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泄防勞丸

BU XIE FANG L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2%
腎經 11%
脾經 11%
心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9%
膀胱經 7%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1%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疏肝理氣,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胸悶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增強體質。
  2.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一定的燥濕作用,可針對脾胃虛寒、濕氣困脾引起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起到健脾燥濕的效果,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力。

補泄防勞丸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在於其 行氣消積 的功效。檳榔味辛、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 消食導滯、驅蟲殺蟲 的作用,可用於治療 食積不化、脘腹脹滿、腸胃氣滯 等症狀。

補泄防勞丸可能因其方劑主治與脾胃氣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關,而檳榔可 促進消化、改善腸胃功能,達到補泄相兼的效果,進而達到防勞的目的。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解毒消積: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具有瀉火通便、解毒消積的功效。補泄防勞丸以補益氣血為主,但若體內積熱或濕阻,會影響藥效發揮。大黃可清熱瀉火,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毒素,使藥物更容易吸收,增強補益效果。
  2. 促進藥效發揮:大黃具有一定刺激性,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藥物代謝,使其他補益藥材的藥效更快更有效地發揮出來。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火麻仁」是基於其潤腸通便、滋陰降火的功效。

火麻仁性涼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潤腸通便、滋陰降火、養血安神的作用。方中加入火麻仁,可緩解燥熱便祕,滋潤腸道,使補藥更易於吸收,減少燥熱上火,避免補而不虛。同時,火麻仁能安神定志,減輕勞損所致的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有助於增強體質,防勞抗疲。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肺、胃經。其具備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能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緩解因氣滯、食積導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2. 通便止瀉:枳殼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緩解便祕。同時,其也具備收斂止瀉作用,能有效控制腹瀉症狀。

因此,補泄防勞丸中加入枳殼,旨在通過理氣消積、通便止瀉,達到補虛泄實、防勞健體的目的。

補泄防勞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陽氣生發: 桂枝性溫,味辛,入膀胱、心、肺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效。對於勞損所致的陽虛寒凝,桂枝可溫煦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2. 調和營衛,增強體力: 桂枝可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因勞損而導致的體虛乏力,桂枝可補益氣血,提升精氣神,提高抵抗力,預防疾病發生。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通利關節: 萆薢味甘淡性涼,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利關節的功效。對於勞損導致的關節疼痛、腫脹,以及因濕熱停滯引起的肢體沉重、水腫等症狀,萆薢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萆薢還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功效,可針對勞損導致的局部炎症、疼痛,以及濕熱瘀阻引起的周身不適進行治療。

因此,萆薢的加入,既能緩解勞損所致的關節疼痛、腫脹,又能清熱解毒、祛風除濕,達到補泄兼顧,防勞治勞的效果。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腎壯陽: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腎氣、強筋壯骨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
  2. 活血通絡: 川牛膝具活血化瘀、通經絡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消除勞損引起的肌肉痠痛、筋骨不適。

因此,川牛膝在補泄防勞丸中起到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勞損引起的各種症狀,提升整體體質。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固澀: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容易疲勞等症狀,訶子可以收斂脾胃,固澀精氣,改善體質。
  2.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積累的熱毒,預防因體內熱毒過盛引發的各種疾病。對於長期勞累、過度消耗導致的體內虛熱,訶子可以起到清熱解毒、降火的作用,有助於恢復體力,增強抵抗力。

補泄防勞丸方中加入山茱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之效。對於勞損過度、腎氣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遺精滑泄等症狀,可起到滋補腎精、固攝精氣的作用。
  2. 斂汗止瀉:山茱萸還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斂汗止瀉。對於因腎氣虛弱、脾氣不固所致的盜汗、自汗、久瀉不止等症狀,可起到收斂固澀、止汗止瀉的作用。

因此,補泄防勞丸中加入山茱萸,旨在通過其補腎固精、斂汗止瀉的功效,達到整體的補益氣血、固澀精氣、防勞抗疲的效果。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溫,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之效。方劑中加入川芎,可幫助疏散體內風寒,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狀,並緩解勞損所致的疼痛。
  2. 引藥上行,協調藥性: 川芎性善上行,可引導其他藥物向上運行,達到治療頭部及上半身疾病的效果。同時,川芎又能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或寒涼,達到補而不滯、泄而不傷的功效。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獨活性溫,入肝經、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止癢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獨活,可針對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勞損疲乏、肢體痠痛、麻木等症狀,起到疏通經絡、散寒除濕的作用。
  2.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獨活亦可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此方劑以補泄並重,獨活的加入不僅能驅除病邪,更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促進體質恢復,增強抵抗力,預防勞損。

補泄防勞丸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其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前胡性微寒,味辛,歸肺經,能清熱解表,宣肺止咳,適用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

補泄防勞丸方中可能因存在風寒咳嗽或痰多症狀,以前胡疏散風寒,化痰止咳,緩解肺氣鬱滯,達到補泄兼顧、防勞益氣的功效。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功效。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平肝熄風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小兒驚風、高熱不退等症狀。

