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膈丸中含有牽牛子,主要是因其具有 瀉下通便 的作用,能有效 清除腸道積滯。
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大腸經,能 清熱瀉火、消積導滯。對於因熱邪壅滯腸道、或飲食積滯所致的腹痛、便祕、腹脹等症,牽牛子能有效 促進腸蠕動,將積滯排出體外,達到 通便利膈 的效果。
同時,牽牛子還有 消腫散結 的作用,對於一些與腸道積滯相關的腫塊,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因此,在利膈丸中加入牽牛子,可有效提高方劑的 通便消積 效果。
利膈丸中加入皁莢,乃取其消積化滯之效。
皁莢味甘、性寒,入脾、胃經。其性善於消食積,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皁莢亦有行氣止痛之效,能緩解因食積所致的腹痛。
故利膈丸方中加入皁莢,可有效消食積、行氣止痛,達到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利膈丸」
中藥方劑「利膈丸」,主要成分是:牽牛子、皁莢,主治功效是:三焦不順暢,胸部和腹部之間的空間感覺堵塞,出現頭暈、眼花,鼻涕、唾液和痰液增多,精神不振。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牽牛子
- 中藥名,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
- 味苦、性寒,歸腎、大腸經。
- 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其中,牽牛子瀉下之力尤以黑牽牛子為勝,炒牽牛子瀉下之力較強,且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炮牽牛子瀉下之力較弱,但能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此外,牽牛子性寒涼,味甘苦,能瀉火通便,驅蟲殺蟲。
- 可治療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絛蟲等;頭蝨;皮膚瘙癢等。
皁莢
- 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
- 具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
- 可用於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
- 皁莢的主要成分為皁角甙、莢苷,具有溫熱身體、抗炎、鎮痛、抗菌、殺蟲等作用。
總結:
中藥方劑「利膈丸」,由牽牛子和皁莢組成,具有瀉下、利水滲濕、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等功效,可治療三焦不順暢,胸部和腹部之間的空間感覺堵塞,出現頭暈、眼花,鼻涕、唾液和痰液增多,精神不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牽牛子4兩(一半生,一半熟),不蛀皂角(塗酥,炙令香熟)2兩。
上為末,以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荊芥、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膈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牽牛子4兩(一半生,一半熟),不蛀皂角(塗酥,炙令香熟)2兩。 主治:三焦不順,胸膈壅塞,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利膈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下。 組成:黃芩(生)1兩,黃芩(炒)1兩,黃連5錢,南星5錢,半夏5錢,枳殼3錢,陳皮3錢,白朮2錢,白礬5分,澤瀉5錢,神曲(炒)。 主治:除痰利膈。主治:痞證。
利膈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牽牛4兩(生),槐角子1兩(炒),木香1兩,青皮1兩,皂角(去皮,酥炙)2兩,半夏(洗)2兩。 主治:風熱痰實,咳嗽喘滿,醋心腹脹,時時作聲,否氣上下,不能宣暢。
利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牽牛子(微炒)4兩,皂莢(去皮,酥炙)4兩,白礬(燒令汁枯)1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2兩,葶藶子(隔紙炒)2兩,丹砂(研)1兩,鉛白霜1兩。 主治:痰癖,胸膈不快。
利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半夏3兩(湯洗7遍去滑,爲細末,生薑汁和作餅子,焙乾用),前胡(去蘆頭)1兩,赤茯苓(去黑皮)、檳榔(銼碎)、百合、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訶黎勒(煨,去核)、桔梗(炒)、枳殼(去瓤,麸炒微黃)、人參半兩。 主治:妊娠痰飲,嘔逆惡心。
利膈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組成:制野軍4兩,檳榔4兩,萊菔4兩,木香2兩,茅朮2兩,陳皮2兩,厚朴2兩,果仁2兩,枳殼2兩,砂仁2兩,山楂2兩,神曲2兩,麥芽2兩,桔梗2兩,青皮2兩,藿香2兩,甘草2兩。 主治:開瘀順氣,消食化痰。主治:肝瘀胃熱,發爲結胸,胸脘疼痛,咯氣食少,肝氣橫逆,閉塞于胸,胸脅串疼,氣促息急,濕蘊脾肺,痰如蛋清,漉漉有聲,氣喘咳嗽;食積結滯,中脘脹硬,大便閉塞,嘈雜吞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