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丸

大麻丸

DA M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5%
腎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6%
小腸經 4%
膽經 2%
心包經 2%
心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心包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麻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瀉下作用強,可促進腸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有助於治療便祕。

另外,大黃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除體內積熱,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在「大麻丸」方劑中加入大黃,可以幫助緩解便祕,並清除體內積熱,達到治療目的。

大麻丸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增強其行氣消積、疏肝理氣的作用。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肺、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

大麻丸中加入枳殼,可以幫助緩解因氣機阻滯、肝氣鬱結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枳殼還能與大麻中的成分相互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麻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檳榔,主要是基於檳榔的藥用特性。檳榔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消食、去痰和清熱的功效。它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增進食慾,並能幫助解決消化不良等問題。此外,檳榔還具備一定的驅蟲作用,可用於調理寄生蟲引起的不適。

在大麻丸中加入檳榔,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促進大麻的舒緩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大麻本身具有鎮痛、抗焦慮的效果,與檳榔的結合,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改善情緒,形成一種協同增效的關係。在中醫的觀點中,藥材之間的配伍是經過長時間實踐驗證的,強調陰陽調和與五行相生的理論,因此檳榔的加入使得大麻丸在功能上更為完善,是中醫智慧的一個體現。

「大麻丸」方劑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原因有二:

一、 潤腸通便: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大麻可能引起的腸胃不適,如便祕、腹脹等。

二、 利水消腫: 鬱李仁亦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可協助排除因大麻使用而導致的體液滯留,改善水腫等症狀。

因此,鬱李仁的加入,有助於緩解大麻使用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提升藥方整體療效。

大麻丸是一種含有多種中藥成分的方劑,其中的山藥(Dioscorea opposita)具有重要的功效與作用。山藥在中醫中被視為益氣養陰的藥材,主要是因其含有豐富的澱粉質、維生素及氨基酸,能夠有效地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改善食慾不振、體倦乏力等問題。

此外,山藥能夠滋陰潤肺,對於因陰虛引起的咳嗽、口乾等症狀亦有良好的療效。在大麻丸的配方中,山藥與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改善整體方劑的療效,從而達到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的目的。這樣的組合不僅能夠增強藥效,還能減少單一成分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使得大麻丸在臨牀應用中更具安全性與有效性。

大麻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和活血。其組成中包含川牛膝,這是出於多方面的考量。首先,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疼痛,與大麻丸的主要功效相輔相成。此外,川牛膝還具有導引藥效的作用,有助於將其他藥材的療效更好地引導至腎臟,增強整個方劑的效果。

再者,川牛膝的性質偏寒,能夠中和大麻丸中其他成分可能帶來的燥熱感,從而在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最後,川牛膝還有利尿排毒的功效,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毒素,促進健康。因此,川牛膝的添加不僅提高了大麻丸的療效,還能使其更加平衡,符合中醫調和的原則。

「大麻丸」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

「獨活」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具有疏風解表、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而「大麻丸」作為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方劑,其主要症狀包括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與「獨活」的功效相契合。

因此,「獨活」在「大麻丸」方劑中,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幫助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大麻丸」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大麻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瘙癢等症狀,而防風可助其驅散寒邪,緩解疼痛,達到止癢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大麻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物,而防風性溫,加入後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也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疾病。

大麻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大麻性寒,易傷腎氣,導致精關不固、遺精滑泄等症狀。加入山茱萸可起到溫腎固精的作用,平衡大麻的寒性,防止其對腎臟的損傷。
  2. 滋陰斂汗:山茱萸還具有滋陰斂汗的作用。大麻使用後,可能出現盜汗、虛汗等症狀,山茱萸可以滋補腎陰,減少汗液分泌,緩解汗出不止的症狀。

大麻丸方劑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 火麻仁性味甘平,具有鎮痛、安神之效,可緩解因病痛而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狀。大麻丸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火麻仁的鎮痛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滋養腎陰: 火麻仁入腎經,可滋養腎陰,有助於改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腎陰虛症狀。大麻丸在一些情況下,也用於治療腎虛腰痛等症,火麻仁的滋補作用能夠起到協同作用。

大麻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虛損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在其組成中,菟蕬子(也稱作菟蕬或菟蕬子)是一個重要的成分。菟蕬子具有補腎、助陽、安神的功能,常被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症狀,如失眠、疲憊和性功能減退等。

菟蕬子在大麻丸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其補腎的特性,可以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促進整體的療效提升。同時,菟蕬子也有助於改善脾胃的功能,從而提升身體的吸收能力,使藥效更佳。

此外,菟蕬子還能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和壓力,這在治療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菟蕬子作為大麻丸中的一個重要成分,能有效地針對腎虛的相關症狀進行調理和改善。總體而言,菟蕬子對於提升大麻丸的療效及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大麻丸方劑中加入車前子,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其利水滲濕作用,有助於緩解大麻使用後可能出現的尿路不適、水腫等症狀。同時,車前子還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減輕大麻帶來的燥熱、口乾舌燥等不適。

此外,車前子還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排出大麻的代謝產物,進一步減輕身體負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麻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綜述

此方主治範疇涵蓋三大方向:

  1. 風邪與氣滯病變

    • 針對「風壅氣滞」引發的全身症狀:如中風後遺症、遍身虛癢、四肢無力、腰腳疼痛;尤擅治「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之說,反映其對風邪夾雜氣機不暢的廣泛適應性。
    • 特異性風症:如風秘(風邪導致便秘)、腸風下血(風熱犯腸之便血),以及風邪襲表見憎寒毛聳等。
  2. 陰虧津傷證候

