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肝散

XIE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6%
肝經 8%
小腸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8%
心包經 8%
三焦經 8%
膽經 0%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小腸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散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瀉熱:鬱李仁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之效。對於肝經鬱熱導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脅肋脹痛等症,鬱李仁可通過疏肝瀉熱,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2. 潤腸通便:瀉肝散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濕熱內蘊導致的便祕。鬱李仁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排泄宿便,改善便祕症狀,同時也輔助肝經的疏泄功能。

瀉肝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瀉肝散主要針對肝經風熱所致的頭痛、目赤、口苦、咽痛等症,荊芥可以疏散肝經風熱,達到解表清熱之效。
  2. 通竅止痛: 荊芥還具通竅止痛之效,可以疏通肝經氣血,緩解肝經風熱導致的頭部脹痛、眼痛等症狀。

因此,瀉肝散中加入荊芥,可以有效地疏散風熱、通竅止痛,達到治療肝經風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瀉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瀉肝散方中多用辛燥之品,如柴胡、黃芩等,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性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人體的正氣,有助於抵抗疾病。同時,甘草還具有一定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瀉肝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其瀉下作用強,可清瀉肝膽實火,並通過通便的方式,促進肝火下降,達到疏肝解鬱的目的。此外,大黃還可清熱解毒,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瀉肝散中加入大黃,可有效地瀉肝火、通便、清熱解毒,達到治療肝膽濕熱、肝火上炎等病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瀉肝散,一劑中藥方劑,以治療烏風病見長。烏風病,病徵為眼睛發癢、疼痛,頭部不眩暈,逐漸昏暗,有東西遮擋,有時會長出眼花,乃是肝臟實熱所致。

瀉肝散組成藥材,鬱李仁、荊芥、甘草、大黃,四味藥材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發揮獨特療效。

鬱李仁,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鬱李仁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包括山梨醇、沒食子酸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可治療腹瀉、便祕、痔疾、水腫、黃疸、胸悶、氣喘、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荊芥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過敏、平喘、鎮咳等作用,可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止咳、祛痰、平喘、鎮痛、保肝等作用,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大黃,味苦,性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含有蒽醌類化合物、大黃素等成分,具有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等作用,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症狀。

瀉肝散,四味藥材合用,具有清肝明目、瀉火除風、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烏風病,改善眼睛發癢、疼痛,頭部不眩暈,逐漸昏暗,有東西遮擋,有時會長出眼花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服用瀉肝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歸尾大黃、黃芩、知母、桔梗、茺蔚子、芒消、車前子、防風、赤芍藥、梔子、連翹、薄荷各等分。
每服六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肝散是一張清肝明目、通經活絡的方劑,但由於其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大黃,有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蟹睛結膜炎容易流眼淚角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乾眼症暈眩腹瀉頭痛眼睛紅痛心情煩燥腦鳴吞咽障礙赤脈傳睛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麥門冬(去心)2兩,大黃1兩,黃芩1兩,細辛1兩,芒消1兩,黑參兩半,桔梗兩半。 主治:轆轤轉關外障。

瀉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大黃1兩,知母1兩,芒消1兩,車前子1兩,茺蔚子1兩,黃芩1兩,天冬1兩,黑參1兩半。 主治:瞼硬睛痛外障。

瀉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知母1兩半,黃芩1兩半,桔梗1兩半,大黃1兩,黑參1兩,羌活1兩,細辛1兩,茺蔚子1兩。 主治:天行後,赤眼外障。

瀉肝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鬱李仁1分,荊芥1分,甘草(炙)半兩,大黃半兩。 主治:烏風,眼雖癢痛,而頭不旋,但漸漸昏暗,如物遮定,全無翳障,或時生花,此肝有實熱。

瀉肝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當歸2錢,芍藥2錢,羌活2錢,荊芥2錢,茯苓1錢,人參1錢,川芎1錢,防風1錢,蛇蛻1錢,甘草1錢,蒺藜3錢,鬱李仁3錢。 主治:眼目黑風刑候。

瀉肝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連翹(去心)、梔子(生)、龍膽草、大黃、羌活、甘草(生)、防風。 主治:疳熱上攻,眼疳成癢濕赤爛,胞腫疼,白睛生翳,漸遮滿,流淚羞明,目不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