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Rhizoma Cimicifugae Bugbane Rhizome, Dahurian Bugbane Rhizome, Skunk Bugbane Rhizome
- 別名:綠升麻,雞骨升麻,火筒桿,赤升麻,綠升麻,周升麻,窟窿牙根,莽牛卡架,馬尿桿,周麻,鬼臉升麻,龍眼根
- 來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葉升麻或興安升麻(北升麻)和升麻的根莖。夏秋兩季採挖,曬乾切片。生用或蜜製用。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青海, 西藏, 雲南, 四川,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 江蘇, 湖北, 貴州, 內蒙古, 蒙古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路旁, 山坡草地, 草叢, 林緣, 河南西部, 山坡草叢, 灌木叢,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升麻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升麻,古籍中記載其功效廣泛,其中「發汗解表」作用尤為重要,體現於其疏散風邪、宣通經絡的能力。
《神農本草經》謂升麻「主解百毒,闢溫疾、障邪」,已點明其能祛除外邪,預防及治療溫病。 《名醫別錄》進一步說明其治療頭痛寒熱、風腫等症,皆屬表證。 《藥性論》則強調其治療小兒風、驚癇及時氣熱疾的功效,這些疾病也常與外感邪氣相關。 《湯液本草》更明確指出升麻「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說明其能通過發汗,排出體內毒邪,治療肺系疾病。 《滇南本草》記載升麻「表小兒痘疹,解瘡毒」,顯示其在發疹性疾病中的應用,通過發汗促進疹出,以達解毒之效。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升麻「發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說明其發汗解表作用主要針對陽明經。陽明經主司肌表,升麻能疏通陽明經的氣血運行,使鬱積於體表的風邪得以宣洩而出,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醫學啓源》也提到升麻能「解肌肉間熱」,進一步佐證其發汗解表作用。 《本草綱目》則指出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說明其能提升人體陽氣,抵抗外邪入侵,從而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升麻發汗解表功效的描述,不僅體現了其在治療外感風寒、風熱等表證中的作用,更指出其能引導其他藥物發揮療效,提升人體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不同古籍對其使用時機和方法的描述也略有差異,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2. 清熱解毒
升麻,味辛、微苦,性微溫,是其清熱解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藉由升陽、發散等作用,達到間接清熱解毒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即指出升麻「主解百毒,闢溫疾、障邪」,奠定了其解毒的基礎。後世醫家更進一步闡述其清熱解毒的具體應用。《名醫別錄》記載其可治「頭痛寒熱,風腫諸毒」,說明升麻能處理由外邪引起的熱症和局部腫毒。《藥性論》則更詳細地描述了升麻治療小兒熱疾、口齒腫痛、癰腫等熱毒病症的功效,並提到外用於瘡瘍。
《滇南本草》更進一步指出升麻可以「解瘡毒,咽喉腫」,「止齒痛、乳蛾,痄腮」,這些都是典型的熱毒病症。 《本草綱目》雖著重其升陽、行血的功效,但其中也提及升麻能「消斑疹」,間接說明其在治療某些熱毒性皮膚病上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多部典籍都強調升麻的「升」的特性。《醫學啓源》、《蘭室祕藏》、《本草綱目》等均指出升麻能升陽氣、引藥上行,這也解釋了其清熱解毒機制:升麻並非直接清瀉體內熱毒,而是通過提升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將鬱遏於內的熱毒之邪發散出去,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例如,《本草綱目》提到升麻能引導其他清熱藥物發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本草綱目》也特別提到升麻在治療痘疹方面的應用,需注意其使用時機,痘疹初起時可解毒,痘疹已出則需謹慎使用。 總之,升麻的清熱解毒功效,與其獨特的「升」的特性密切相關,在臨牀應用中應充分考慮其特性。
3. 升陽
升麻,其「升陽」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指提升體表陽氣,而是涵蓋了多層次的生理調節作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升麻「主解百毒,闢溫疾、障邪」,已點明其具有提升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的能力,此即「升陽」的基礎。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其升陽機制。
