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麥冬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可緩解肺陰不足、心火亢盛所致的口乾咽燥、咳嗽氣促、心煩失眠等症狀。與人參相配,可更好地發揮滋陰生津、益氣養血的功效,達到滋陰潤肺、寧心安神的目的。
- 清熱解毒:麥門冬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降低體內熱毒,與人參一同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熱咳、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
「人參麥冬散」中加入葛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生津,益氣和中: 葛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生津、益氣和中的功效。可緩解人參麥冬散滋補之性,避免燥熱之弊,使方劑更平和。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葛粉能調和人參、麥冬等藥材的藥性,使其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並能增強其滋陰潤肺、益氣生津的功效。
因此,葛粉的加入,不僅平衡了方劑的寒熱屬性,更增強了其療效,使「人參麥冬散」更適合於陰虛內熱、津液不足的患者服用。
人參麥冬散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養陰: 人參為補氣之要藥,能益氣扶正,補脾益肺;而麥冬則為滋陰潤肺之品,能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兩者合用,可達到補氣養陰,益氣生津之效,適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短、乏力、口渴等症。
-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麥冬則能滋陰清熱,緩解外邪所致的炎症反應。兩者配合,可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人參麥冬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1.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麥冬性寒,甘草性平,能調和人參的溫燥之性,避免過於燥熱,同時也能緩解麥冬的寒涼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傷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潤肺、止咳、緩解脾胃虛弱等功效,與人參、麥冬相配伍,能加強滋陰潤肺、益氣生津的功效,共同起到改善氣虛陰虧、肺燥咳嗽等症狀的效果。
人參麥冬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 升陽舉陷,補氣益肺: 人參麥冬散以補氣養陰為治則,而升麻性微溫,善於升陽舉陷,能助人參補益肺氣,提升正氣,防止氣虛下陷。
- 疏散風邪,調和營衛: 升麻具疏散風熱之功效,可輔助麥冬清熱潤肺,同時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避免風邪入侵,加強補益效果。
因此,升麻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補益之功,更能預防疾病入侵,使人參麥冬散療效更佳。
人參麥冬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人參麥冬散以滋陰生津為主,但亦需兼顧脾胃之運化,方能更好地吸收藥效。白朮補脾健胃,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 扶正祛邪: 人參麥冬散用於治療氣陰兩虛,但虛則易感邪氣。白朮能固護正氣,抵禦外邪入侵,有助於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使治療效果更持久。
主治功效
人參麥冬散主治功效分析
人參麥冬散,中醫經典方劑,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擅長處理 津液虧虛、虛熱內生 之證。以下將根據古文記載,詳細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一、主要功效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人參麥冬散主要功效可歸納為: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最為突出的功效,針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津液虧虛、口渴不止,如痘疹後期的「收靨而渴」、「成漿津液外泄而作渴」,以及產後「口燥大渴」、乳母飲食不節導致的小兒疳渴等。
- 益氣養血,清熱除煩: 適用於氣血不足兼有虛熱的病證,如「痘疹,便實燥渴,津液枯耗,中氣不足,血熱不榮,斑點不化」、「孕婦子煩」 (陰血養胎、孤陽獨旺、心肺虛熱所引起的煩悶不安),以及痘疹出得太密,導致的「氣血虧損、津液不足、咽乾膈焦而渴」。
- 健脾益胃,調和氣機: 對於「脾胃虛而津液不足」引起的食少、大小便調、喜飲但咽喉不燥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二、治療原理
人參麥冬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 氣血津液理論 與 臟腑辨證。
滋陰潤燥,補充津液:
- 麥門冬: 為方中主藥,甘寒質潤,入肺、胃、心經,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直達病所,補充被耗傷的津液。
- 葛粉、天花粉: 皆能清熱生津,協助麥門冬增強滋陰潤燥之效,其中葛粉更能解肌退熱,緩解表證。
益氣養血,扶助正氣:
-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針對氣虛導致的津液生成不足,以及氣虛無力推動津液運行布散,人參皆可補益。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人參相配,增強補氣健脾之功,促進水谷精微的運化,從而化生氣血津液。
清熱瀉火,消除虛熱:
- 黃芩: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津液虧虛導致的虛熱內生,黃芩可清瀉肺熱,防止熱邪進一步耗傷陰津。
- 知母(部分方劑中含有): 苦寒質潤,滋陰降火,清熱除煩。與黃芩相配,加強清熱瀉火之效,尤其擅長清肺胃之熱。
調和諸藥,顧護脾胃:
- 甘草: 益氣補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在本方中既能協助人參、白朮補益脾胃,又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平和,避免苦寒藥物傷及脾胃。
- 竹茹(部分方劑中含有): 甘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可清熱除煩,並防止滋陰藥物礙胃。
疏散透邪,引藥上行 (部分方劑中含有):
- 升麻: 升陽發表,清熱解毒。用於痘疹等病證,可協助透發邪毒,引藥上行。
三、方劑變化
從古文記載來看,人參麥冬散並非一成不變,會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
- 去白朮、茯苓: 如《續名醫類案》中萬密齋認為白朮燥津,茯苓滲津,在治療瘡太甚,津液不足之症時,將其去掉。
- 加生地、知母、淡竹葉、花粉: 萬密齋在人參麥冬散基礎上去白朮、茯苓,加生地、知母、淡竹葉、花粉,增強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 加減烏梅、歸尾、小木通: 如《片玉痘疹》中,人參麥冬散加烏梅、歸尾、小木通,增強收斂止渴、活血通淋之效。
- 去人參加黃連、連翹、桔梗、牛蒡子: 針對火邪更甚的情況,《片玉痘疹》中提出去人參,加黃連、連翹、桔梗、牛蒡子,以增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四、總結
人參麥冬散以 滋陰潤燥、益氣養血、清熱除煩 為主要功效,通過補益與清瀉相結合,調整人體氣血津液的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方劑組成靈活多變,可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此方劑在古代應用廣泛,療效顯著,至今仍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2錢,葛粉2錢,人參、甘草、升麻各等分,白朮1錢。
上銼細。
加糯米1合,淡竹葉7片,水1盞煎,米熟去滓,溫服。
人參麥門冬散(《準繩·幼科》卷五)、人參麥冬湯(《痘科金鏡賦集解》卷六)。方中白朮用量原缺,據《準繩·幼科》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陰潛陽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麥冬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三。 組成:人參、麥冬、乾葛、甘草、花粉、烏梅。 主治:痘疹,光壯作漿,津液不足,時常作渴。
人參麥冬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六。 組成:人參、麥冬、葛根、白朮、甘草、天花粉、酒芩。 主治:痘已出齊,或起發,或收靨,而渴不止者。
人參麥冬散, 出處:《幼科指南》卷下。 組成:人參、麥冬、白朮、黃連、甘草、乾葛、柴胡。 主治:疳渴。小兒日則煩渴飲水,乳食不進,夜則渴止。
人參麥冬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三。 組成:人參、麥冬、乾葛、天花粉、歸尾、烏梅、甘草、生地黃、知母、木通。 主治:痘瘡,火邪甚,發熱作渴。
人參麥冬散, 出處:《萬氏女科》卷二。 組成:參、茯、芩、麥、知母、炙草、生地各等分,竹茹1大團。 主治:孕婦心驚膽怯,終日煩悶不安者。謂之子煩。
人參麥冬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組成:麥門冬2錢,葛粉2錢,人參、甘草、升麻各等分,白朮1錢。 主治:如瘡已出,或起發,或收靨,一向渴不止者。痘疹,便實燥渴,津液枯耗,中氣不足,血熱不榮,斑點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