「補泄防勞丸」可能為治療因熱病、勞損所致的神昏、驚厥、失眠等症狀而設,加入羚羊角可有效清熱解毒、安神定驚,緩解患者的不適。

補泄防勞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補氣: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因陽氣不足、脾腎虛寒而導致的勞損、疲乏、氣短等症狀,附子可溫煦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力,達到補益之效。
  2. 溫經散寒: 附子亦能溫經散寒,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痠痛等症狀,附子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因此,附子在補泄防勞丸中起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體質,提高抵抗力,預防勞損。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泄防勞丸」

組成:

  1. 桂枝:
  • 性溫味辛。
  • 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
  • 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1. 萆薢:
  • 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
  • 祛風除濕方面,可治療風濕頑痺、腰膝疼痛、小便不流利等症。
  • 活絡止痛方面,可治療風寒濕痺、腰背疼痛、中風失音等症。
  • 利水滲濕方面,可治療小便頻繁、遺尿、小腸虛冷等症。
  • 利尿方面,可增加尿量和尿中鈉、氯、鉀的排出量。
  • 解毒方面,可降低小鼠血清中黃疸指數,減輕小鼠肝損傷。
  1. 檳榔:
  • 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
  • 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可以殺滅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多種寄生蟲。
  • 祛除胃腸濕氣,調氣機而降。
  • 除煩解悶,祛除胸腹滿悶之氣。
  • 行胃腸之氣,消積、行滯。
  • 利水消腫,行氣通便,截瘧。
  • 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藥效,治療各種疾病。
  1. 牛膝:
  • 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最突出的功效是強筋骨,尤其以懷牛膝為良品。
  • 活血化瘀,適用於瘀血閉阻引起的婦科疾病,如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等。
  • 利水滲濕,利尿消腫,可治淋證、小便不流利等症。
  • 活血止痛,能緩解頭痛、肌肉痛、經痛、關節痛等疼痛。
  • 通經,舒筋活絡,能緩解經痛。
  • 清熱利尿,能治肝陽上亢,眩暈,胃火上炎,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火熱上炎、陰虛火旺之證。
  • 滋陰,有引火(血)下行之效,故可治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及胃火上炎之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火熱上炎、陰虛火旺之證。
  •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止痛,適用於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腎虛、肝血不足、月經不調、產後血虛等症。
  1. 川芎:
  • 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 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
  • 此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1. 大黃:
  • 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 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
  • 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
  • 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
  • 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
  • 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
  • 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
  • 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1. 獨活:
  • 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等症狀。
  • 常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1. 附子:
  • 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能溫暖身體,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
  • 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繁等症。
  • 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1. 訶子:
  • 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 能夠抑制咳嗽反射,減少咳嗽次數,並能舒緩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
  • 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收斂的功效,適用於久瀉不止、久痢或脫肛、虛寒久瀉等症。
  • 能夠清肺熱利咽,治療肺虛久咳、失音者、痰熱鬱肺、久咳失音者。
  • 能夠降氣,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增強胃腸道的蠕動,加速消化和排氣。
  • 具有除煩作用,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減少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減少焦慮、煩躁感。
  1. 火麻仁:
  • 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降氣和潤燥。
  • 通常被用於治療老年人、產婦等血虛便祕患者的便祕,水腫、小便不流利、大便便祕、燥咳無痰等症,跌打損傷、產後血不去、金瘡腹中瘀血等症,風痹、皮頑、五淋、小便赤少等症,肺燥咳嗽等症,肝氣不舒、氣滯血瘀等症以及腸燥便祕等症。
  1. 木香:
  • 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1. 前胡:
  • 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能清化熱痰,可用於治療痰熱壅盛的症狀,如: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等。
  • 能止咳化痰,用於治療咳嗽、咳痰等症狀。
  • 具有散風熱、降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燒、頭痛、氣喘等症狀。
  1. 山茱萸:
  • 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能治療腎虛精虧引起的遺精、早泄、腰膝痠軟、月經過多、崩漏

傳統服藥法


木香(不見火)12分,檳榔12分,大黃(生)12分,大麻仁12分,枳殼(麩炒,去瓤)1分,桂心(去粗皮,不見火)1分,萆薢1分,牛膝10分(酒浸),訶子(去核)4分,山茱萸(去核)4分,芎窮4分,獨活4分,前胡4分,羚羊角屑4分,附子(炮去皮)。
開胸膈,調脾胃,除風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1日1次。微泄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利水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本方中含有大黃,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 本方中含有附子,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因此陰虛火旺、心煩易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肺結核腳氣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全身性水腫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補泄防勞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木香(不見火)12分,槟榔12分,大黃(生)12分,大麻仁12分,枳殼(麸炒,去瓤)1分,桂心(去粗皮,不見火)1分,萆薢1分,牛膝10分(酒浸),訶子(去核)4分,山茱萸(去核)4分,川芎4分,獨活4分,前胡4分,羚羊角屑4分,附子(炮去皮)。 主治:開胸膈,調脾胃,除風毒。主治:乾濕腳氣,浮腫,筋脈疼痛,行步不得,氣衝心腹,不思飲食,元氣弱不敢服瀉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