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77)
別論 (177)
1. 十棗湯之注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心下痞硬而滿,引脅下痛,若以指頭稍觸心下及脅下之邊,即驚恐而痛,或咳則引連脅腹,或動身舉手則胸乳痛,即呼吸時亦無不如是,因水飲留於胸間心下而不下之所致也,故名懸飲。懸者,鉤掛也。例曰:『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是也。』此方主治支飲,或咳家,由胸間脅下心下之水飲引痛者。
《論》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太陽中風,因表邪而水氣走於裡,而致下利嘔逆者,凡表邪未解者,不可治下利嘔逆,當治其表。表邪散,而下利嘔逆自止矣(求真按:「此葛根加半夏湯之所主治也」)。若表邪解,仍有下利嘔逆者,若係水飲,則可攻去其水矣。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人病太陽中風,兼裡證也,漐漐汗出者,汗至微貌也,可知其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也。
而其汗為發作有時,而非常出。若為表證,則非發作有時,當時常汗出也。頭痛亦非表證,水氣上逆而痛也。自心下痞硬滿,引連脅下痛時,非熱結之心下痞硬,是示水飲在心下之所致。此心下痞硬滿而乾嘔者,當不因於表邪,短氣亦非裡實之候,水留心氣之所致(求真按:「是水留於心之意」)。謂汗出不惡寒‧是表證已解明矣。
此汗出,非謂漐漐汗出,謂表證解時,雖一旦汗出,而惡寒已止矣。此謂為水氣在裡,其表證雖解,而裡未解也。十棗湯非解裡熱之劑,是下水氣在裡,使和諧表裡之方也。總之以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為此證之眼目,攻之而水瀉,則餘證可隨而解矣。謂表解者,雖頭痛、乾嘔,亦非表證,皆裡水之所致也。
按此說深得本條之義。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解在前條。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為有水者,為有水懸之略也。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十棗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者是也。支飲家者,有此宿疾的病者也。此病者若咳煩兼胸中痛時,不急死。猶能生存一百日,或一年,然放置之,則遂至於死。故當用本方驅逐水毒也。
歸納以上之仲景所論,則用本方者,當以心下痞硬滿之腹證與弦或沉弦之脈應為主目的,而以咳嗽頻發或牽引痛為副目的者也。故不問咳嗽的原因,為支氣管,或胸膜,或心臟,或肋間之神經痛與四肢等,皆可用之也。而如本方之治咳嗽及牽引痛者,固由諸藥協力之作用,但其主藥以大棗為君故也。
白話文:
十棗湯的解釋
原文大意:
當太陽中風(感冒的一種)的病人出現腹瀉、嘔吐,但表證(感冒的外部症狀)已經解除時,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持續微微出汗,且出汗有時,並伴隨頭痛、胸口下方堵塞、脹滿、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這表示表證雖然解除,但體內的問題(裡證)還沒有解決,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釋:
和久田醫師認為,胸口下方堵塞、脹滿,並且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用手指輕觸胸口下方或脅肋邊緣時,會感到驚恐和疼痛;或咳嗽時會牽連到脅腹;或活動身體、舉手時會感到胸部或乳房疼痛;甚至呼吸時也會感到不適,這些都是因為水飲停留在胸腔和心下,無法排出所導致的,所以稱之為「懸飲」。所謂「懸」,就像是鉤掛一樣。例如:「喝水後,水液停留在脅肋下方,咳嗽或吐痰時會牽引疼痛,就叫做懸飲。」此方主要治療支飲(一種因水液停滯引起的疾病),或是有咳嗽的病人,因為胸腔、脅肋下方或心下有水飲而導致疼痛者。
《傷寒論》提到:「太陽中風的病人,如果出現腹瀉、嘔吐,但表證已經解除,才能攻下治療。」
太陽中風,是因為外邪導致水氣進入體內,而造成腹瀉、嘔吐。凡是表邪沒有解除的,不可以治療腹瀉、嘔吐,應該先治療表證。表邪散去後,腹瀉、嘔吐自然就會停止。(求真認為:這部分應該使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如果表邪已經解除,卻仍然有腹瀉、嘔吐,且判斷是水飲引起的,就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來去除體內的水液。如果病人持續微微出汗,且出汗有時,並伴隨頭痛、胸口下方堵塞、脹滿、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這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體內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這個人患有太陽中風,同時也有裡證。所謂「微微出汗」,是形容汗量非常少,表示全身微微有汗。
