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散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瀉熱:鬱李仁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之效。對於肝經鬱熱導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脅肋脹痛等症,鬱李仁可通過疏肝瀉熱,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 潤腸通便:瀉肝散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濕熱內蘊導致的便祕。鬱李仁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排泄宿便,改善便祕症狀,同時也輔助肝經的疏泄功能。
瀉肝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瀉肝散主要針對肝經風熱所致的頭痛、目赤、口苦、咽痛等症,荊芥可以疏散肝經風熱,達到解表清熱之效。
- 通竅止痛: 荊芥還具通竅止痛之效,可以疏通肝經氣血,緩解肝經風熱導致的頭部脹痛、眼痛等症狀。
因此,瀉肝散中加入荊芥,可以有效地疏散風熱、通竅止痛,達到治療肝經風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瀉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瀉肝散方中多用辛燥之品,如柴胡、黃芩等,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性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人體的正氣,有助於抵抗疾病。同時,甘草還具有一定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瀉肝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其瀉下作用強,可清瀉肝膽實火,並通過通便的方式,促進肝火下降,達到疏肝解鬱的目的。此外,大黃還可清熱解毒,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瀉肝散中加入大黃,可有效地瀉肝火、通便、清熱解毒,達到治療肝膽濕熱、肝火上炎等病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瀉肝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瀉肝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肝經實熱所致的眼部疾病
- 目赤腫痛: 包含眼紅、腫脹、疼痛等症狀,無論是否伴有畏光、流淚,均可使用。《驗方新編》記載:「眼有赤而不痛者何故?答曰:肝實也。…宜點鳳麟羊腦玉,服瀉肝散。」《仁齋直指方論》:「瀉肝散,治肝熱天麻腫痛。」《奇效良方》:「治肝熱,赤眼腫痛。」
- 目昏暗、視物不清: 包含視力模糊、眼前有黑影或遮蔽感等。《世醫得效方》:「烏風十八:此眼雖癢痛,而頭不旋,但漸漸昏暗,如物遮定,全無翳障,或時生花。此肝有實熱,宜服:瀉肝散。」
- 翳膜遮睛: 指角膜上出現的異常增生物,可影響視力。《類證治裁》:「赤久生翳膜者…瀉肝散。」
- 蟹睛: 指眼珠突出如蟹眼狀,伴疼痛。《類證治裁》:「破壞風輪,神膏綻出,凸如蟹睛,防風瀉肝散。」《世醫得效方》:「蟹睛疼痛四十一:此證如大豆出黑珠上,疼痛不可忍,又名損翳。…宜服前瀉肝散。」
- 突起睛高: 指眼珠突然突出,伴有癢痛。《世醫得效方》:「突起睛高四十二:風毒流注五臟,不能消散,忽然突起,癢痛。熱極所致,宜服前瀉肝散。」
- 迎風流淚: 指在風吹時眼淚增多。《驗方新編》:「目有迎風冷淚多膜而昏痛者何也?答曰:此肝木生心火,火旺而金衰,故不得剋制肝木,名曰東西合戰。宜點推雲散(方見十四問),宜服瀉肝散、補膽散(方見三問、四問)。」
- 胬肉: 指眼白部分出現的三角形異常增生物,可向角膜發展。《驗方新編》:「目有紫色胬肉堆滿眼者何也?答曰:肝之虛熱也。肝木生心火,使血侵於目,將上下眼胞用法取之,宜點推雲散(方見十四問),服瀉肝散(方見三問)、補膽散(方見四問)。」
- 暴赤眼後忽生翳: 指急性眼紅後迅速出現翳膜。《世醫得效方》:「暴赤眼後忽生翳五十五:此證輕則無妨,重則疼痛,而白睛紅花,乃生翳膜者,是五臟積熱,宜先用前地黃膏,次服前瀉肝散。」
其他主治
- 小兒疳熱上攻於眼: 指由疳積引起的小兒眼部病變。《幼科指南》:「疳熱上攻於眼,而成眼疳之證。故發時癢澀赤爛,眼胞腫疼,白睛生翳,漸漸遮滿,不時流淚羞明,目不睜開。先要疏散,用瀉肝散最妙;」
- 痘後肝經蘊熱目痛: 《醫方考》:「痘後肝經蘊熱,目痛者,此方主之。」
- 脾胃虛損黃證之人誤服瀉肝散致目疾: 《仁齋直指方論》:「清神益氣湯(東垣方),治因脾胃虛損黃證之人誤服瀉肝散致目疾」。此處是指誤用瀉肝散導致的目疾,並非瀉肝散的主治。
治療原理
瀉肝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肝主目」和「實則瀉之」的理論。
- 肝主目: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的經脈上連於目系,因此,眼部的疾病與肝的狀態密切相關。肝經有熱,則會循經上擾於目,導致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等症狀。
- 實則瀉之: 瀉肝散中的大黃、梔子能清瀉肝經實火;荊芥、甘草能疏散風熱、調和諸藥。針對肝經實熱引起的眼部疾病,通過清瀉肝火,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化瘀、清熱利濕: 大黃兼具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炎症。
- 調和氣血、疏肝理氣: 《醫方考》認為:「目者,肝之竅。肝,木臟也,喜散而惡郁,故散之則條達,郁之則熱痛。此方用防風、蒺藜、荊芥、木賊、蔓荊、菊花,雖所以清肝經之風熱,而實所以散之,使其條達也。和肝部之血,有當歸、芍藥。和肝部之氣,有甘草、川芎。復有黃連,瀉心火也,實則瀉其子,以故用之。」說明了瀉肝散除了清瀉肝火外,還有調和氣血、疏肝理氣的作用,使肝氣條達,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總結
瀉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經實熱所致的各種眼部疾病,通過清瀉肝火、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等作用,達到消腫止痛、改善視力、消除翳膜等效果。同時也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熱上攻於眼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歸尾大黃、黃芩、知母、桔梗、茺蔚子、芒消、車前子、防風、赤芍藥、梔子、連翹、薄荷各等分。
每服六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肝散是一張清肝明目、通經活絡的方劑,但由於其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大黃,有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麥門冬(去心)2兩,大黃1兩,黃芩1兩,細辛1兩,芒消1兩,黑參兩半,桔梗兩半。 主治:轆轤轉關外障。
瀉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大黃1兩,知母1兩,芒消1兩,車前子1兩,茺蔚子1兩,黃芩1兩,天冬1兩,黑參1兩半。 主治:瞼硬睛痛外障。
瀉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知母1兩半,黃芩1兩半,桔梗1兩半,大黃1兩,黑參1兩,羌活1兩,細辛1兩,茺蔚子1兩。 主治:天行後,赤眼外障。
瀉肝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鬱李仁1分,荊芥1分,甘草(炙)半兩,大黃半兩。 主治:烏風,眼雖癢痛,而頭不旋,但漸漸昏暗,如物遮定,全無翳障,或時生花,此肝有實熱。
瀉肝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當歸2錢,芍藥2錢,羌活2錢,荊芥2錢,茯苓1錢,人參1錢,川芎1錢,防風1錢,蛇蛻1錢,甘草1錢,蒺藜3錢,鬱李仁3錢。 主治:眼目黑風刑候。
瀉肝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連翹(去心)、梔子(生)、龍膽草、大黃、羌活、甘草(生)、防風。 主治:疳熱上攻,眼疳成癢濕赤爛,胞腫疼,白睛生翳,漸遮滿,流淚羞明,目不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