《醫學啓源》認為升麻「補其脾胃」,並能引導其他藥物「走手陽明、太陽」,說明其能協同其他藥物,調節臟腑功能,提升陽氣。《蘭室祕藏》李東垣更進一步指出,升麻能「升胃中清氣」,「升散其火鬱」,說明升麻能提升胃氣,疏通氣機,從而達到升陽的效果。 這不僅僅是單純的驅散寒邪,更重要的是調節機體內在的陽氣運行。
《本草綱目》提到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說明其能引導人體的清陽之氣上升,這與《藥品化義》中「善提清氣」的描述相符。清陽之氣上升,則機體功能得以正常運作,這也是「升陽」的重要體現。此外,《本草綱目》也提及升麻可用於治療陽氣下陷的諸多病症,如久瀉、遺精等,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升麻的升陽功效,是透過提升陽氣來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各種病症。 總而言之,升麻的「升陽」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提升免疫力、調節氣機、引導清陽之氣上升等。不同醫家在不同典籍中對其升陽作用的理解也各有側重,但都指向了升麻在提升機體陽氣和調理臟腑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4. 透疹
升麻,其透疹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醫家的闡述。
《滇南本草》明確指出升麻「表小兒痘疹,解瘡毒」。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升麻具備促進麻疹疹出、消除瘡毒的作用。此功效與升麻的升散之性密切相關。疹出不暢,往往是邪氣鬱遏於肌表所致,升麻具有疏散風熱、宣通經絡的功效,可以幫助邪氣從肌膚宣洩而出,達到透疹的目的。
《本草綱目》則提到升麻「消斑疹」,並指出其在痘疹初發熱時可用以解毒。 李時珍更進一步說明,痘疹已出後,若患者氣虛或泄瀉,也可少用升麻。但同時也強調,升麻葛根湯在疹子已出後不可使用,因為它具有解散之性,可能將疹子再次逼退。此處說明瞭升麻透疹的時機選擇,應在疹子尚未完全透出之前使用,避免過度使用造成反效果。
《本草綱目》中還提到「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說明升麻能提升人體陽氣,促進氣血運行,這也是其透疹功效的重要機理。而《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升麻能「發痘於隱密之時,化斑毒於延綿之際」,說明其功效不侷限於麻疹,也適用於其他疹類疾病。
總而言之,古籍對升麻透疹功效的描述,體現了古人對升麻藥性的深入研究與臨牀實踐,也為我們理解升麻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然而,升麻的應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5. 散風熱
升麻,其散風熱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發汗」,而是複雜且多面向的。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升麻「主解百毒,闢溫疾、障邪」,已點明其具有驅除外邪的能力。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其散風熱的具體應用。《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治「頭痛寒熱,風腫諸毒」,說明升麻可應用於風熱導致的頭痛、發熱、腫脹等症。《藥性論》則強調升麻能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以及由風熱導致的口齒腫痛、瘡瘍等,更著重於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提及其「安魂定魄」,暗示其可能通過疏散風熱,改善神志狀態。
《醫學啓源》和《蘭室祕藏》則從經絡角度深入分析升麻的散風熱機制。李東垣認為升麻能「發散陽明風邪」,並能「引甘溫之藥上升」,藉此提升人體陽氣,抵禦外邪。 其「引經藥」的特性,能引導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引導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上升,補益上焦。
《本草綱目》則總結升麻具有「消斑疹」的功效,並指出其在治療風熱所致的斑疹、瘡瘍、以及某些陽虛證候中具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也提及升麻用於治療某些陽虛證候,這與其散風熱的功效看似矛盾,但需結合具體病症和辨證論治的角度理解。 部分醫家認為升麻的散風熱作用,是其升陽舉陷的結果,通過提升陽氣,以達到祛除風熱的目的。 這也解釋了為何某些情況下,升麻能同時應用於風熱和陽虛的治療。 總而言之,升麻散風熱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解表」,而是基於其升陽、引藥、疏通經絡等多重作用的綜合體現。