然而這種汗是間歇性的,不是持續不斷地出汗。如果是表證,應該是持續出汗,而不是間歇性的。頭痛也不是表證,而是水氣向上衝逆所引起的。從胸口下方堵塞、脹滿,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來看,這不是熱邪壅結造成的胸口堵塞,而是體內有水飲的表現。這種胸口下方堵塞、脹滿而乾嘔的情況,並非由表邪引起。呼吸短促也不是體內有實熱的表現,而是水液滯留在胸腔,影響心氣所導致的。(求真認為:這是水液停留在心臟的表現。)所謂「出汗但不怕冷」,是表示表證已經解除。
這裡所說的出汗,不是指微微出汗,而是指表證解除時,即使出汗,也不會再怕冷。這表明水氣停留在體內,雖然表證已經解除,但裡證尚未解決。十棗湯不是治療體內熱邪的藥劑,而是去除體內水氣,使表裡和諧的方劑。總之,此證的重點在於胸口下方堵塞、脹滿,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只要用藥後能排出體內的水液,其他症狀就會隨之解除。所謂表證已解,是指即使有頭痛、乾嘔,也不是表證,而是體內水液所引起的。
這個解釋深入理解了原文的含義。
原文大意:
患有懸飲的病人,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釋:
解釋與前述相同。
原文大意:
咳嗽的病人,如果脈象呈現弦象,表示體內有水液,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釋:
「有水」就是指有水飲積聚的意思。
原文大意:
如果患有支飲的病人,出現咳嗽、煩躁、胸痛,不會立刻死亡,但經過一百天或一年後,若不治療仍會死亡,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釋:
支飲指的是咳嗽時氣喘急促,無法平躺,身體腫脹的一種疾病。所謂「有支飲病史的病人」,是指曾經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這種病人如果出現咳嗽、煩躁兼胸痛,不會立刻死亡,還可以存活一百天或一年,但若不治療,最終仍會死亡。因此,應該使用這個方劑來驅除體內的水毒。
綜合以上仲景的論述,使用此方的重點,應以胸口下方堵塞、脹滿的腹部症狀,以及脈象呈現弦或沉弦為主,而以咳嗽頻繁或牽引疼痛為輔。因此,不論咳嗽的原因為何,像是支氣管、胸膜、心臟或肋間神經痛等,都可以使用此方。此方治療咳嗽和牽引痛,是諸多藥物協同作用的結果,但主要藥物以大棗為君藥。
十棗湯的組成: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水一合(約15毫升)先煮大棗12克,取五勺(約7.5毫升)的藥汁。去除藥渣,加入藥末2克,攪拌均勻後,一次性服用。
《外臺秘要》記載:「深師朱雀湯(求真認為:這就是本方),治療久病引起的癖飲,痰液積聚不消,停留在胸膈上方,時常感覺頭痛、眼睛抽搐、身體手腳指甲發黃。也能治療脅肋下方脹滿如積水,並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的情況。」
汪氏說:「陳無擇的《三因方》將十棗湯的藥材磨成粉末,用棗泥製成藥丸,治療水氣引起的四肢浮腫、氣喘、大小便不通等症狀,這是一種善於變通的用法。」
《嘉定縣志》記載:「唐杲,字德明,醫術高明。曾治療大倉武指揮的妻子,她站立時正常,躺下則氣絕欲死。唐杲說:『這是懸飲,停留在喉嚨,坐著時能疏通,所以沒有問題,躺下則會阻塞各處竅道,導致呼吸困難而欲死。』給予十棗湯後,病情好轉。」
東洞翁對此方的定義是:「治療病在胸腹,伴隨牽掣疼痛者。」
《方機》記載,此方主治:「胸背牽掣疼痛,呼吸困難者。」
《成績錄》記載:「一位婦人,胸口下方堵塞脹滿,疼痛難忍,乾嘔,呼吸短促,輾轉反側,手腳微微發冷,背部僵硬,像木板一樣。醫生給予十棗湯後,服用一次疼痛就立刻停止。排泄了五、六次,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生生堂治驗》記載:「一位三十多歲的婦人,每次咳嗽都會小便失禁,弄濕褲子好幾次。醫生有的認為是下部虛弱,有的認為是體內瘀血,經過各種治療幾百天都沒有好轉。醫生診脈後,發現她的腹部微微脹滿,胸口下方發緊,按壓時會牽引到兩側乳房,甚至到喉嚨,咳嗽時更是無法控制。給予十棗湯,每晚服用五分(約0.25克),五六天後就痊癒了。」
《類聚方廣義》記載,此方治療:「支飲引起的咳嗽、胸脅刺痛,以及肩背手腳遊走性疼痛。痛風,以及支飲遊走,手腳微微腫脹者,與甘草附子湯合用,可以加強療效。製成藥丸服用也很好。」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記載,此方主要治療懸飲引起的內部疼痛。所謂懸飲,是指外邪侵入體內,胃中的水液被牽引到胸腔,形成積水。即使有外在的表證,如出汗、頭痛、發熱等,但主要是體內水液的問題,表證只是次要的。因此,此方主要針對胸口下方疼痛、乾嘔、呼吸短促,或咳嗽煩躁、水腫、氣喘、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此外,也可用於治療牽引到鎖骨凹陷處的疼痛。其脈象多為沉弦或緊。此方藥性較強,但使用者往往沒有感覺。因為咳嗽患者的體內水飲,如果放任不管,就會轉變為癆瘵。即使沒有牽引痛,但出現水飲症狀者,也可以直接使用此方。前田長庵的經驗,曾治療一位只有手腫,其他部位沒有問題,食慾正常的病人,使用此方後,水液順利排出,很快就痊癒了,可謂用藥巧妙。
《橘窗書影》記載:「一人時常感到肩背疼痛、脅肋像被刺一樣,呼吸困難,無法動彈。醫生都認為是痰飲,治療後沒有效果。我認為是懸飲,給予十棗湯後效果很好。此人平時喜歡飲酒吃肉,不懂得保養。五六年後,此病大發作,最終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