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心腹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心腹痛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主要表現為心口或腹部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狀,如胸悶、心悸、嘔吐、腹脹、腹瀉等。心腹痛的病因多與情志、飲食、外感等因素有關。

心腹痛在中醫的病機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氣滯血瘀:由於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外感寒邪等原因,導致氣機不暢、血行不暢,從而引起心腹疼痛。
  • 痰濕阻滯:由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等原因,導致痰濕內生,阻滯心腹,從而引起心腹疼痛。
  • 肝鬱脾虛:由於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從而引起心腹疼痛。
  • 寒邪入侵:由於外感寒邪,侵襲心腹,從而引起心腹疼痛。

心腹痛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機進行辨證施治。常用的中藥有柴胡、枳實、白芍、甘草等。此外,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方法,對治療心腹痛也有一定的效果。

心腹痛在中醫的預防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志不遂。
  • 飲食有節,避免暴飲暴食。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心腹痛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但如果及時治療,大多可以治癒。因此,如果出現心腹疼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用紫圓、備急圓、梅肉丸、白散等,未得吐下快利,噁心腹痛,苦楚悶亂者,用甘草湯則吐瀉俱快,腹痛頓安。」
  • 2.《外台秘要》:「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折半,去滓,令頓服之,當大吐,藥亦與病俱去,便愈矣,夫散家患心腹痛,服諸藥不瘥者,服此甘草湯,諸膈即通,大便亦利,甚驗。
  • 3.《傷寒六書》:「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湯。天明覆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 4.《外臺秘要》:「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折半,去滓,令頓服之,當大吐,藥亦與病俱去,便愈矣,夫散家患心腹痛,服諸藥不瘥者,服此甘草湯,諸膈即通,大便亦利,甚驗。
  • 5.《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黃連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霍亂、疝瘕,攻心腹痛,發熱上逆,心悸而欲嘔吐,以及婦人血氣痛,嘔而心煩,發熱頭痛者。」
  • 2.《秘珍濟陰》:「凡婦人經不調,心腹痛,兼嘔逆,喜輕摸則緩,是寒熱相搏,(湘門)常用黃連湯煎服可愈,三服全瘳,屢試屢效。

理中湯

  • 1.《外台秘要》:「千金理中湯療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方。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
  • 2.《醫方集宜》:「治寒中五臟口噤失音,四肢逆冷,心腹痛甚
  • 3.《嚴氏濟生方》:「治過食生冷,或飲寒漿,遂成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
  • 4.《嚴氏濟生方》:「治過食生冷,或飲寒漿,遂成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方見霍亂門)
  • 5.《玉機微義》:「理中湯治過食生冷,遂成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宿患心腹痛,有積塊、氣塊、症癖日久,發歇不常者,不可取轉,宜漸次消磨,可與感應丸、溫白丸、挨積丸、蓬煎丸、小理中丸少吃數丸,常服漸漸消磨,更與和脾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思食丸、健脾湯、建中散、平胃散之類,助其脾胃,久而能去其根。

參苓白朮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宿患心腹痛,有積塊、氣塊、症癖日久,發歇不常者,不可取轉,宜漸次消磨,可與感應丸、溫白丸、挨積丸、蓬煎丸、小理中丸少吃數丸,常服漸漸消磨,更與和脾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思食丸、健脾湯、建中散、平胃散之類,助其脾胃,久而能去其根。

當歸散


當歸四逆湯

  • 1.《醫學實在易》:「_當歸四逆湯_,_通脈四逆湯_,_七氣湯_(俱見心腹痛。)

當歸芍藥散


通脈四逆湯

  • 1.《醫學實在易》:「_當歸四逆湯_,_通脈四逆湯_,_七氣湯_(俱見心腹痛。)
  • 2.《醫學實在易》:「_通脈四逆湯_(見心腹痛),_黃連阿膠雞子黃連_(見中風)

大承氣湯

  • 1.《嬰童百問》:「熱症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症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吊等症則鉤藤飲,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 2.《証治準繩‧幼科》:「若內吊等證,則釣藤散(夜啼)。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傷寒)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傷寒)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二方並見痘疹)。〔薛〕小兒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脾土虛寒也,用調中丸(不乳食)主之。

大柴胡湯

  • 1.《嬰童百問》:「熱症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症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吊等症則鉤藤飲,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白朮散

  • 1.《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附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溫】陰毒初得,病手足項強,咽喉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湯。有誤下太陽結胸項強,理中丸。若損甚者,兼與四逆湯。太陽誤下而厥者,故用此;不厥者,不可輕用。
  • 2.《傷寒六書》:「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湯。天明覆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天雄散

  • 1.《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藿香正氣散

  • 1.《醫學研悅》:「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症,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 2.《續名醫類案》:「陳三農治一婦,暑月方飯後,即飲水而睡,睡中心腹痛極,肢冷上過肘膝,欲吐利而不得吐利,絞痛垂死,六脈俱伏,令以藿香正氣散,煎湯吐之。一吐減半,再吐而安矣。《局方》藿香正氣散:樸、陳、桔、半、草、芷、苓、藿、腹皮、蘇葉。
  • 3.《祖劑》:「即藿香正氣散加木香、玄胡索治心腹痛、嘔惡
  • 4.《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證,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當歸羊肉湯

