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黃湯

JING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6%
心經 16%
肝經 13%
胃經 10%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黃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邪,尤其對於風熱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在荊黃湯中,荊芥配合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邪、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麻疹、風疹等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荊黃湯的組成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扶正固本: 荊黃湯屬於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的方劑,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的功效,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抵禦外邪入侵,避免因清熱解毒過度而傷及正氣。
  2. 調整陰陽: 荊黃湯中以清熱解毒藥物爲主,容易導致陰寒之氣偏盛,而人參性溫,能補益脾胃,調節陰陽平衡,防止寒邪入侵,避免藥物副作用。

荊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荊黃湯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性寒涼,使藥效溫和,避免寒涼傷脾胃,同時亦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協調。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增強荊黃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此外,甘草可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提高藥物療效。

荊黃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腑泄下的功效。荊黃湯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大黃可協同其他藥物,加速體內毒素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通腑排毒:荊黃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濕熱所致的疾病,大黃可通便排毒,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毒素積聚,進而緩解病症。

主治功效


荊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荊黃湯,一方出自《仁術便覽》,主治「風熱結滯,生疔瘡」,由荊芥穗、大黃組成。另一方出自《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主治「上焦氣熱所沖,暴吐,脈洪而浮」,由荊芥、人參、甘草、大黃組成。兩方組成有異,但皆含荊芥、大黃,故可推測其治療原理相似,主要透過荊芥散風解表,大黃瀉熱通便,以達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以下根據古文內容,分析荊黃湯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1. 風熱結滯,生疔瘡

  • 《仁術便覽》《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皆記載荊黃湯治「風熱結滯,或生瘡癤」。
  • 治療原理: 風熱之邪侵襲人體,鬱結於肌膚,則易生疔瘡。荊芥辛溫,能疏散風邪,解表透疹;大黃苦寒,能瀉火解毒,通利大便,使熱毒從下而解。二藥合用,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故能治療風熱結滯所致的疔瘡。

2. 上焦氣熱所沖,暴吐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記載荊黃湯主治「暴吐者。上焦氣熱所沖也。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洪而浮者。」
  • **《醫學綱目》**引《保命集》亦載:「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也。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洪而浮者,荊黃湯,主之。」
  • **《簡明醫彀》**記載:「荊黃湯,熱氣衝逆,食已即吐。」
  • **《醫學正傳》**記載:「荊黃湯(河間)治暴吐,上焦熱氣所沖,脈浮而洪者。」
  • **《濟陽綱目》**記載:「荊黃湯,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也。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洪而浮者,此湯主之。」
  • **《古今醫統大全》**記載:「荊黃湯,治暴嘔吐熱氣逆上者。」
  • 治療原理: 上焦氣熱,火熱上逆,擾動胃氣,導致胃失和降,則發生嘔吐。荊芥能疏散上焦風熱;人參補氣,扶正祛邪;甘草調和諸藥;大黃瀉熱通便,引火下行。四藥合用,可清瀉上焦熱邪,降逆止嘔。

3. 心經之火郁于肺經,乾疥搔癢,皮枯屑起,便秘者

  • **《醫學入門》**記載:「乾疥瘙癢,皮枯屑起,便秘者,為心肝火鬱於肺,四順清涼飲、古荊黃湯、搜風順氣丸。」
  • 治療原理: 心經之火上炎,與肺經之熱相合,導致肺失清肅,皮膚失養,則見乾疥搔癢,皮枯屑起。大便秘結,是熱邪傷津,腸道失潤所致。荊芥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大黃瀉火通便,清熱潤燥。故可用於治療此類病症。

4. 其他應用

  • **《醫學入門》**記載:「加味荊黃湯,荊芥、大黃各五錢,牛蒡子、甘草各一分,每三錢,水煎服。治肝壅瘀血,兩瞼上下生如粟米,或赤或白,不甚疼痛堅硬者。」
  • **《雜病源流犀燭》**記載:「消毒飲,〔風粟〕,煨大黃,荊芥穗(各二錢),惡實,甘草(各一錢),一名加味荊黃湯。」
  • **《醫學入門》**記載:「古荊黃湯,荊芥四錢,大黃一錢,空心水煎服,治咽喉腫痛,大便閉結及風熱結滯生疔瘡。或加防風等分,治頭眩。」
  • **《保命歌括》**記載:「有因火逆衝上,食不得入,其脈洪大有力而數者,宜荊黃湯、檳榔散主之。」

總結

綜上所述,荊黃湯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降逆止嘔、通便瀉火。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荊芥的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作用,配合大黃的瀉火解毒、通利大便之功,達到清除體內熱毒、疏通氣機的目的。對於風熱結滯所致的疔瘡、上焦氣熱所致的暴吐、以及心經之火郁于肺經所致的乾疥等症,皆有一定療效。此外,古籍中亦有將荊黃湯加減應用於治療眼瞼疾病、咽喉腫痛、頭眩等症的記載。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5錢, 人參2錢5分, 大黃1錢5分, 甘草1錢, 檳榔1錢5分, 木香7分5釐, 輕粉5釐。
檳榔以後3味為細末,荊芥穗等4味水煎,去滓,調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荊黃湯是一首清熱解毒、利咽止咳、通便的中藥方劑。它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大黃具有瀉下作用,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荊黃湯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自行加減藥量。

相關疾病


疥癬大便秘結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大腸激擾綜合症暈眩

相同名稱方劑


荊黃湯, 出處:《袖珍》卷二引張子和方。 組成:大黃、荊芥穗、防風各等分。 主治:頭目眩暈。

荊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 組成:枳殼、大黃、荊芥、朴消、梔子、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氣閉不通,臟腑痞結。

荊黃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荊芥穗1兩,人參5錢,甘草2錢半,大黃3錢。 主治:上焦氣熱所衝,暴吐,脈洪而浮;心經之火鬱於肺經,乾疥搔癢,皮枯屑起,便秘者。

荊黃湯,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荊芥穗5錢,人參2錢5分,大黃1錢5分,甘草1錢,檳榔1錢5分,木香7分5厘,輕粉5厘。 主治:心經之火鬱於肺經,乾疥瘙癢皮枯,屑起,便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