6. 補血養肝
升麻,味苦辛,性微溫,是一味具有升陽舉陷功效的中藥。雖然古籍中多記載其解毒、發散風寒等作用,但從歷代醫家論述中,我們亦可窺見其在補血養肝方面的應用,並非僅限於其常見功效。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早期本草,主要記載升麻的解毒功效,未涉及補血養肝。然而,《本草綱目》指出升麻「消斑疹,行瘀血」,暗示其能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引起的症狀有效。 「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則提示其可應用於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胸痛等症狀,這與肝血不足的表現相符。 其「治久洩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等功效,也顯示升麻能改善一些與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相關的婦科和泌尿系統疾病。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而《醫學啓源》更明確指出升麻「若補其脾胃,非此為引不能補」,說明升麻能引導其他補益藥物上行,起到輔助補益的作用。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認為升麻能「引甘溫之藥上升,以補衛氣」,並能「升陽於至陰之下」,這說明升麻可提升元氣,對於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的氣血虧虛有益。 《本草綱目》也指出升麻可用於「稟賦素弱、元氣虛餒」者,進一步佐證其在補益方面的潛力。
綜上所述,雖然升麻的主治功效並非直接標榜「補血養肝」,但從其多項功效及歷代醫家論述中,我們可以推斷升麻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過提升陽氣、改善氣血循環,間接達到補血養肝的目的,尤其是在輔助其他補益藥物時,其功效更為顯著。 需注意的是,升麻的應用需根據病症和個人體質而定,不可單純以補血養肝為目的而服用。
7. 清熱瀉火
升麻,味苦微辛,性微溫,其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整體功效的一部分,古代醫籍中多從其升陽、發散、解毒等角度闡述。 其清熱瀉火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藥性論》記載升麻能「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說明升麻對於由風熱引起的發熱、口瘡、煩躁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其清熱作用主要針對的是外感風熱或因風熱鬱積導致的熱證。
其次,《滇南本草》記載升麻「表小兒痘疹,解瘡毒,咽喉腫;喘咳音啞,肺熱」,此處的清熱瀉火作用主要體現在治療由肺熱引起的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以及瘡毒引起的咽喉腫痛。 這說明升麻能疏散體表鬱熱,並兼具一定的清肺熱功效。
再次,諸多典籍提及升麻能引導其他藥物上行,如《醫學啓源》指出升麻能「解肌肉間熱」,《蘭室祕藏》則提到升麻能「升散其火鬱」,並引導其他清熱藥物發揮作用。 這說明升麻本身可能並非直接清熱瀉火之力最強,但其能引導其他清熱藥物到達病竈,間接起到清熱瀉火的效果,提升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升麻的清熱瀉火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升陽、發散、解毒等作用的延伸。 其清熱瀉火作用主要體現在治療外感風熱、肺熱以及由熱邪導致的局部炎症等方面,多與其他清熱藥物配合使用,發揮更好的療效。 需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於升麻的運用各有側重,其功效與臨牀應用應結合具體病情和醫家經驗進行判斷。
升麻的古代典籍
升麻的現代功效
1. 解熱作用
- 北升麻甲醇提取物: 在動物實驗中,以1g/kg的劑量灌胃正常大鼠,能觀察到體溫下降。此外,針對傷寒一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的大鼠發熱模型,該提取物也展現了解熱作用。這表明北升麻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降低體溫,對抗病原體引起的發熱反應的潛力。
- 異阿魏酸: 在動物實驗中,以1~2g/kg的劑量灌胃正常大鼠,能觀察到體溫下降。
- 升麻醇木糖甙: 升麻醇木糖甙也具有降低實驗動物體溫的藥理活性。這暗示升麻中特定的醇木糖苷類化合物可能是其解熱效果的有效成分之一。
2. 其他功效
升麻的解表透疹功效,可能與其具備的解熱、鎮痛、抗菌、抗炎等藥理作用相關。此外,升麻水提物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對人子宮頸癌細胞JTC-26株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達90%以上。 補中益氣湯(含有升麻) 對接種宮頸癌(U14)的小鼠有一定防治作用。
