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92)
別論 (192)
1. 芎藭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芎藭根
【氣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
芎藭的根,
【氣味】具有辛辣而溫熱的特性,無毒性。
【主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求真按:「筋攣緩急者,筋肉之攣縮,或急,或緩也」),金瘡,婦人血閉無子。(《本經》)
白話文:
【主治項目】治療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症候羣、筋骨抽搐僵硬及痠軟(求真按:「筋攣緩急的人,肌肉僵硬抽縮,有時候很緊繃,有時候很痠軟」)、金瘡(外傷)、婦女血閉不孕。(《本經》)
除腦中之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涕唾多,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去內寒。(《別錄》)
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權)
白話文:
清除腦中的冷氣,使面容恢復紅潤,眼淚、鼻涕、唾液增多,頭昏目眩,疲倦。治療各種寒冷之氣引起的腹心堅痛,以及突然急劇腫痛。治療脅肋脹痛,溫暖心腹,清除體內的寒氣。
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血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衄血,溺血,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大明)
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時珍)
白話文:
各種風、氣、勞損、出血。補益五臟六腑之勞損,強健筋骨,調理血脈,破除癥結和宿血,培養新血。治療吐血、鼻出血、尿血,腦膿瘍、背部生瘡、淋巴結核、頸部腫塊、痔瘡、瘻管、瘡疥。促進肉芽生長、排膿、消除淤血。(明朝)
《本草備要》曰:「川芎,辛溫,…乃為血中之氣藥。助清陽,開諸鬱,潤肝燥,補肝虛,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搜風,散瘀,調經,止痛。治濕氣在頭,血虛頭痛,腹痛,脅風,氣鬱,血鬱,濕鬱,血痢,寒痹,筋攣,目淚,涕多,及癰疽瘡瘍,男婦一切血證。然香竄辛散,能走泄真氣,單服、久服,使人暴亡。」
由以上諸說觀之,本藥為溫性強壯藥,有去貧血性瘀血之特能。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川芎,性味辛溫,...是血中通氣的藥物。可以幫助清陽上升,疏通各種鬱積,滋潤肝臟燥熱,補益肝臟虛弱,上行於頭目,下行於血海,搜風散瘀,調經止痛。治療濕氣在頭,血虛頭痛,腹痛,脅風,氣鬱,血鬱,濕鬱,血痢,寒痹,筋攣,目淚,涕多,以及癰疽瘡瘍,男女一切血證。但是,川芎性味芳香辛散,容易耗散真氣,單獨服用或長期服用,可能導致人突然死亡。」
2. 當歸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當歸根
【氣味】苦溫,無毒。(杲曰:「甘辛溫,無毒。」)
【主治】咳逆上氣。…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本經》)
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別錄》)
嘔逆,虛勞寒熱,下痢腹痛,齒痛,女人瀝血腰痛。止崩中,補諸不足。(甄權)
治一切風,一切氣,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大明)
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時珍)
主痿躄嗜臥,足下熱而痛,…氣逆裡急,…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當歸:
當歸根
**氣味:**苦味,性溫,無毒。(杲曰:「甘甜辛辣,性溫,無毒。」)
主治:
- 咳嗽逆氣上衝: (《本經》)
- 婦女陰道異常分泌,不孕,各種惡性瘡瘍,刀傷: 用當歸煎煮後飲用。(《本經》)
- 溫暖脾胃,止痛,清除瘀血,中風痙攣汗不出,濕痺,食物中毒,寒氣虛冷: (《別錄》)
- 嘔吐,虛勞寒熱,腹瀉腹痛,牙痛,女性月經異常出血腰痛: 止血,補充不足。(甄權)
- 治療一切風症,一切氣虛,補充一切勞損,破除惡血,滋養新血: (大明)
- 治頭痛、心腹各類疼痛,滋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療癰疽,排膿止痛,調和血液,補血: (時珍)
- 治痿弱無力嗜睡,足部發熱疼痛,...氣逆胸悶,...腹痛,腰部痠軟無力,如同坐在水中: (好古)
《本草備要》曰:「當歸,甘溫,和血。辛溫,散內寒。苦溫,助心散寒。…治虛勞寒熱,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澼痢(便血曰澼),頭痛,腰痛,心腹諸痛(散寒和血),風痙無汗,痿痹癥瘕,癰疽瘡瘍,…氣逆裡急,…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及婦人諸不足,一切血證,陰虛陽無所附者,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血旺則肉長),排膿,止痛,…使血氣各有所歸,故名。」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當歸,味甘溫,可以調和氣血。味辛溫,可以驅散體內的寒氣。味苦溫,可以幫助心臟散寒。…治療虛勞寒熱、咳嗽氣逆(氣血調和則氣下降)、…便血、頭痛、腰痛、心腹諸痛(散寒調和氣血)、風寒痙攣無汗、痿痹癥瘕、癰疽瘡瘍、…氣逆裡急、…腹痛腹脹、腰部酸軟無力如同坐在水中,以及婦女的各種虛弱、一切血證,陰虛陽無所附著者,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血旺則肉長)、排膿、止痛、…使氣血各有所歸,因此得名。」
如以上諸說所示,本藥之作用殆與芎藭無異,然強壯作用則勝之,此其別也。
白話文:
如以上的各家說法所示,本草的效用幾乎和川芎相同,但是強壯的作用卻比它強,這是它們的差異。
3. 艾葉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艾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
艾草
【氣味】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別錄》)
白話文:
【氣味】可以灸治各種疾病,也可以煎服。它可以止吐血、止瀉、治下部腫痛的瘡瘍、婦女月經過多,對陰氣有益,能生肌,能避風邪,還能讓人生育子嗣。(《別錄》)
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弘景)
主衄血下血,膿血痢。任用水煮,及丸散。(蘇恭)
止崩血、腸痔、血搨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甄權)
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大明)
治帶脈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溫中,逐冷,除濕。(時珍)
白話文:
可以止住崩漏、痔瘡出血、刀傷出血,緩解腹痛,安胎。用苦酒煎藥草,治療皮膚癬效果很好。將藥草搗碎取汁服用,可以治療心腹一切寒氣、鬼氣。(甄權)
可以治療白帶,止住霍亂引起的抽搐,治療痢疾後出現的寒熱交替。(大明)
可以治療帶脈病,腹脹滿,腰部沉重,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好古)
溫暖脾胃,驅寒,除濕。(時珍)
《本草備要》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太、少、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安胎。治吐衄崩帶、腹痛、冷痢、霍亂轉筋,殺蛔,治癬(苦酒煎服),灸之能透諸經,治百病。血熱病者禁用。」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中說:「艾葉,味道苦、辛,生艾葉性溫,熟艾葉性熱。它具有純陽的特性,能使垂絕的元陽恢復,打通人體十二條經脈,運行於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理氣活血,祛除寒濕,溫暖子宮,止各種出血,溫中,解鬱,安胎。用於治療吐血、鼻衄、崩漏、帶下、腹痛、冷痢、霍亂、轉筋,殺蛔蟲,治療癬症(用苦酒煎服),用艾灸可以透入人體各經脈,治療百病。血熱病患者禁用。」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收斂性止血藥,兼有強壯作用矣。
白話文:
綜合以上諸多說法來看,這個藥物是一種溫性收斂和止血的藥物,並且還具有強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