    • 津液不足之腸燥便秘(「大腸閉則痛發」)、上熱下冷(虛火上炎、下肢失溫)、身體羸瘦、顔色不定等虛損表現。
    • 兼顧腎精虧虛:腰膝冷痛、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顯示其「補精駐顔」的培本作用。
  3. 濕熱與積滯病理

    • 腳氣病(濕熱下注型)、積年癥癖氣塊(久病痰瘀積聚)、寒瘧吐瀉等,凸顯疏通三焦、利濕導滯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析

(一)藥物配伍核心架構

  1. 瀉下潤腸組

    • **大黃(15兩)**為君:瀉熱通腸、破積滯,用量獨重,針對「風壅大腸澀滞」主症。
    • 麻仁、鬱李仁(共15兩):潤腸通便,佐制大黃峻下之性,形成「攻潤結合」結構。
    • 檳榔(5兩):下氣導滯,助大黃推蕩積滯,兼能行水消脹。
  2. 疏風祛濕組

    • 防風、獨活(各3兩):祛風勝濕,前者偏表風,後者偏筋骨濕痹,共解「遍身虛癢」「四肢無力」。
    • 車前子(6兩):利水滲濕,引濕熱從小便出,與大黃構成「二便分消」之法。
  3. 補益肝腎組

    • 山茱萸、菟絲子、薯蕷(共14兩):補肝腎、益精血,針對「腰膝冷痛」「精虧無子」等虛損。
    • 牛膝(5兩):補肝腎兼引藥下行,專治腰腳病變。
  4. 調氣機輔助組

    • 枳殼(3兩炒):理氣寬中,助檳榔調暢腑氣,改善氣滯腹脹。

(二)組方特點與原理

  1. 「通補並行」思維

    • 以瀉藥(大黃、檳榔)與補藥(菟絲子、山茱萸)比例約2:1,形成「祛邪不傷正,補虛不礙滯」的配伍。大劑量潤腸藥(麻仁等)緩和攻下,契合「陰虧津傷」病機。
  2. 三焦同調機理

    • 上焦:防風宣肺氣以助肅降;中焦:枳殼、檳榔理脾胃之滯;下焦:牛膝、車前子利濕濁,體現「潤三焦,和五臟」之旨。
  3. 風症治療巧思

    • 不單純祛風解表,而是通過通腑(大黃)、滲濕(車前子)、補精(菟絲子)多途徑斷風邪依附之根基,呼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理論。

(三)方證對應關鍵點

  • 風秘機轉:風邪化熱傷津→腸燥便秘→方中潤下藥滋潤、瀉下藥開結。
  • 腳氣病治則:濕熱下注見腿腳腫痛→檳榔、車前子除濕,牛膝引藥下行。
  • 虛損調理邏輯:以薯蕷(山藥)、山茱萸補脾腎,佐輕量防風、獨活防補藥滋膩礙濕。

三、臨牀應用啓示

此方體現「寓補於瀉」的複雜病機處理能力,尤適於:

  • 本虛標實證:如中風後便秘兼腰膝無力者,可通便與補腎並舉。
  • 風濕夾燥證:常見於老年性皮膚瘙癢伴便秘,潤燥與祛風並行。
  • 濕熱型代謝病:如代謝綜合徵見腹型肥胖、便秘、下肢浮腫,可參考其分消濕熱法。

傳統服藥法


大黃15兩,枳殼3兩(炒),檳榔5兩,鬱李仁5兩,薯蕷5兩,牛膝5兩,獨活3兩,防風3兩,山茱萸3兩,麻仁10兩(別研),菟絲子4兩(酒浸,別搗粉),車前子6兩。
疏風順氣,益陰潤腸。補精駐顏,疏風順氣。補益通利。潤三焦,和五臟,潤腸,除風濕。
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加至50丸,空腹溫水送下;如腹臟熱,即漿水下。自然微利。
忌牛肉生;孕婦勿服。如服藥覺臟腑微動,以羊肚肺羹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嘴裡發苦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腳氣病大便秘結瘧疾腦中風女性不孕症腦炎嗜眠症(嗜睡症)病毒性腦膜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身體消瘦經常疲勞想睡

相同名稱方劑


大麻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六引《千金月令》。 組成:大黃15兩,枳殼3兩(炒),檳榔5兩,鬱李仁5兩,薯蕷5兩,牛膝5兩,獨活3兩,防風3兩,山茱萸3兩,麻仁10兩(别研),菟絲子4兩(酒浸,别搗粉),車前子6兩。 主治:疏風順氣,益陰潤腸。補精駐顔,疏風順氣。補益通利。潤三焦,和五臟,潤腸,除風濕。主治:中風後,風壅氣滯,陰虧津傷,大便秘澀,身體羸瘦,腰膝冷痛,四肢無力,遍身虛癢。腳氣,及一切風氣虛損。風壅大腸澀滯。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上熱下冷,腰腳疼痛,四肢無力,多睡少食,漸加羸瘦,顔色不定,或黃或赤,惡瘡下痙,口苦無味,憎寒毛聳,積年癥癖氣塊,丈夫世事斷絕,女子久無子息,久患寒瘧,吐逆瀉利,變成勞疾,百節痠疼,腰膝無力,大腸閉則痛發,膝下似水冷。腳氣欲發,大便先閉。中風,風秘,氣袐;便溺阻隔,遍身虛癢,脈來浮數。亦治腸風下血,中風癱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