3. 抗菌
根據實驗結果,中藥升麻展現出廣泛的抗菌活性。具體而言:
- 對細菌的抑制作用: 升麻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埃希氏大腸桿菌以及志賀氏痢疾桿菌。
- 升麻素的抗真菌作用: 從升麻醇提液中分離出的白色結晶,也就是升麻素,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對多種真菌的抑制作用。這些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石膏樣毛癬菌、紅色毛癬菌、新型隱球菌、狗小芽孢菌、鐵鏽色小孢子菌、發癬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以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熱帶念珠菌。除了鐵鏽色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 300pg/ml 之外,其餘真菌的 MIC 均為 100pg/ml。
- 對皮膚癬菌感染的療效: 升麻素對石膏毛癬菌感染的豚鼠體癬具有較好的療效,並且對大鼠皮膚無刺激性。
4. 抑制中樞神經
升麻根的提取物能顯著延長硫噴妥鈉引起的大鼠催眠效果,表明其可能具有協同或增強麻醉藥物作用的特性。此外,升麻根提取物對小鼠的攀爬鑽孔運動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暗示其可能具有鎮靜或運動抑制效果。
升麻中的特定成分,如升麻素和北升麻酊,也被證實具有鎮靜作用。
升麻提取物可以延緩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痙攣出現的時間,並延長動物的存活時間。北升麻醇提物也能夠抑制樟腦或士的寧引起的小鼠驚厥,這說明升麻可能通過影響特定神經遞質系統或離子通道,從而達到抗驚厥的作用。
5. 抗炎鎮痛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升麻的抗炎鎮痛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抑制急性炎症: 以2g/kg的劑量給予大鼠異阿魏酸、北升麻提取物或單穗升麻提取物灌胃,均能有效抑制角叉菜膠或右旋糖酐所引起的足部腫脹,表明升麻具有抑制急性炎症反應的作用。
- 抑制慢性炎症(肉芽增生): 研究顯示,北升麻(中國產)對角叉菜膠空氣囊炎症肉芽組織的重量及滲出量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關升麻則無此效果。這暗示升麻,特別是北升麻,能夠抑制炎症後期階段的肉芽組織增生,進而緩解慢性炎症。
- 抑制細胞增殖: 北升麻和關升麻均能濃度依賴性地抑制3T細胞的增殖,這可能與其抗炎機制相關。抑制細胞增殖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中的組織增生。
6. 保肝利膽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升麻具備保肝利膽的潛力。動物實驗中,升麻的甲醇提取物以及升麻醇木糖苷能夠顯著降低由四氯化碳所誘導的血清GOT (谷草轉氨酶)、GPT (谷丙轉氨酶)水平。血清GOT、GPT是肝細胞受損的指標,其數值降低暗示升麻具有保護肝細胞、減輕肝臟損傷的作用。進一步的肝組織學檢查也顯示,使用升麻提取物後,肝臟組織病理學上的異常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證實其保肝效果。此外,升麻還具有弱而持久的利膽作用,雖然強度較弱,但持續性的膽汁分泌增加可能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和減輕肝臟負擔。具體而言,給小鼠飼以升麻甲醇提取物後,觀察到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GOT、GPT水平顯著降低。以300mg/kg劑量給予小鼠升麻醇木糖苷,也觀察到相同的效果,並在肝組織學檢查中發現明顯改善。
7. 抗發炎
升麻憑藉其現代藥理研究,展現顯著的抗發炎功效。其提取物能有效抑制炎症早期反應,例如減輕角叉菜膠或右旋糖酐誘導的足部腫脹,表明其對急性炎症介質釋放具調節作用。此外,升麻對炎症後期亦具抑制效果,尤其北升麻能顯著抑制肉芽組織增生,顯示其針對慢性炎症過程及組織修復異常的潛在效益。
8. 抗菌抗病毒
升麻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抗菌、抗病毒作用,可能來自於升麻素等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抑制金黃色及白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埃希氏大腸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等多種細菌的生長繁殖。此外,亦對白色念珠菌、石膏樣毛癬菌、紅色毛癬菌、新型隱球菌等真菌有效。實驗證實,升麻素還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細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9. 止痛功效