  • 1.《婦人大全良方》:「許仁則療產後雖無疾狀,但覺虛弱,兼心腹痛,欲得補氣力。
  • 2.《濟陰綱目》:「_當歸羊肉湯_,治產後雖無疾,但覺虛弱,兼心腹痛,即宜服之。
  • 3.《証治準繩‧女科》:「_當歸羊肉湯_,治產後雖無疾者,但覺虛弱,兼心腹痛。
  • 4.《醫學綱目》:「〔《大》〕,當歸羊肉湯,治產後雖無疾者,但覺虛弱,兼心腹痛。
  • 5.《胤產全書》:「_當歸羊肉湯_,治產後雖無疾,但覺虛弱,兼心腹痛。
▼ 展開更多

補肝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瞭,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肝虛寒,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寒熱腹滿,不欲飲食,悒悒不樂,四肢冷,發搶,心腹痛,目視䀮䀮;或左脅偏痛,筋痿腳弱。及治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
  • 3.《雜病廣要》:「補肝湯(滑氏),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瞭,爪甲枯,口面青,宜。
  • 4.《奇效良方》:「治肝痹,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疝瘕四逆,搶心腹痛,目不明。
  • 5.《証治準繩‧類方》:「_補肝湯_,治肝痹,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疝瘕四逆,搶心腹痛,目不明。

二陳湯

  • 1.《醫學研悅》:「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症,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 2.《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證,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三黃湯

  • 1.《醫心方》:「《僧深方》解散三黃湯治散發心腹痛,脹滿猝急方:

大黃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大黃甘草湯條曰:「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難者。倍加鷓鴣菜,名鷓鴣菜湯,治蚘蟲心腹痛,噁心唾沫者。小兒蛔證及胎毒腹痛,夜啼,頭瘡,疳眼。」

四君子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宿患心腹痛,有積塊、氣塊、症癖日久,發歇不常者,不可取轉,宜漸次消磨,可與感應丸、溫白丸、挨積丸、蓬煎丸、小理中丸少吃數丸,常服漸漸消磨,更與和脾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思食丸、健脾湯、建中散、平胃散之類,助其脾胃,久而能去其根。

桃仁承氣湯

  • 1.《醫學三字經》:「_桃仁承氣湯_,治心腹痛,大便不通,其人如狂,屬死血。

失笑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效,服此頓愈。
  • 2.《玉機微義》:「失笑散治心腹痛百藥不效
  • 3.《醫學入門》:「血與氣並,心腹痛連腰脅背膂,甚則搐搦,經候不調,謂之血氣,玄胡索散、手拈散、失笑散、單幹漆丸。數證因痰瘀氣積者,與上諸方通用。
  • 4.《醫學綱目》:「失笑散,治心腹痛,百藥不效,服之即愈。(方見心痛汙血條。)
  • 5.《醫學綱目》:「失笑散,治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效,服此頓愈,(方見心痛。)
▼ 展開更多

四七湯

  • 1.《醫方集解》:「人參,官桂,半夏(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心腹痛加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 2.《成方切用》:「人參,官桂,半夏(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心腹痛,加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半夏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逆氣心腹滿,氣上衝胸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聚方。

回陽丹

  • 1.《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香蘇散

  • 1.《廣嗣紀要》:「丹溪云:凡心氣諸痛,不可用參朮補氣,其痛愈甚。師謂治諸心腹痛者,用香蘇散加砂仁最妙。

黃龍湯

  • 1.《外臺秘要》:「古今錄驗黃龍湯,療傷寒十餘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渴胸滿,心腹痛方。
  • 2.《外台秘要》:「古今錄驗黃龍湯,療傷寒十餘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渴胸滿,心腹痛方。

香薷飲

  • 1.《本草乘雅半偈》:「即局方香薷飲,陳列因證,治暑月臥濕當風,生冷不禁,以致真邪相干,遂成吐逆,或發熱頭痛體痛,或心腹痛,或轉筋乾嘔,或四肢逆冷,煩悶欲死者,佐以扁豆、厚朴,銼末作散,以酒以水,煮之成飲,更足徵矣。設僅逆暑氣,大明亦胡以主療嘔逆冷氣,而反從治其本寒,與標陰之因證者乎。
  • 2.《本草單方》:「《和劑局方》香薷飲,治暑月臥濕地當風,或生冷不節,真邪相干,便致吐利,或發熱頭痛,或心腹痛,或轉筋,或乾嘔,或四肢逆冷,或煩悶欲死,並主治之。
  • 3.《原幼心法》:「香薷飲,治春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吐,痢,心腹痛疼,發熱煩悶。

大七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濟生》)_大七氣湯_,治一切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痛刺,上氣窒塞,下腹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