大黃2兩(半生、半蒸),檳榔半兩,乾山藥5錢半,防風(去蘆)5錢半,枳殼(炒,去瓤)5錢半,羌活5錢半,木香5錢半。 主治:大便燥澀。

麻仁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麻仁4兩(先以溫水浴,懸在井中5日,令生芽,日曬,退皮取仁),大黃4兩(2兩蒸,2兩生用),白檳榔1兩(半煨半生),山茱萸1兩半,薯蕷1兩半,官桂(去皮)1兩半,車前子1兩半,枳殼(麸炒)1兩半,防風1兩半,羌活1兩半,木香2兩,菟絲子1兩半(酒浸1宿後,炒黃),鬱李仁4兩。 主治:順三焦,和五臟,潤腸胃,除風氣。主治:三焦不和,臟腑虛冷,胸膈疰悶,大便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