升麻具有明確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深入分析了其鎮痛作用機制與成分。單穗升麻與北升麻均展現出鎮痛活性,但作用範圍有所不同。單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對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化學性內臟痛模型)及壓尾刺激(機械性軀體痛模型)均顯示出顯著的抑制作用,這表明其鎮痛譜較廣,可能作用於不同類型的疼痛傳導途徑。相對地,北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的鎮痛作用則主要針對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此差異提示單穗升麻可能富含更多元或更高濃度的鎮痛活性成分。
其鎮痛機制可能涉及多個層面。研究推測,升麻的活性成分,尤其是一些三萜皂苷類(如升麻異阿魏酸單酯、升麻鹼等),可能透過調節炎症介質的釋放(如前列腺素)、影響細胞因子通路,或直接作用於神經痛覺感受器或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調控中樞,從而產生鎮痛效果。這些成分或能影響鈣離子通道、鈉離子通道等離子通道功能,或參與類阿片受體系統的調節,進而提升疼痛閾值或抑制疼痛信號傳導。
升麻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用於升陽,3-6g,宜蜜炙、酒炒;用於清熱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
升麻的炮製
升麻處理方法
- 揀去雜質:略泡洗淨,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 蜜制: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升麻片,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升麻100kg,用煉蜜25kg。
- 炒制:取升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焦黃。
- 取升麻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曬乾。
- 麩制:先將鍋燒熱,加入麥麩與升麻片,炒至微黃色,篩去麥麩,每升麻10kg,用麥麩1.5kg。根據《雷公炮炙論》,採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乾,細銼,蒸,暴乾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升麻注意事項
- 陰虛陽浮、喘滿氣逆、麻疹已透者忌服。
- 服用過量可產生頭暈、震顫、四肢拘攣、頭痛、震顫、四肢強直性收縮、陰莖異常勃起等證。
- 升陽舉陷固脫宜制用上盛下虛、陰虛火旺、麻疹已透者忌服。
- 呼吸困難禁用,服用過量可產生頭暈、震顫、四肢拘攣等證。
- 升麻鹼無特殊藥理作用,能使皮膚充血,甚至形成潰瘍;內服則引起胃腸炎,嚴重時可發生呼吸困難、譫妄等。
- 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不應服用升麻,因為它有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影響。
- 火熱體質的人不適合使用升麻,因為它有溫熱的性質,容易使火熱體質的人更加燥熱。
- 有內熱、口渴、便祕等症狀的人應該避免使用升麻,因為它容易讓這些症狀加重。
- 高血壓患者不適合使用升麻,因為它有可能使血壓升高。
- 患有脾胃虛寒、脾胃濕寒症狀的人不適合使用升麻,因為它容易傷害脾胃,使病情加重。
升麻相關的方劑
升麻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升麻含有的化學成分
阿魏酸(Ferulic acid), 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E]-3-(3-甲基-2-丁烯基)-2-吲哚酮([E]-3-(3-methyl-2-butenylidene)-2-indolinone), [Z]-3-(3-甲基-2-丁烯基)-2-吲哚酮([Z]-3-(3-methyl-2-butenylidene)-2-indolinone), 升麻精(Cimifugin), 齒阿米素(Visnagin), 去甲齒阿米素(Norvisnagin), 齒阿米醇(Visamminol), 北升麻萜(Cimicilen), 12-羥基升麻環氧醇阿拉伯糖苷(12-Hydroxycimigenol arabinosid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升麻環氧醇(Cimigenol), 升麻環氧醇木糖苷(Cimigenyl xyloside), 興安升麻醇(Dahurinol), 升麻苷(Cimicifugoside), 升麻新醇木糖苷(Shengmanol xyloside), 乙酰升麻新醇木糖苷(Acetyl shengmanol xyloside), 24-乙酰基水合升麻新醇木糖苷(24-Acetylhydroshengmanol xyl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