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4)

1. 傷寒

陳茂之,勞倦後勉強色欲,精竭而血繼至,續感風寒,發熱頭痛,胸膈飽滿。始從太陽而傳少陽,胸脅痛,耳聾,嘔逆,口苦,咳嗽,六脈弦數。此少陽症也,以小柴胡加枳殼、桔梗,竹茹而嘔逆止。因進粥早,復熱口渴,小水不利,大便一日夜六七次,所行皆清水,日晡熱甚,舌上黃苔,昏沉振顫。

此食復之候,以豬苓、澤瀉各三錢,赤茯苓一錢,柴胡八分,升麻、木通各五分,連進二帖,小便利而大便實。但熱不退,進六神通解散一帖,熱如故。次日診之,左脈不弦數矣,兩寸脈如故,服藥無汗,口渴,漱水不欲咽咽。此邪熱傳陽明經,不急涼血,必作鼻衄。投黃芩芍藥湯合生脈散以止嗽渴,用葛根湯以解肌熱。

白芍三錢,葛根、升麻、黃芩各一錢,人參一錢五分,麥冬、滑石各三錢,甘草、五味子各五分,烏梅一枚,進二帖,大便下燥糞十數枚,始得微汗,安眠,進粥而愈。

龐太夫人病頭痛惡寒,胸膈懣且痛,時發寒熱,投四物湯加元胡索、丹皮、香附,治五日不瘥。孫診之,脈右滑大,左浮弦而數,曰:頭痛惡寒,外感症也;浮弦而數,胸膈懣痛,少陽脈症具在;右脈滑,飲食滯而為痰也。四物湯皆滯痰閉氣之藥,內傷可以得消,外感何由得出?投以柴胡湯合平胃散,一服而愈。

一老僕頭痛,遍身骨節痛,面色黑,發熱口渴,胸膈膨脹,飲食七日不進。復感寒,脈左弦數,右洪大,以藿香、蒼朮、防風、葛根、白芷、紫蘇、甘草、陳皮、大腹皮、麥芽、枳實投之。服後,胸膈稍寬,熱與痛更甚,改以麻黃、葛根、柴胡各二錢,石膏、滑石各三錢,紫蘇、蒼朮、白芷各一錢,甘草五分,姜三片。服後,大汗出而熱痛皆除。

惟口渴,又以白芍、當歸、石膏、知母、柴胡、黃芩、麥冬、葛根、陳皮服之而愈。此三陽合病,先為飲食所傷,故用藿香正氣湯加消導以助其內,又以六神通解散加助表之藥,以治其標。病雖重,年雖高,喜其色脈相合,故易愈也。

蔡中林室發熱口渴,舌上燥裂,小腹痛,嘔吐,藥食不入口者七日。右寸脈絕不應指,關沉滑有力,左手弦數。此陽明少陽合病,邪熱壅於上焦也。以軟柴胡、石膏各五錢,半夏曲、黃芩、黃連、葛根、竹茹、人參各二錢,姜三片,五更下黑糞數塊,痛熱減半。次日仍與前藥,右寸脈亦起。改用小柴胡湯加橘紅、竹茹、葛根,服三帖全安。

白話文:

傷寒

陳茂之因勞累後縱慾,精盡血衰,又受風寒,出現發熱頭痛、胸膈飽脹等症狀。病情由太陽經傳至少陽經,伴有胸脅痛、耳聾、嘔逆、口苦、咳嗽,脈象弦數。這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竹茹,嘔逆得以控制。但因過早進食稀粥,又出現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一日夜六七次(皆為清水)、午後熱更甚、舌苔黃厚、昏沉顫抖等症狀。

這是飲食不節的後遺症,於是使用豬苓、澤瀉、赤茯苓、柴胡、升麻、木通等藥物,小便通暢,大便轉為正常。但發熱未退,又用六神通解散,仍無效。次日複診,左脈不再弦數,但寸脈仍如前,服藥無汗,口渴,漱口卻不願吞咽。這是邪熱傳至陽明經,不必急於涼血,預料會鼻出血。於是使用黃芩芍藥湯合生脈散以止咳止渴,用葛根湯解肌熱。

服用白芍、葛根、升麻、黃芩、人參、麥冬、滑石、甘草、五味子、烏梅等藥物後,大便排出大量乾燥糞便,開始微微出汗,得以安眠,進食稀粥後痊癒。

龐太夫人頭痛惡寒,胸膈煩悶疼痛,時而發寒發熱,服用四物湯加元胡索、丹皮、香附等藥物五天未癒。孫醫師診脈,右脈滑數且有力,左脈浮弦數,診斷為頭痛惡寒屬外感,浮弦數脈象是少陽經證候,右脈滑數是飲食停滯化痰。認為四物湯是治療氣滯血瘀的藥物,適用於內傷,不適用於外感,於是改用柴胡湯合平胃散,一劑而癒。

一位老僕頭痛,全身骨節疼痛,面色黑,發熱口渴,胸膈脹滿,七天不進食。再次感受風寒,左脈弦數,右脈洪大。使用了藿香、蒼朮、防風、葛根、白芷、紫蘇、甘草、陳皮、大腹皮、麥芽、枳實等藥物。服藥後,胸膈稍舒,但發熱和疼痛加劇,於是改用麻黃、葛根、柴胡、石膏、滑石、紫蘇、蒼朮、白芷、甘草、生薑等藥物。服藥後大量出汗,發熱和疼痛都消失了。

但仍口渴,於是又用白芍、當歸、石膏、知母、柴胡、黃芩、麥冬、葛根、陳皮等藥物,最終痊癒。這是三陽經合病,先因飲食不當,所以先用藿香正氣湯加消導藥物以治其內,又用六神通解散加助表藥以治其標。雖然病情嚴重,年紀也大,但因症狀與脈象相符,所以容易治癒。

蔡中林的妻子發熱口渴,舌苔乾燥裂開,小腹疼痛,嘔吐,七天不吃藥食。右寸脈完全摸不到,關脈沉而滑有力,左脈弦數。這是陽明少陽合病,邪熱壅塞於上焦。使用軟柴胡、石膏、半夏曲、黃芩、黃連、葛根、竹茹、人參、生薑等藥物,五更排出黑色大便數塊,疼痛和發熱減輕一半。次日繼續服用原方,右寸脈也恢復了。之後改用小柴胡湯加橘紅、竹茹、葛根,服用三劑痊癒。